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借助電影節 對話全世界

發佈時間: 2015-04-21 09:28:5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璟  |  責任編輯: 劉璟

第五屆“天壇獎”國際評獎委員會評委、香港電影導演陳可辛。中國網記者 劉璟攝影

香港電影導演陳可辛和“天壇獎”頗為有緣,2014年陳可辛以參賽者的身份參加了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他的作品《中國合夥人》獲得了最佳編劇獎。一年後,陳可辛以“天壇獎”評委的身份亮相,完成了從參賽者到評委的華麗轉身。這位具有運營思維的香港著名導演、監製,對電影節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説,評選出好電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借助這個平臺,讓更多的國産電影走向世界。

記者:您曾經擔任過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這次來到北京國際電影節做評委,能談談二者在評審方面有哪些不同嗎?您認為好電影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陳可辛:評委會現在只看了三部電影,還沒有真正進入交流心得的環節,所以還不太好評價。這次的評委陣容很出色,我很榮幸能和這麼多優秀的導演、編劇、演員一起做評委,目前來看,我們的分歧不大。

不論是在北京國際電影節,還是在其他的電影節上,我對於好電影的評獎標準都是一樣的。電影應該讓人感動,同時刺激思考,對人生、對社會、對人性的思考。有人説這兩者之間有衝突,電影如果能讓人感動,就不會讓人客觀思考。若不能將這兩者融入到一部電影裏,對我而言,就不能算好電影。

記者:《中國合夥人》去年獲得了最佳編劇獎項,這對該片和電影主創之後的工作産生了哪些影響?

陳可辛:任何獎項的獲得,包括“金馬獎”、“金像獎”,都是令電影人為之振奮的事。去年“天壇獎”評獎委員會為《中國合夥人》頒發的最佳編劇獎,應該是這部影片拿到的第一個獎項,當時,我們也給編劇慶祝了一番。我認為,獎項不一定會給創作者帶來多少實際的幫助,但對年輕人來説,確實起到了激勵作用。

借助電影節,對話全世界

記者:在您看來,過去的幾年中,華語影壇有什麼讓您欣慰的地方?

陳可辛:欣慰的是市場越來越好,觀眾越來越多,票房越來越高。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票房很高,口碑卻不十分理想的電影。但不管怎麼説,都是值得欣慰的,整個市場大盤被票房拉高後,文藝電影或不是純商業的電影都有了更大的空間。

高票房也為電影市場帶來了很多變化,例如,票房大多來自於二三線城市,那裏的觀眾審美、口味肯定會和一線城市觀眾不同,這些是電影人,包括導演、編劇都必須面對的事。

記者:作為世界文化交流的平臺,您認為北京國際電影節應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陳可辛:中國電影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我們的市場很大,國際上的電影從業者都會關注這塊市場,所以都很願意來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這也説明他們希望了解中國電影的發展,願意參與中國電影的製作。在越來越多外國電影人把電影帶進來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思考,怎樣利用電影節的平臺優勢讓中國電影“走出去”,這也是我們舉辦電影節的意義。

記者:目前中國已躍居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在您看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難點在哪?

陳可辛:中國電影要想到達海外市場,確實不是一天半天就能完成的事,因為這是歷史發展遺留下來的問題。由於美國文化一直佔據世界文化的主導地位,電影在美國全球化戰略中又扮演著向世界傳遞美國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角色,所以讓電影“走出去”,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值得欣慰的是,全球市場現在並非完全被好萊塢佔領,每個地方都有與好萊塢抗衡的方式。比如,在中國,有一半的市場是本土影片;在日本,本土影片也佔了百分之五六十的份額;在南韓、法國、巴西、印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很強的電影工業體系。

我們不能期待立刻改變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吸引了很多關注的目光,但那是由於中國市場剛剛開放,海外對中國文化有獵奇心理,三五部過後,他們也就不再感興趣了。

有人認為,中國電影難以到達海外市場,是因為類型太單一。其實,中國的電影類型並不單一,但因為海外市場有接受程度的問題,所以造成了這樣的印象。就像以前外國人都覺得香港電影只有動作片,其實並非如此,但外國發行人只買我們的動作片。換位思考,人家為什麼要看你的愛情片、喜劇片、情懷片呢?那又不是他們的情懷,講的又不是他們的語言,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中國電影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拍電影,全世界電影交流的問題還需要依賴電影節來解決,把觀眾拉在一起,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電影。

迎合市場,這很正常

記者:有人説,中國電影越來越偏向內地化,正宗的港片圈子越來越小,您怎麼看這一觀點?您在拍《親愛的》時用的也是全內地班底,是否有迎合內地市場的想法?

陳可辛:在內地拍電影,當然會迎合這個市場,這是毋庸置疑的。面對不同市場,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相應的應對方法,香港是一個很容易磨合的地區,香港電影人在不同地域就可以拍出不同地域特點的電影。

香港導演剛進入內地時,可能會有一定的水土不服,去一個地方拍電影,當然希望拍出讓當地觀眾最有感覺的作品。如果我在內地拍電影,還要拍成港片的樣子,那不如回香港拍,所以這是很正常的。

記者:《中國合夥人》偏于商業化,《親愛的》介於商業和文藝之間,哪一種才是您今後更想做的類型?

陳可辛:我不知道怎樣區分商業和藝術,因為這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只能説,我每個階段都在拍那個階段最有感受、最喜歡的題材。

當然我們對投資人也要負責任。以前的責任是一部電影不應該虧錢,這在近年的中國市場已經不是很難實現的事了。我覺得,電影是否賺錢,偶然性很大,但如果拍你不喜歡的題材、或者不擅長的類型,怎麼拍也拍不好,所以我一直都是在拍我最喜歡、最有興趣的題材。

 

責任編輯: 劉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lun@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02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