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楊偉民: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九大趨勢

發佈時間: 2014-12-21 11:02:0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任曼瑤  |  責任編輯: 任曼瑤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發表演講 攝影/中國網 楊佳
 

    中國網12月21日訊 (記者 任曼瑤)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年會(2014-2015)”今日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行。此次年會主題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創新”。這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年會。本屆年會包括一個主論壇和三個分論壇,分論壇的主題分別是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發展、為“十三五”獻計獻策,與會嘉賓將為大家帶來精彩紛呈的思想觀點和建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就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大邏輯”的九大趨勢發表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曾培炎理事長、朱主任,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能夠參加我們交流中心的年會,剛才曾培炎理事長和朱之鑫主任都講的很全面了,我集中講講新常態。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今年經濟工作會議是我們國家經濟工作當中帶有里程碑式意義的會議,主要是提出了新常態。這個新常態叫理念還是叫理論還是叫階段,這個可以再研究,不僅對我們國家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更主要的價值在於,對我們今後的發展,對我們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綱領性的價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中有一句話“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昨天我在另外一個地方講的新常態、大邏輯,我從三個方面認識、適應、引領來談一談我個人的體會和看法,也不一定對,供大家參考。

    第一,認識新常態。主要是認識形成新常態的九個趨勢性的變化。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九看,從一種比較的分析方法,過去是什麼樣的,現在變成什麼樣,未來今後的政策應該是什麼樣的,每一個都講的比較清楚。一是消費需求發生了趨勢性的變化。過去消費是匱乏的,所以消費心理上來講,你有了我也得有。客觀上來看,收入水準既低又平均,你能買得起的時候我也能買得起,也拉不開消費的檔次,有幾次消費浪潮,大家都清楚。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義叫模倣型排浪式的消費特徵,現在更多的是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將來會成為主流,當然也不排斥個別的商品會繼續成為具有這樣一種特徵,特別是從客觀上來看,收入拉開差距了,不可能13億人統統買得起,做不到。要求我們經濟工作和宏觀調控的思路也要與時俱進,今後的政策方向就是要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更多的通過供給來創造需求,通過創新供給來激活需求,靠這樣的政策思路更好的發揮消費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當中的基礎性作用。

    二是從投資需求來看,投資一直是拉動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現在經歷了35年高強度、大規模的建設以後,三大投資領域都出現了減速的趨向,製造業越來越多的産業呈現了相對飽和,住房消費熱浪到了一個階段,我們也分析了新世紀以來住房消費增加了幾十倍,現在呈現了投資減速,甚至出現了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基礎設施肯定是空間很大的,但是大的基礎設施全國性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等等這些即將形成,“十二五”規劃就是這麼説的,當然有空間,只不過修改規劃再擴展。城市地上面貌確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動力減弱,增長速度必然會減弱。新的投資機會仍然很大,總書記講了農村、城市等等各個方面確實有,但是這些新的投資空間,特別是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當中的投資空間,具有一個新重要的共同特點,公共性更強,投資回報率更低。靠過去的賣地,靠貸款修路,這樣一種貸款的方式恐怕很難滿足新的投資需求。創新發展,新技術、新産品等等這些投資的機會大量涌現,但是現在投融資的方式,銀行貸款的方式,發放貸款的方式,要求資本市場上市的規定、條件等等,只是適用於傳統的簡單再生産,要流動資金我給你貸點款,拿廠房抵押,要是擴大生産,我給你投資。特別是資本市場,我們都規定沒有三年的盈利是不能夠上市的,這和美國有很大的差距。適應新的創新活動的機會是有的,但是我們的投融資方式是不適用的,今後的政策要點是要消除這些投資的障礙,創新投融資的方式,包括公共性更強的基礎設施投資從哪來,創新活動的投資從哪來,這些都需要改革,需要創新。

