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比較優勢、戰略導向及對策建議

發佈時間: 2014-10-24 09:16:5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孫發平 楊軍 | 責任編輯: 孫磊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中亞四國期間,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明確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全新發展, 是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發展、擴大向歐亞內陸甚至歐洲地區開放的宏大願景,是促進我國與相關國家務實合作、互利共贏的重大舉措,也是形成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實現東西部均衡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拓展我國的戰略發展空間、保障能源資源的戰略安全、維護國防安全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青海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和西藏及南亞地區的主要通道,也是絲綢之路這條中西交流大通道上的重要節點和主要樞紐。優越的區位優勢、豐富的礦産資源、完善的交通網路、多元包容的文化胸懷、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和關乎祖國西南、西北邊防及藏區穩定的戰略地位,成為青海參與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撐,必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青海在古代中西交往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古絲綢之路南道又稱青海道。在青海省境內,古絲綢之路青海道有北、中、南三條線路。北線為經西寧後向西北越祁連山,抵張掖與絲路河西大道相接,即今寧張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蘭新鐵路第二雙線路線相同;中線為經西寧,越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循柴達木盆地北緣,向北到達敦煌,與絲綢之路河西段重合;南線為經柴達木盆地後向西過尕斯山口,至新疆與絲綢之路南道匯合。(見圖1)

圖1:古絲綢之路青海道分佈圖

20世紀40年代後期,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根據青海湟水流域等地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推測由祁連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經柴達木盆地而至新疆,是一條主要的中西交通要道 ,還有學者認為,絲綢之路青海道和河西道一樣,早在秦漢以前就已經存在 。

由於河西走廊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故成為歷史上各民族政權的必爭之地。河西走廊的戰事頻繁,也為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暢通和繁榮提供了重大的歷史契機。歷史上,古絲綢之路青海道不僅推動了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交流,而且也促進了青海的開放和發展。東晉南北朝時期,雄居在絲綢之路青海道上的草原王國吐谷渾,依託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有利位置,積極發展與中原和西域的商業貿易,商貿十分繁榮。上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在西寧、海西、以及甘肅臨夏、隴西、天水、清水等地出土了波斯薩珊銀幣和拜佔庭金幣 ;青海湟中曾出土過一尊具有濃郁犍陀羅風格的胡僧騎馬鐵俑 。這些文物串聯起來證明:在4世紀末至6世紀時,從中原西經甘肅東南、青海湟水谷地、柴達木盆地南緣至西域、中亞的絲綢之路青海道作為國際商貿通道,繁榮一時。20世紀80年代,在青海省海西州都蘭附近出土了350多件珍貴的絲綢物品,這些絲綢物品中的14%來自中亞、西亞。此外,都蘭古墓還出土了中原地區製造的漆器、金銀器和古羅馬金幣、波斯銀幣及來自西亞和中亞的金銀器、彩色玻璃珠等 。這些文物的發現,反映了吐蕃王朝通過絲綢之路青海道、西域南道與阿拉伯帝國之間國際貿易的盛況。

宋代唃廝啰建政青海時期,因西夏對過境商人十分苛刻,沿途“夏國將吏率十中取一,擇其上品,商人苦之” ,因此,來往于宋朝和西域的商隊和貢使只得繞道青唐(今西寧),改走青海道。青唐城(今西寧)也成為就成為東西往來的貴使、商人必經的轉机樞紐。當時,在青唐城城東“于闐、四統往來賈販之人數百家” ,居住著好幾百家往來做生意的于闐、回鶻商人。《宋史•吐蕃傳》説:“廝啰居鄯州(西寧),西有臨谷城通青海,高昌諸國商人皆趨鄯州貿易,以故富強” 。

