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children)

發佈時間: 2015-04-19 17:57:1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吳婧  |  責任編輯: 吳婧

 

《孩子》(children)劇照

《孩子》(children)劇照

導演:亞羅什•沃伊泰克(Jaro Vojtek)

導演:亞羅什•沃伊泰克(Jaro Vojtek)

 

原片名:Deti

英文片名:孩子

首映狀態:國際

在斯洛伐克首映時間:2014年9月25日

拍攝國家:斯洛伐克、捷克

版權年份:2014年

放映格式:數位院線文件包(Digital Cinema Package,DCP)藍光DVD

原版語言:斯洛伐克語、匈牙利語、羅馬語、捷克語

字幕:英文

片長:100分鐘

類型:社會劇

製片人:馬加什•普利科勒(Mátyás Prikler),MPhilms電影工作室(斯洛伐克)

聯合製片人:Pavlína Kalandrová, Duracfilm(捷克),斯洛伐克廣播電視公司

影片網址:www.filmchildren.sk

導演:亞羅什•沃伊泰克(Jaro Vojtek)

編劇:馬雷克•雷斯卡克(Marek Leščák)

總攝影師:Tomáš Stanek ASK

剪輯:馬羅什•什拉佩塔(Maroš Šlapeta)

音樂:邁克爾•奈特克(Michal Nejtek)

音效:杜尚•科扎克(Dušan Kozák)

第一副導演:Juraj Baláž

製片主任:瑪蒂娜•阿格裏科勒娃(Martina Agricolová)

聯合製片人:帕夫林娜•卡蘭德羅娃(Pavlína Kalandrová)

製片人:Mátyás Prikler

演員名:艾娃•班德爾(Éva Bandor), János Gosztonyi, Vlado Zboroň, Roman Bubla, Martin Horváth, Richard Felix(費利克斯), Arnold Nagy a ďalší

劇情梗概:

本片是著名紀錄片導演亞羅什•沃伊泰克(Jaro Vojtek)導演的首部故事片。該片呈現了關於破碎家庭關係的真實圖景,並闡釋了儘管有時不好相處,親人終究是我們最親的人。

本片由四個短片構成,包括“兒子”、“馬拉松”、“金絲雀”和“父親”,展現出父母和子女間的多樣關係。該片分別講述了這些人物及其故事:一位父親試圖走進他患有自閉症的兒子的內心世界;一名青年不能忍受來自家庭的孤立;一個男孩與敏感而專橫的繼父;一位棄婦照顧他臨死的父親。片中每名角色都已他們各自的方式面對人生中的艱難困苦。他們分別選擇了如下應對方法:尋醫問藥,越獄,去看金絲雀展覽以及到海邊旅行。這些角色是在逃避問題,還是在適應自身?

四個短片分別置於四個季節之中,集中展示出一幅關於希望、失望和人生抉擇的五花八門的家庭關係圖景。唯一能夠確定的是:人生只能接受現實,不能為所欲為。

導演亞羅什•沃伊泰克:

“我所拍攝的電影主題均以人倫關係為關注點。那些命運加諸我們的,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擺脫。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影響我們一生,我一直對此深感興趣。從降生人世之日起,我們就涉身其中,除了感受它、體驗它、呵護它之外,別無他法。比如説,我沉思于一名自閉症男孩和他父親的故事,他的父親竭盡全力,卻仍然不能走進他的內心。又比如,我試圖展示一個男孩的微妙小世界,他的生活被其繼父的嘲弄所打擾。我試圖講述不同種類的人際關係,所以,我選擇了四個故事,綜合展現了一個特定的情感——關於身份的情感。我自問,我們何以為人?我們如何擺脫這些命中註定的關係,獲得個人自由?我們能夠達到這一目的嗎?”

亞羅什•沃伊泰克,1968年出生於日利納,1994年至1998年在布萊迪斯拉發的表演藝術學院學習,師從Dušan Hanák教授。沃伊泰克目前在紀錄片導演係任教。1993年起,他導演了若干部中短紀錄片。他的紀錄片電影處女作《我們在此》(2005)亮相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並多次獲獎。2006年,該片在國際人權紀錄片電影節“在布拉格的一個世界”獲得主要獎項。他的第二部紀錄片電影《邊界》于2009年首映,並在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被評為最佳東歐紀錄片,獲得海外電影獎,並參展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11年,他導演的兒童電視劇《孩子》在慕尼黑國際電影節獲得青少年獎提名。他的另一部紀錄片《吉普賽人投票》(2012)分別在華沙、雅加達和明斯克等地參加國際影展,並在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獲得銀眼獎。2012年,他獲得音像製作水晶翼獎。

編劇馬雷克•雷斯卡克(Marek Leščák):