    三是從國際出口和國際收支來看,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全球需求增長比較晚,因為是靠負債支撐的,我們國家有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再加上我們加入了WTO這樣一種制度性的紅利,所以出口曾經是拉動我們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的動能,現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總需求不振,去債務化還在發生,我們國家低成本的比較優勢也發生了很大轉換,出口帶動增長的拉動力也在減弱。同時過去我們國家對外開放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訴求,一個是擴大出口,我要國外的市場,二是要資金。現在來看,基金去要國外的市場和開放國內的市場,如果不同步話,帶來了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問題,大量的貿易順差也有很多負面效果。國內儲蓄率仍然很高,産能和資金都有走出去的願望和需求,這種情況下現在到了高水準引進來,大規模的走出去,這兩者同步發生。所以今後的政策要點在於要繼續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勞動力成本低這個比較優勢在減弱,但是新的比較優勢在哪?政策取向要促進三大平衡,內需和外需的平衡、進口和出口的平衡,引進資金和對外投資三大平衡,最後要逐步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

    四是從生産能力和産業組織方式來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很多領域都是這樣,因為消費是排浪式的,所以生産能力馬上跟上是不容易的。所以當時擴大投資,擴大産能就能夠迅速的形成有效的增長。現在傳統産業供給能力超出了需求,甚至有的産業已經達到或接近最終的消費風險,當然也有一些産業達到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所約束的峰值。房地産當前去庫存的壓力很大,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各地規劃的新城、新區等等這些總的面積已經相當大。沒有完全統計,反正數量相當大。産能過剩必然帶來增長減速和結構調整的同步發生,而且容易形成兩者之間的負迴圈。也就是説産能過剩帶來減速,速度下降進一步又加劇了産能過剩。這種情況下今後一方面我們要支援企業兼併重組,兼併重組是化解産能過剩的重要方面,促進生産相對集中,這是一個方面。同時適應新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新變化,要支援新的業態,支援基於網際網路的定制化、分散化、小型化、智慧化等等這樣一些新的産業組織的模式。過去大的就是好的,剛才曾培炎理事長講的非常清楚,也許今後小的會成為我們一種新的産業組織的重要模式。

    五是從生産要素的相對優勢來看,我們過去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的優勢,同時技術和管理和國外有很大差距,只要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的變成生産力並帶來經濟增長。但現在人口老齡化日益發展,農業剩餘勞動力減少,新生勞動力總量在減少,特別是一般性的技術和國外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能夠引進來的技術差不多,都引進過來了。當然有很多技術想要人家也不給,要素、規模,靠規模來驅動發展的能力明顯減弱,所以今後要更多的依靠品質,一個是人力資本的品質和技術創新來增加發展的動力,實現全面創新,使創新成為新的發展引擎。

    六是從市場競爭特點來看,過去在短缺和排浪式消費的情況下,競爭更多的是依靠規模、靠價格,現在競爭正在轉向品質型、差異化為主的這樣一種競爭,當然價格競爭仍然很重要,還要看品質和差異化。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過去因為在不正當的政績觀、唯GDP的指揮棒下,地方政府的競爭主要是比政策、比優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最近幾年叫比帽子,看誰戴的帽子多,這樣導致了我們國家政策的碎片化和市場的分割化,損害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帶來全社會成本的高起。比較以後會發現我們這方面的成果在世界上是比較高的,特別是物流成本。所以今後要打破地區的封鎖和利益的藩籬,統一全國市場,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這樣一種市場環境,全面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七是從資源環境的約束來看,過去相對來看水、土地、能源和礦産資源,特別是環境的空間相對比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開手腳,不受約束的大開發、快發展。現在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線。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需求也在變化,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我們推動發展的目的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現在人民群眾需要變了,我們要與時俱進的調整我們發展的重點。對北京來講要問老百姓要什麼東西,他説要APEC藍,跟增加多少GDP沒有多少關係,這也是我們中央推進協調京津冀發展的重要出發點,怎麼樣有更多的APEC藍。所以今後要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有效的約束開發行為,這是四中全會當中提出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新方式,這個過程當中會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八是從經濟風險的積累和化解來看,過去高增長,以及做大産業這樣一種結構調整的方式,再加上一些政府直接配置,或強力干預資源配置,使我們很多領域的風險被掩蓋。現在隨著增長減速,結構調整的深化,各類風險逐步顯性化。中央的總體判斷説,風險是總體可控的,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這是首次對外公開講,我們要化解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今後標本兼治,有些要採用外科手術的辦法,有些要靠延遲處理中藥的辦法,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堅決防止出現區域性、系統性的風險。