明永樂年間,明朝與西域各國的朝貢貿易就非常發達,據國外資料記載,當時“有20個代表使團來自撒馬兒罕和哈烈,32個使節來自中亞其他城鎮,44個使團來自哈密綠洲西北部附近” 。青海地近新疆,所以這些使團和商貿隊伍也多由古絲綢之路青海道經河湟地區向東進入中原,到達北京。清代,青海道依然是西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青海依託在絲綢之路青海道上的區位優勢,推動了經濟的大發展,出現了像西寧、多巴、丹噶爾、白塔爾等商業貿易空前繁榮的城鎮。史書多有記載當時這些地區的商業繁華景象,《秦邊記略》作者梁份就認為清初西寧的商業繁榮不僅超過了河西的甘、涼、肅諸州,即使與隴右地區相比,西寧商業發展也較突出 。日本學者佐口透在他的文章中也這樣描述清初多巴繁華的商貿景象:“位於西寧西北五十里的多巴,乃是西域回夷行賈和馱載往來的集合點,多巴成了中亞貿易的中心市場” 。乾隆六年,新疆準噶爾部在丹噶爾城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貿易活動,兩次貿易額近二十萬兩 ,足見丹噶爾城的貨物集散能力之大。

歷史上古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暢通,使儒道文化、伊斯蘭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在河湟地區交流融匯,和諧共存;西域胡商、中原晉商、陜商、牧區蒙商、藏商、本地回商雲集河湟,中原、西域、牧區各類商品琳瑯滿目,繁榮的商貿業促進了中華民族和青海的開放發展。古絲綢之路青海道上各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一同為絲綢之路的暢通和青海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學者這樣評價古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歷史地位:歷史上絲綢之路青海道事實上成了中西交通的中心之一。從青海向北、向東、向東南、向西、向西南都有著暢通的交通路線,聯繫著中國與漠北、西域、青藏高原、印度等地的交往,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段重要幹線和東、西方貿易交流、文化交流的轉机站,其地位絕不亞於河西走廊 。

二、青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比較優勢

青海地處西北地區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網路、迅速發展的特色優勢産業、極具潛力的資源能源開發合作前景、開放多元包容的人文環境和重要的生態、國防、維穩地位等比較優勢成為青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撐。

(一)青海是我國重要的礦産資源支撐平臺和能源開發合作戰略基地

青海礦産資源種類繁多,蘊藏量豐富,礦産資源儲量及其應用價值在全國具有突出的優勢。45種在國民經濟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礦産中,青海就有32種,其中18種礦産的保有儲量居全國前10位。與全國資源緊張趨勢相比較,青海礦産資源的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國實現資源戰略轉移和戰略儲備的重要支撐平臺(見表1)。

同時,青海地處國內資源富集區域和主要消費市場中間地帶,具有很強的區位優勢,是承接我國中東部産業轉移的理想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2013年,青海十大特色優勢産業(新能源、新型材料、鹽化、有色金屬、油氣化工、煤化工、裝備製造、特種鋼、特色紡織、生物産業)完成增加值562.79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新能源産業增長44.7%、新材料産業增長16.7%、輕工紡織業增長25.3%,這三個行業累計完成增加值90.7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9%;高技術産業完成增加值32.87億元,比上年增長22.9%,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2%。

青海柴達木迴圈經濟試驗區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特色優勢産業基地,迴圈經濟産業框架基本建成,形成了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煤化工、金屬冶金、特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7大特色産業。2013年,柴達木迴圈經濟試驗區完成産業項目投資279.8億元;省政府確定的2個省級重點項目、5個“雙百”行動項目和38個試驗區重點項目有序推進。與此同時,試驗區不斷創新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模式,加快推動園區鐵路、道路、電網、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産業和迴圈經濟,成為青海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金名片。

青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地理、經濟、資源等方面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能源利用和開發方面,部分中亞國家和地區在受上世紀政治格局變動影響,在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技術一直較為落後,而青海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資源大省,在資源開發利用和能源創新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部分技術及産業目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近年來,青海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就合作開發中亞國家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鉀礦資源需要的科技支撐進行了初步合作,並正式簽定了合作協議書,在工藝優化試驗、鉀鹽礦床地質勘察、尾礦清潔處理及綜合利用、員工技術培訓等專業領域開展了實質性合作。合作開發中亞國家鉀鹽資源,不僅可以帶動青海相關産業和技術的輸出,促進青海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共同發展,而且有利於緩解我國鉀鹽進口壓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進一步拓展青海與中亞各國在能源、戰略性新興産業産業和迴圈經濟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二)青海是承東啟西、聯通南北的主要交通樞紐

