標題圖片
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李偉:同心協力,共同促進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

發佈時間: 2015-06-27 13:57:3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齊銳  |  責任編輯: 晴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言。中國網 董寧

  (中國網6月27日訊 記者齊銳)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于6月26-27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本屆峰會主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2015年後新路徑”,中國網對本次峰會進行了全程報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主任李偉談到氣候變化與綠色增長,是關係人類未來的全球性的重大議題,中國在這方面確實本身在很長的時間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和貧困問題的同時,也作出了積極而紮實的努力。而氣候問題則是需要各國共同努力來解決。

以下為演講實錄:

  李偉: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應主辦方邀請,參加本屆的峰會。我謹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峰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

氣候變化與綠色增長,可以説是關係人類未來的全球性的重大議題,主辦方以此作為峰會論壇的之一,我認為意義重大。我謹就同心協力、共同促進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談點想法。

大家知道,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推動著人類社會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産力。可以説是數代人、數代地球人,越來越多的人都在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的豐碩成果。然而,自然辯證法在不斷的揭示著大自然對人類物質發展的方式,甚至包括過去成為讚賞的很多所謂科技發明,對這些不斷揭示的瘋狂的報復。人類過去、已經、正在,未來還將繼續為自身過渡消耗資源能源,過多排放各類污染物,償付沉痛的代價。可以毫不誇張的説,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海洋生態脆弱化、生物多樣化所遭受的破壞,把它形容為地球的癌症,並不為過。而這種癌症,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我們應該看到,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近百年來也都採取了不少措施,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減輕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也不同程度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李偉: 就中國來説,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中國在這方面確實本身在很長的時間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和貧困問題的同時,也作出了積極而紮實的努力。我只講一個數據,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比十年前大約2005年下降了29.9%和33.8%。我們近期,“十二五”所制定的主要在環保生態方面的約束性指標,我認為是可以完成的。但是,與綠色可持續發展要求相比,各國目前在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的進展,還遠遠不能彌補過去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在不少的領域,還在加劇這種破壞。為了人類未來的生存安全和社會繁榮,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否則,人類在可以看得到的將來,也許將難以避免災難性的生態危機。在這個方面,有很多國際機構和國際組織,對未來50年、100年的力求生態都有過預測,可以説那種情況如果出現的話,真是觸目驚心。

實現發展方式轉變,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變革,涉及到發展理念的更新,消費方式的變化和生産過程的低碳化、綠色化,現存的國際經濟格局和不同經濟體的發展理念,存在著諸多不利於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這兒點幾個方面。比如先發展和後發展的矛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富庶國家與極度貧困國家的矛盾,人類物質追求與未來生存環境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和思想理念的衝突,有現實與歷史的衝突,有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公平發展權的衝突,更有發展水準和發展方式差異性的衝突。我認為,可以這麼講,妥善處理好這四大矛盾,關乎人類的命運,而且是人類社會共同艱巨長期的歷史命題。

李偉: 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發展方式的轉變更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我強調四點:

第一,首先需要各國共同致力於推動科技進步。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益呈現出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發投入規模巨大,技術溢出效應明顯的特徵,加強各國在科技進步方面的合作,有助於加快創新的步伐和擴散技術的創新成果。所以,各國應秉持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的理念,圍繞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廣泛開展科技合作。大家都知道,發展中國家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大多都處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中期階段,他們的創新能力、科技能力有限,要真正走向有利於全球、有利於人類社會發展的發展之路,或者講適合這種發展的發展方式,單靠自身現在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發達國家在技術進步方面給予更有力的支援,發達國家應通過放寬技術貿易條件,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技術研究和人員培訓等加快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的步伐,這是一個理念的問題。為了人類的明天,不能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條界限劃的太清楚。

第二,需要各國共同致力於解決日益緊迫的資源環境問題。隨著經濟聯繫和人際交往的密切頻繁,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只有各國聯合行動,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暖、大氣污染、海洋生態脆弱化等生態環境方面的挑戰。現在在國際組織的協調下,幾十年來,應該講有進展,但是很不如人意。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們感到是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也就是聯合國人類會議確定的之一,説句老實話,這個很難得到有效落實。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怎麼能夠摒棄狹隘的一個國家的利益的理念,打破生態環境合作中的零和的博弈,真正在各國之間建立密切合作、緊密的機制促進人類生態環境的變化、資源環境的變化。

李偉: 第三,需要各國共同致力於建立更加平衡的國際經濟秩序。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現存的國際經濟格局現在兩大突出的問題,不僅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在綠色發展和氣候變化、綠色增長方面也要解決的兩大突出問題。一是南北發展嚴重不均衡,使得許多南方國家不得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期望儘早擺脫貧困。我這兒用的是“期望儘早擺脫貧困”,發達國家那種城市建設、生活方式和極度貧困國家可能相差500年、1000年的時間距離。另外,發展中國家長期出於全球産業鏈低端,這既構成對資源環境的極大壓力,又削弱了其自身轉型發展的能力。因此,應加快建立更加公平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讓發展中國家在以新秩序中獲得更大的利益。當然,發展中國家也要自身加倍努力,兩者互相促進、結合。

第四,需要各國共同致力於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全球治理體系。目前的全球治理體系,在推動人類公平進步方面,充分肯定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全球治理方面還是碎片化的,無論從聯合國安理會,還是從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和聯合國等等世界性國際組織,他們負責的領域,在某種角度來説,相對都是封閉式的、隔離式的,但是這些領域在人類共同發展的大課題下,在氣候變化和綠色增長的目標下,應該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所以,各國應該共同致力於優化全球的治理體系,推動碎片化治理向系統化治理的轉變,為實現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好的制度基礎。

李偉: 女士們,先生們,近些年來,我們中國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接參與了許多國家重大的戰略和改革措施的研究和制定。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在促進中國歷史性的發展方式的轉變的階段的過程中,發揮了我們應有的作用。同時,我們和世界的各類組織,比如像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包括一些大的企業,殼牌等等一些國際機構、著名智庫等等,都在人類共同發展的重大問題上進行了緊密的合作和研究。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的加強與全球智庫的合作,共同為人類社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後,再一次預祝本次峰會取得圓滿成功。特別感謝曾培炎副總理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的支援和這次對我參加會議的邀請。謝謝大家。

 

專題: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

 

 

責任編輯: 晴天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