    九是從資源配置的模式和宏觀調控的方式來看,過去我們的需求管理方面,當增長出現減速的時候,尤其當時潛在的增長率仍然很高,財政和貨幣的空間比較大,産能過剩,當時並不是十分突出,所以當初採取增發貨幣,增加債務、擴大投資等等這些刺激需求的辦法,很快就能收到穩增長的成效,這是我們過去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採取的一個主要辦法。當時都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現在儘管增長也在減速,但是上述條件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並不是沒有了,但是條件變化了。比如財政和貨幣的空間不像原來那麼大,不可能放開手腳去刺激了,所以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這是從需求管理來看。從供給管理來看,過去我們很容易看清楚自己某一個産業和國外該産業的差距,按照發達國家走過的路採取對特定産業扶持這樣一種差別化的産業政策,可以起到支援這些産業儘快成長的作用。現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了,産業的分工轉化為産業鏈條的分工,我們要佔領微笑曲線兩頭的高端,但只靠差異化的政策不是那麼靈光了,甚至效果大大折扣。所以今後區域管理方面我們要全面把握總供求關係的變化,科學的進行宏觀調控,在供給管理當中既要全面化解過剩産能,同時也要通過市場機制來探索未來産業發展方向,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今年經濟工作會議專門有一個任務,是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和過去的講法不同,並不是直接指出有多少個新的增長點,而是講靠什麼樣的機制和辦法去發現,為什麼叫發現,市場要活,要靠市場來發現,創新要實,讓我們的創新不要拿到專利就束之高閣,而要給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當然實現這兩點關鍵是政策要寬。

    以上九個趨勢性的變化,我認為既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一種直觀表現,我們可以看得見、摸的著,一個一個去理可以看的出來,從三大需求,後面四個供給等等。同時也是新常態形成的一個內在的動因,恰恰是因為這些趨勢性的變化,所以使我們帶來這樣一個新的常態。需要認識的是,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取得偉大成就的一種結果,是35年來經濟發展不斷成長,從量的積累發展到今天形成了質的變化,所以我們就進入到新的常態。新常態説明我們國家的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這樣一個階段在演進。新常態大邏輯,這就是第一個。

    第二,適應新常態就是要適應新常態的四個基本特徵,前面是九個趨勢性的變化,帶來新常態,總體來看有四個基本特徵。一個是增速正在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有一些爭議,後來又叫“正從”,並沒有説現在就已經是這樣。從發展方式來看,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的集約增長,並不是説我們已經實現了,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經濟結構正在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來轉變。發展的動力正在從傳統的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現在恰恰是因為青黃不接,傳統的在減速,新的點還沒有形成,所以速度下降。從微觀主體來看,市場、企業和政府,我們的政策宏觀調控、經濟政策、社會治理及政績評價各個方面,産業的發展、區域的協調、城鎮化生態文明各方面的建設,都要適應增長減速、結構深度調整、發展方式轉型、增長動力轉化,這樣一種新常態,這也是新常態大邏輯。

    第三,引領新常態就是要堅持一個中心和八個更加注重的工作思路。講完了新常態分析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明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一方面要認識,另一方面要主動作為,來引領新常態,具體而言,一個中心就是以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八個更加注重,一是要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不能為了速度而推動發展,人民需要什麼就應該發展什麼;二是更加注重市場和消費心理的分析,不能不顧市場需求和消費的變化再進行盲目擴大産能招商引資等等過去的做法;三是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和市場預期,因為市場有自身的規律,不能逆市場和社會預期而動,要順應市場的心態來進行調控;四是更加注重加強産權和智慧財産權的保護,這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性的制度環境,所以必須給創新者、創業者以産權和智慧財産權保護,當然這是最大的激勵;五是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的才能,因為企業才是市場的主體,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同時企業家也是重要的創新人才,是創新的有效組織者,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既要有發明家,更需要有一大批擁有職業精神的企業家;六是更加注重加強教育提升人力資本的素質,我們必須要有一支創新意識非常強的人才隊伍;七是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凈水的目標不斷的前行;八是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這也是新常態,大邏輯。

    關於明年的經濟工作朱主任講的非常全面,我就不再講了,我就是重點講講新常態的問題,講的不對的地方供大家參考,謝謝!

責任編輯: 任曼瑤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