青海南通川藏、西接新疆、東鄰甘肅,自古以來就是通往東南沿海和西南、西北地區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2013年末全省鐵路營運里程1856公里;公路通車里程7011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1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8公里,增加80公里;民航通航里程62820公里,增加12547公里。通過目前正在修建和即將修建的鐵路、公路、民航交通項目建設,將進一步完善青海的交通網路,青海將成為我國西北地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交通樞紐和十字要衝。

鐵路方面,目前正在建設和即將興建的青藏鐵路西格增建二線、蘭新鐵路第二雙線、格爾木至敦煌、格爾木至庫爾勒及西寧至成都、格爾木至成都、西寧經玉樹至昆明等幾條重要鐵路工程,不僅會為青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完善的交通網路,還將改變以隴海鐵路為主的傳統西北交通格局,進一步強化青海在西北地區鐵路交通中的主體地位。

公路方面,國家高速公路G6京藏高速青海段,除在建茶卡至格爾木段外已基本貫通;國家高速公路G3011青海段已全線貫通;G0612西寧至和田高速西寧至西海、德令哈至小柴旦湖段已建成通車,初步形成了我省通往甘肅敦煌、新疆、西藏的對外快速運輸通道,同時通過G214、G227、G213、G109等普通國道的對外銜接,我省幹線公路可與周邊省區便捷連接,通過霍爾果斯、巴克圖等口岸聯繫哈薩克,經哈薩克集散,可達到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和吉爾吉斯,乃至俄羅斯和歐洲;通過從我省西寧起點經新疆吐爾尕特口岸和伊爾克斯坦口岸可以聯繫吉爾吉斯,並通過吉爾吉斯到達塔吉克和烏茲別克。

民航方面,目前,西寧機場共有停機坪22萬平方米、廊橋13部、機位33個,可全天候、雙向起降空客330、波音767等大、中型飛機,已經滿足年旅客吞吐量750萬人次的發展需求。

(三)青海是我國中西方經貿往來的重要支點

青海在歷史上不僅是通往西域和南亞的貿易通道,也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支點和轉机站。改革開放以來,青海堅持解放思想、積極作為,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通過實施開放融入戰略,不斷加大開放力度,以自信開放創新的姿態加快發展、融入全國,通過舉辦“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青海)國際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展覽會”、“中國(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等一系列交流活動,不斷加大了與中亞、南亞地區的經濟貿易。在2014年中國(青海)國際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覽會上,青海首次舉辦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經貿合作圓桌會議”,打開了青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貿、投資合作的新思路。此次圓桌會議期間,青海與中亞等國家簽署合作協議額達1.86億元。青海正逐步成為我國與中亞、西亞和南亞國家經貿往來的重要支點。

(四)青海是建設“美麗中國”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保護和改善各國共同擁有的自然環境,消除經濟開發造成的消極影響,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戰略目標。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全球大氣、水量迴圈影響最大的生態調節區和全國及東南亞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近年來,青海省按照創建生態文明先行區部署,著重加強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生態文明建設呈現新氣象。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工程建設共計投資75億元,歷時8年,目前已全面完成,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逐步實現了青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文明共贏的良好局面。獨一無二的生態地位使青海成為建設“美麗中國”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與中亞各國在生態保護、生態産業發展的合作與聯繫,將進一步豐富青海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的內涵和外延,改善沿線各國的生存環境,提高生態環境的良性發育能力,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新的貢獻。

