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訪談 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天我們在網路名人絲路行的活動中採訪到了河北省作家協會作家聶昱冰女士,請她為我們談談此次重走絲綢之路的收穫,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區域經濟發展和互聯互通方面的意義。聶女士您好,歡迎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此次您身臨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何感受?
聶昱冰:這趟來的很有價值,絲綢之路和我之前想像的有很大的不同,而這一路的所見所聞讓我收穫特別大,可以説讓我對新絲路的建設有了感性和一個全新的認識。
中國網:通過這次重走絲綢之路,您獲得了哪些創作方面的靈感?
聶昱冰:這個太多了,首先絲綢之路這個路線設計的非常好,涵蓋了從歷史、人文,還有現代經濟建設等各個方面,從宏觀到微觀的都有,沿途安排的一些景點有很多的互補,講解人員也都是在行業和專業方面專家級的人物,給我們所提供的各種素材、各種資料是非常豐富的,而且是啟發性的,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在創作上的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啟迪,可以説是一個全新的開拓視野的過程。
中國網:能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嗎?
聶昱冰:比方今天去的這兩處遺跡,未央宮遺址。在這個遺址當中,當時帶我們參觀的那位先生説,我們站在最高的地方向遠處眺望,來感受一下漢朝人那種心態、那種開放的胸懷,然後站在上面看著外面的原野和遠處的建築,向遠方眺望,確實可以感受到一種和現代都市生活不同的東西。
中國網:和您書本裏了解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唸有何不同呢?
聶昱冰:當然,古代絲綢之路大家都非常了解了它是從漢唐,甚至到明朝,然後跟西域,甚至是歐洲腹地的一些國家進行經濟往來,我曾經對它有一個形容,就是馱在駱駝背上的財富,商隊往來,然後各個國家的交流,互通有無,文化和物産進行交流,這是我們眾所週知的古代絲綢之路。
我們從書本、網路上了解的新絲綢之路是一個很泛泛的,是一個很宏觀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國家要發展西部,要和東亞各國、中亞各國建立起互通有無的新型的經濟關係,加深我們的友誼,這是一種很宏觀的概念。
到我們真正行走了絲綢之路之後,才知道我們和中亞的友誼究竟該從哪些方面開始、哪些方面進行,所以這次非常有意義。
中國網:與古絲綢之路的原型相比,您看今天我們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聶昱冰:比方説我們在文化交流方面,現在的文化交流更快捷,更寬泛、更多。我們古代的文化交流可能是一種漫長的,漸融式的過程,現在要想進行文化交流非常快,比如像現在西北大學已經建立了中亞學院,中亞留學生已經派過來了,中亞留學生來這兒學習,他們能夠很迅捷的融入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化能夠很迅捷的傳播出去。
從經濟鏈條來説,我們現在的合作更加清晰,比方説在中亞的能源,而相對於中亞國家來説我們的高科技産業、尖端産業是這些方面。
文化方面,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認知,目前作為全球來説文化沒有什麼不可分享,不可互相吸納的了,因為我們都看一樣的大片,基本上看一樣的著作,一樣的書,我們的語言也漸漸的都向英語靠攏了,不像古代那樣,人們的服裝、飲食都要慢慢靠近。
但是現在的文化不像過去那樣,他們的歌舞,我們的歌舞,他們的衣著、首飾、工藝,都是一些很細微的東西。我們現在的文化交流更應該是一種文化思想,就是我們各自如何去延續我們的文化,去拓展未來得文化,去繼承、發揚,我們各自是怎樣面對自己的困惑和難題,再去學習對方是如何解決這樣的困惑和難題,在這些領域,在一些文化的發展和深度挖掘,和在向未來發展方面互相學習,這樣比較好。
中國網:身為作家,在您的筆下,您將如何講述這次重走絲綢之路的故事?
聶昱冰:我會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我要寫一種精神,因為我覺得絲綢之路的重建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重建。因為我曾經在文章當中提過,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那是一種民族自信心的體現,我們更應該繼承的是當時絲綢之路的自信,這種走出去的胸懷和勇氣。我想要通過我的創作來大力的弘揚我們曾經擁有的胸懷、勇氣,和開放的視野和胸襟,把這種精神更充分的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
另一方面我想寫出現在絲綢之路的新面貌,人們應該會很關心現在絲路上的人在幹什麼,絲綢之路兩端的人、兩側的人,這些年輕人現在究竟在做什麼。
中國網:您前兩天告訴我説,西安站已經結束了,每天都會寫一些東西,您都寫了哪些跟我們分享一下?