“電影《孩子》包括四個故事,講述了人際關係的脆弱,不安全感與抉擇,其主題關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體現其中的純真與真誠,孤獨與內心的不安全感。每個故事都是由其他的事情啟發而成,其中一些起源於我和亞羅什•沃伊泰克在合作製作其他紀錄片期間,另一些是我個人創作的。我們的理想是,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通過真實的力量和情感張力之間的聯合作用,迫使觀眾思考他們自己在面臨故事中主角所處的無法解決的困境時,將如何反應。因為一旦處於某種關係之中,無論其是否是被給予的,不僅將帶來歡樂,還將帶來無法排解的煩惱。但是,最終這種親人關係和我們處於其中的角色將決定我們將如何應對。”

馬雷克•雷斯卡克,1971年出生於布拉迪斯拉發,畢業于布萊迪斯拉發表演藝術學院電影和電視係,學習劇作理論和編劇,目前在該學校任講師。作為編劇,他參與製作的電影在斯洛伐克和海外獲得諸多獎項。其中包括:《花園》(1995年,馬丁•蘇利克執導),《世界圖解》(1997年,馬丁•蘇利克執導),《太陽城》(2005年,馬丁•蘇利克執導),《我們在此》(2005年,亞羅什•沃伊泰克執導),《盲目的愛》(2008年,尤拉伊•萊霍茨基執導),《邊界》(2009年,亞羅什•沃伊泰克執導),《很好,謝謝》(2013年,馬加什•普利科勒執導),《伊爾佳》(2010年,伊萬•Ostrochovský執導),《吉普賽人》(2011年,馬丁•蘇利克執導),《灰燼》(2012年,Iveta Grófová執導),《奇跡》(2013年,尤拉伊•萊霍茨基執導),以及影片計劃斯洛伐克2.0(《總統的葬禮》,2014年,馬丁•蘇利克執導)。

製片人馬加什•普利科勒(Mátyás Prikler):

“我講的這個故事也許並不是真實的:巨蟒小組已經排演好了《布萊恩的一生》(萬世魔星),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在最後一刻中止了這個項目。由於得到前披頭士樂團成員喬治•哈裏森資助,這部影片才重獲生機,哈裏森由此成為該片製片人。當人們問及為何敢於冒這個風險時,哈裏森答道,他只是想見到這部電影問世。與此類似,我也想看到電影《孩子》。但我並非喬治•哈裏森,我們花了3年時間為這部電影籌集資金,並最終使之成為了現實。我希望人們也願意看這部電影。”

馬加什•普利科勒,1982年生於布拉迪斯拉發,畢業于布萊迪斯拉發表演藝術學院電影係導演專業。2005年至2006年,在布達佩斯的戲劇和電影學院進修。在此期間,他拍攝了多部中短影片。其畢業短片《很好,謝謝》(2009年)于2010年參選戛納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基石單元。他的同名電影處女作于2013年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全球首映。2005年,他成立了MPhilms製作公司,並一直擔任負責人。2014年,他製作了電影《斯洛伐克2.0》和《孩子》,並擔任另一部電影《海市蜃樓》(由Szabolcs Hajdu執導)的聯合製片人。

聯合製片人Pavlína Kalandrová:

“2011年,我收到Mátyás Prikler的一個電影劇本,其生動性和藝術性引起了我的注意。作為一名紀錄片製片人,鋻於亞羅什•沃伊泰克是一名出色的紀錄片導演,電影《孩子》的故事反映了他個人了解的人類命運,與此同時這部電影的創作也帶有個人色彩,以及這個有創意的拍攝和製作團隊的規模等事實,我被吸引進了這個項目。電影粗剪片試映後,我對該片的表達深感興奮,想像不出它能夠反映的劇本全貌。這顯示出,亞羅什•沃伊泰克與Tomáš Stanko合作而成的帶有紀錄片風格的感染力,使簡單的表達帶有豐富的內涵。四個故事中的人物都走入了絕境,我第五次觀看影片時,意識到這些情境也是我在美國生活的侄子所面對的。《孩子》這部帶有誠意的電影展現了一種“與迪斯尼電影不同的風格”,他們問及為什麼如此悲傷。我把每個故事在腦中過了一遍,必須承認,每個故事都沒有大團圓的結局。但是,這部電影並不讓我感到沮喪。為什麼會這樣?這部電影發人深省,其簡單的拍攝手法展現了日常生活的狀況,讓人獲得啟示,所以這部電影並非悲劇。每個角色都在自己的命運中奮戰。能成為製作這部電影的一份子,讓我深感榮幸。”

Pavlína Kalandrová,1980年出生於普羅斯捷約夫,畢業于奧洛莫烏茨的Palacký大學的戲劇研究和捷克研究專業,並在布拉格的表演藝術學院學習影視製作。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裏,她在戲劇和電影攝製界擔任製片人,例如,在布拉格著名的Archa劇院,以及表演藝術學院影視係的學生電影項目。她還和紀錄片電影節以及捷克電視臺有合作關係。她製作的紀錄片電影《三點法》(2011年,由Klára Řezníčková執導)于2012年獲得帕維爾•考特茨基獎。她還在捷克斯洛伐克電視臺的四個紀錄片欄目擔任執行製片人。她是Duracfilm電影工作室(2003年成立)的創始人和獨立製片人之一。2014年,她在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獲評為新興製片人。

責任編輯: 吳婧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lun@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02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