(五)青海是我國與中亞、南亞各國人民開展人文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和交融地之一,青海是歷史上西域伊斯蘭文明、西南佛教文明和中原儒家文明的交匯之地。歷代以來,中亞地區的商人、傳教士及朝廷使臣在河湟集聚,將各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傳播擴散。各民族、各地域、各文明文化在河湟沉澱,並逐漸形成開放包容、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河湟文化。在民族風俗習慣方面,中亞、南亞部分國家民眾多信仰伊斯蘭教和佛教,與青海部分民族相通相近,青海與中亞、南亞地區的交流合作也源遠流長,並形成了深厚的傳統友誼。近年來,青海與中亞、南亞國家在文化、教育、旅遊、經濟等方面的交流不斷拓展,人員往來頻繁。人文經貿活動的頻繁往來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青海逐漸成為我國與中亞、南亞國家的友好往來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六)青海是維護祖國統一和反分裂鬥爭的重要後方

青海位居西藏、新疆兩區腹地,西北和西南分別與新疆、西藏接壤,南面與四川省毗鄰,是甘、青、川、藏四省藏區處於重要的戰略中心,是歷史上治理藏區事務的橋頭堡,故有“治藏必先安青”之説。同時,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處於反分裂反滲透反破壞鬥爭的一線,是維護我國藏區穩定、反對祖國分裂、鞏固西南邊防、保衛國防安全的戰略後方。青海的繁榮穩定有利於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隨著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的創建,青海在維護藏區穩定、邊疆安定、國家主權完整方面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安全暢通將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三、青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導向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極大地拓展青海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為實現全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作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省份,按照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大思路和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總體要求,在戰略導向上,青海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應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加強與沿線國家地區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交流合作平臺和互利共贏合作機制,在資源能源、裝備製造、商貿物流、投資、旅遊、現代農牧業、生態環境保護、學術交流等領域加強合作交流,加大青海走出去和向西開放力度,強化交通、資源、生態、文化和安全戰略支撐,努力把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成為青海向西開放的主渠道和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一)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使其成為未來青海向西開放的主渠道

青海地處我國內陸腹地,既不沿海,也不靠江,在國家對外開放格局中始終處於末端。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與東部地區發展的絕對差距仍在擴大,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一直在低層次徘徊。開放水準低和經濟外向度不高一直是制約發展的最大短板。對外開放存在開放領域窄、層次低、企業對外開放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外向擴張能力弱、各種對外合作交流活動少、外商投資規模小、技術含量低、資金到位差、區域經濟合作範圍比較狹窄、與其他省市的經濟關聯度較低等問題。就對外貿易來看,2013年青海貨物進出口總額14025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1.2%。其中,出口額84726萬美元,增長16.3%;進口額55530萬美元,增長29.5%。對外貿易雖逐年增長,但主要貿易國仍以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為主,進出口基數低、規模小。與西北五省區相比較,青海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和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居西北五省區之末。(見表2、表3)。

要實現青海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必須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促進青海與中亞國家的全面開放和合作,擴大青海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從目前中亞國家對外貿易、投資、合作等意向看,中亞國家進口需求更傾向於機械設備、家用電器、食品等産品,出口需求則傾向於有色金屬和化肥等産品。這樣的進出口需求剛好與我省未來的出口優勢和進口需求相適應;從投資領域來看,中亞國家希望中國企業以投標的方式,在中亞國家的交通、紡織、食品、制藥、化工、農産品加工和機械製造等行業投資辦廠;從科技合作來看,中亞國家希望與中國在農業、生態保護、太陽能利用和地震等方面進行合作研究。綜合來看,未來青海與中亞國家或地區在上述方面的經貿合作空間和潛力巨大。所以,青海要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水準,必須優化省內貿易和生産要素配置,深化區域經濟合作,發揮區位、交通、資源、人文優勢,將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成為青海向西開放的主渠道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平臺,拓展青海對外開放的內涵和空間,進一步釋放青海開發開放和創新創造的活力。

(二)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使其成為推動青海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的經濟活力不斷增強,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品質效益不斷提高,從1997年開始,生産總值增速開始超過全國平均水準。自上世紀末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以來,青海搶抓機遇,認真貫徹西部大開發的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凝聚全省各族人民力量共促青海經濟發展。十多年來,青海經濟快速發展,全省經濟社會各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成為青海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發展品質最好、基礎設施改善最明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見表4)。