聶昱冰:我一般在參觀完一個地方之後留下一些感受,這是比較零散的隨筆。我會每天寫一篇文章,因為絲路之行開始兩天,我寫了兩篇,一篇剛才給你説的《自信應該是整個世界的底色》,它説的是一種胸懷,一種民族氣質,我希望我們的民族能夠重新擁有這種氣質,把我們曾經擁有的氣質發揚光大。
昨天我寫的一篇,《當絲路與網際網路相交》,因為我覺得絲路現在,不光絲路,我們每一個事物都應該具有當下的意識,就是在當下這個世界,在當下這個人群,它應該怎樣更好的來重塑自己,讓自己適應當下的社會,併為社會做出貢獻,與當下社會融合在一起,發揮自己最好的效益和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而一談到當下,我們是沒有人能離開網際網路這個概念的,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際網路了,所以當網際網路和絲路兩個事物相交在一起的時候,如何把它們各自的優勢發揮到更大,讓它們成為互補。
我在資料中看到過一句話,説絲路更多的不是一種傳播途徑,而是一種傳播技術,我覺得這句話和網際網路很像,它們講究的都是開放、互通有無、要分享,所以把絲路的一些思想引用到網際網路,把網際網路傳播的一些思想引用到絲路,這樣應該是一種共贏局面。
中國網:您認為網友是如何看待此次重走絲綢之路的活動和您的經歷呢?
聶昱冰:有很多朋友看到我這個經歷都説很羨慕,很想去親身感受一下這條路,因為大家對這條絲綢之路還是充滿幻想的。他們會説,我很想去,或者我很想看看那些文物,因為我拍了很多西安的文物,我喜歡這種古跡,或者感覺很穿越,還會給我提出很多的建議,還會問是否要走到羅馬去。
中國網:西安城在保護歷史傳承方面,您都看到哪些?您覺得這些工作做得怎麼樣?
聶昱冰:我覺得西安在城市建設和保護歷史遺跡方面做得很有智慧。比如昨天參觀的曲江新城,當時我就發了一條微網志,我説在參觀曲江新城,很統一,很寬的大馬路,很高的高樓,很多的工業園區,幾乎是城市同質化最高的就是在新城,比如杭州新城,很多城市都是這樣。
曲江新城延續了長安或者西安歷史遺留給它的很多東西,它這一點做的非常聰明。比如它的城市格局、它的建設,它延續了古代西安的那種格局的寬大、方正、大氣、端莊,它的建築風格延續下來了,而且在保護歷史遺跡方面,它是圍繞歷史遺跡進行建設,把歷史遺跡和它的新城融為一體,這也很聰明。
還有它很巧妙的借用了一些文化因素,就像我寫的,它的廣場可以叫做開元把這些歷史遺囑都拿來,重新裝飾自己,讓它實現了這種新城和一千多年前的古長安的血脈相連,做得很有智慧。
包括今天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一部分是完全開放的,為市民開放,做一個免費公園,由市民平時休閒、娛樂,我覺得這樣做很聰明,它沒有把一個遺址圈起來,我保護住了遺址,我也沒有把它圈起來,沒有弄一個牌子、鐵絲網,人都不許進來,那這種遺址跟老百姓又有什麼關係。這種遺址很親民,和老百姓的生活拉得很近,所以在這一點上西安做得非常有智慧。
中國網:本次重走絲綢之路,途徑的城市歷史悠久,它們的歷史建築以及民風民俗在您看來都呈現哪些特色呢?
聶昱冰:西安的建築很大氣,延承了漢唐時期的風格,比如它的房屋、雕刻、建築,它線條簡單,沒有那麼多煩瑣、複雜的東西,它是一種最基本的美。
中國網:您看到的歷史遺跡是哪個朝代的西安?
聶昱冰:歷史遺跡是漢朝的,今天我看到一個細節,因為我看到了漢朝的一組雕刻,就是秦磚漢瓦,然後我又看到了唐朝的一組雕刻,我發現從唐朝起它出現了花紋上的對稱,漢朝還沒有出現這種對稱。昨天我看到一些現代的建築引用了這些風格,我覺得借用的還不錯,説明他們的審美從那個時代延續下來,更加喜歡這種美學,所以它的建築有一些方面保持那些風格,非常好。
中國網:這是您在博物館裏面看到的,是嗎?
聶昱冰:我在博物館裏面看到的,然後昨天走在路上的時候我看到一些新建築,可能它要做一些倣古的特色,但是在倣的過程當中,倣出了一些神似的地方。
中國網:您覺得如何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絲路的知識,讓學生獲得更多這方面的教育?
聶昱冰:今天我們討論到這些問題,就像給我們講解的這些專家,他們腦子裏面,關於漢唐歷史的每個人都像一部百科全書,他們説的很多東西有一些都是我沒有聽過的,我在想,如果有一個機會,或者能夠有一個什麼樣的方式,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可以寫一些東西,可以配一些圖片,或者像我們現在這樣做一些視頻、音頻,有一個機構把它放在網上去,做一個網上的虛擬文化絲路這樣的東西,讓更多的人去看到。
像現在的孩子們,一點開絲路連結,然後每一段是怎麼樣,它的一些小故事,它的歷史,再配上一些圖,或者一些動畫,這樣的一些東西,特別有助於年輕人去了解,我很想讓他們把知識更多的傳播出去。
中國網:您覺得作為大眾傳媒,我們應該如何擴大這些影響力?
聶昱冰:我覺得最直觀的方式,讓大眾了解,是拍一部電視劇。中國網:關於什麼的?
聶昱冰:關於絲路的,就是比較通俗的,可能有一些戲説,但是在戲説的過程中,我們會把一些歷史的東西加進去,讓大家在放鬆中、娛樂中去了解它。
中國網:謝謝老師接受我們的專訪。
聶昱冰:不客氣。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