實踐證明,只有不斷創新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才能有力推動落後地區經濟的跨越發展。當前,推動青海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難點之一在於缺乏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的增長極。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我國西北省份推至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必將形成我國向西開放的嶄新格局。在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面前,青海的資源、能源、交通、人文、生態等方面的優勢必將進一步凸顯,其區位地理劣勢有可能轉變成為區位地理優勢,成為推動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極。首先,通過國家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戰略項目和制度安排,將會為青海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政策支援和制度保障;其次,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會為青海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就業、消費等帶來重大利好,有利於促進青海的投資增長、改善區域生産要素配置效率、推動全省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過境運輸服務競爭能力,為青海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和發展空間;第三,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搭建開發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有利於青海更好發揮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引導多領域合作及投資,從而不斷擴大對外交流,推進與絲路沿線地區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全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四、青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策建議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聯動亞歐涵蓋3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實現各國從交通、貿易直至投資、金融的互聯互通,這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青海在積極參與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進程中,需要各方面高度重視,精心謀劃,協調推進,才能取得預期成效。

(一)從戰略高度謀劃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頂層設計和規劃佈局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城市或一個省份就能建成的,必須從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的頂層謀劃來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要把青海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和大背景中,積極謀劃,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一宏觀戰略和青海省“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全面調研論證,謀劃制定青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專項規劃和青海省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實施方案,規劃方案應突出戰略定位,明確發展導向,出臺政策措施,在鐵路建設、公路建設、城鎮建設、産業佈局、商貿出口、人文交流、環境保護、走出去戰略、財稅金融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工程和政策保障措施,使之成為青海未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行動綱領。

(二)加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拓寬與中亞國家地區的全面交流

一要依託西寧的人文、區位、資源等優勢,爭取加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甘肅省蘭州市已于2014年4月上旬加入上合組織睦委會,成為全國省會城市中首個加入該組織的城市),借助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力量拓展對外交流渠道,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廣泛的文化交流活動。二要通過旅遊、互訪、展會、教育、科研等途徑拓寬青海與中亞國家和地區的交流面。深入推進文化教育交流,加強教育領域交流合作,實施高等院校語言類留學生計劃,支援青海民族大學建立中亞學院,吸納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留學生來青學習深造,為青海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繼續承辦中國(青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經貿合作圓桌會議,並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促進交流與合作,為其他領域交流合作集聚人氣和營造良好氛圍。三要加快推動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利用我國在巴基斯坦建立的“巴基斯坦海爾-魯巴經濟區”,鼓勵我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融入、進駐園區開展經營;結合青海的比較優勢,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設立境外投資企業,積極拓展青海與中亞、西亞國家在清真食用品、藏毯、特色紡織、農畜産品、道路建設等方面的經貿往來;充分發揮我省回族、撒拉族善於經商、信仰伊斯蘭教的文化特點,加強與中亞國家主要城市的人文交往,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互信,為青海更好地開展經貿往來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通過政策扶持、標準認證、品牌宣傳、連鎖經營等途徑,鼓勵以拉麵經濟為代表的業態成熟的青海穆斯林清真餐飲業向西發展;在青洽會、藏毯國際展覽會、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産博覽會、國際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覽會等大型會展中注重與中亞地區的進一步交流合作,為全面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搭建良好的發展平臺。

(三)推進交通建設,凸顯“戰略通道”地位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戰略構想,加快絲綢之路青海道北線、中線、南線建設,以“三線建設”統領、整合青海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建設,建成青海向西開放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路,實現三線並舉,共同發力,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和全面開放。(見圖3)

圖3:新絲綢之路青海三線分佈圖

鐵路。加快格爾木至敦煌鐵路、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建設進程,儘早開工建設格爾木至庫爾勒、西寧至成都、格爾木至成都等鐵路,做好西寧至昆明鐵路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即將完工的蘭新第二雙線將使青海省進入高鐵時代,因此要將傳統絲綢之路青海道北線打造成為內地通往新疆及中亞地區的重要客流通道;圍繞格爾木至庫爾勒鐵路、青藏鐵路西格增建二線建設,加快傳統絲綢之路青海道南線建設,加強以格爾木為主的沿線中心城市的作用,將南線打造成為聯接內地與新疆地區並直通西亞、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陸路運輸大通道,進一步推動柴達木盆地礦産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迴圈經濟發展規模,使其成為全省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助推迴圈經濟發展先行區建設;格爾木至敦煌鐵路的開通,可以實現與絲綢之路河西段的暢通,使其成為青藏高原特色農牧業産品向西出口的主通道。通過以上鐵路工程的建設和開通,青海必將發揮我國西北地區鐵路綜合樞紐的重要作用。

公路。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省內公路網路建設目標,加快推進公路建設。要進一步明確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總體思路、佈局方案和重點任務,有效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的合理配置,完善基礎網路佈局,促進公路、鐵路、民航等交通方式的銜接配合,實現公路建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省內公路網路、城鎮化協調發展。(1)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高速通道建設。建設蘭州經西寧至拉薩、蘭州經西寧至若羌兩條高速公路,重點建設茶卡至格爾木、扎麻隆至倒淌河、加定至西海、西海至德令哈、小柴旦湖至茫崖高速公路,將青海海東、西寧、德令哈、格爾木、西海等重要中心城市(鎮)用高速連接。打通與甘南、臨夏、永登、武威、張掖、敦煌、新疆方向的高速公路通道,形成與絲綢之路主通道連霍高速的互聯互通,重點建設大通至武威、扁都口至門源、隆務峽至大力加山、同仁至河南、河南至賽爾龍等高速公路。(2)加快完善省內公路網路。完善省內普通國省道建設、農村公路網建設,以及重點工業園區、農業園區連接線建設,提高路網通行能力和服務水準,大力提升青海公路運輸效率。加快完善東部城市群公路網路建設,儘快啟動沿黃公路建設,加快實施青南地區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加快連接果洛、玉樹州及省內主要城鎮和重點資源開發區、旅遊區公路通道建設,提高交通一體化水準,實現省域內互聯互通。

航空。構建以西寧機場為中心、格爾木機場為次中心,輻射高原、加密省內、通達全國、連接國際的青海機場航線網路。全力爭取西寧機場與大中型城市全部開通航班,持續加密成都、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中東部城市航班,加強與東南和中部大中城市的連接,形成順暢的東西航空運輸網路。升級建設西寧機場和格爾木機場,使其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航空口岸。加快建設省內主要地區航空建設,並積極開闢國際航線,開通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的國際航線及客貨運包機業務。

(四)以“絲綢之路經濟帶”串聯我省主要城鎮,加快推進東部城市群和海西城鄉一體化建設

未來青海的城鎮化建設中應著力注重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協調統一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質管理。一要統籌推動西寧、海東及海西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鎮佈局合理、功能互補。加強城鎮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在人口、就業和承接産業等方面的功能,加快老城區改造提升、高新區及經濟區增容擴區和新區開發建設步伐。二要強化西寧市核心城市地位,擴大城市規模,拓展空間,提升品位,強化科技、金融、物流、商貿等功能,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把西寧建設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向西開放的區域性特大城市。推動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迴圈經濟試驗區和西寧青藏高原特色農牧業産品集散地建設,加大青海在新能源新材料、穆斯林食品用品及高原特色農牧業産品向西出口的力度。三要進一步加快發展西寧服務業、旅遊業,完善西寧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使西寧成為基礎設施健全、客運交通快捷、産業結構合理、省內旅遊地域指向豐富的重要集散、轉机城市。四要強化西寧核心城市和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的聚集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整合資源,統籌推動西寧市、海東市、格爾木市及中小城鎮的合理佈局、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提高主要城鎮的承載力和發展力,力爭青海新型城鎮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緊密融合,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五)加快經濟戰略佈局調整,完善外貿、物流及聯動發展支援體系

1、優化産業結構,擴大出口規模。加快推進全省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青海進出口主體結構、産品結構、貿易結構和市場結構,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依託全省重點開發區及産業園區,培育一批集生産和出口功能為一體、産業特色鮮明的出口基地。不斷擴大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紡織和清真食品用品等産品的出口力度,進一步提高出口商品檔次和附加值。與中亞國家和地區開展以合資企業、勞務輸出、原料加工、輕工生産、工程承包、工程技術交流合作等多種方式培育和孵化現代出口企業。

2、加強口岸建設,實現“大通關”。積極做好西寧市口岸建設和管理工作,以西寧航空口岸為中心,以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為依託,規劃建設曹家堡綜合保稅區。大力發展青海現代物流業,結合主要鐵路、航空和公路幹道,大力改造提升蘭新、青藏鐵路物流、重要公路幹道物流以及航空物流等物流服務網路,實現“多點報關、口岸驗放”的快速“大通關”模式。把海東經濟開發區建成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的集散中心,形成西寧曹家堡航空口岸、曹家堡綜合保稅區為一體的具有龍頭樞紐作用的口岸經濟區。加快電子口岸和二類陸路口岸建設,加強區域間口岸合作,使青海逐步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口岸體系格局,打造面向全國、重點輻射西藏、新疆等國際物流平臺及聯通“渝新歐”通道的重要節點,成為承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進出口貨物的集結地和轉机地。

3、完善對外貿易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外貿發展促進機制。為全省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開展業務的相關人員提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諮詢和幫助;建立與國內外各類商協會的聯繫機制,開展經常性的交流與合作;利用外事渠道,為企業在境外開設行銷網路和國際市場開拓人員的簽證提供便利;積極協調質檢、海關、外匯、稅務等部門,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二是發揮平臺功能。利用國家的政策平臺,加強與西北其他省區的溝通協作,建立定期溝通聯繫機制,共同打造“向西開放”的經貿共同體。進一步完善展會經濟平臺,升格青海展會層次和級別,在不斷鞏固歐美日的傳統外貿市場同時,通過舉辦青海向西開放經貿論壇和中國(循化)——土庫曼經貿論壇等經貿活動,積極開拓中亞、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提升貿易合作層次,擴大合作規模。三是建立對外投資合作風險和安全預警體系。建立健全對外投資合作安全風險管控機制,及時發佈相關國家安全風險預警資訊,指導企業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和資訊通報機制,加大人員出境前的安全生産知識培訓,有效防範和處置境外各類安全風險。

(六)加大青海絲路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力度,加強區域文化旅遊合作,實現區域文化産業集群發展

絲綢之路青海道歷史久遠、沿線地區宗教盛行、地貌多樣、區域跨度巨大、多民族共存,崑崙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交流融匯,形成了數量豐富、品質較高的文化旅遊資源,是絲路歷史文化資源的密集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青海應統籌文化、旅遊、體育等産業發展,推進青海文化旅遊産業發展。

1、按照我省確定的文化産業“一核輻射、三帶貫通、四區協同、七大支點”的總體佈局,積極謀劃和實施青海絲路文化産業項目建設。依託青海現有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單位,將青海發展成為業態齊全、産業鏈條完整、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區域文化産業核心區域,打造集休閒度假、文化商務、節慶會展等為一體的“大美青海”品牌。鼓勵和支援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從事工藝品的創意研發、生産銷售,建設一批文化旅遊工藝品生産基地,逐步實現規模化、産業化生産。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具有競爭優勢的工藝品種,延伸文化旅遊産業鏈,滿足各地遊客的多種文化需求,把青海打造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文化體育旅遊勝地。

2、活化青海絲路非物質文化遺産,打造系列節慶和賽事活動。加大青海絲路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宣傳力度,開發青海絲路文化精品旅遊線路,將青海絲路歷史文化旅遊與生態自然旅遊、民族宗教文化旅遊、紅色文化旅遊有機結合,積極發展生態健康之旅、文化溯源之旅、神奇絲路探險之旅,建設一批多姿多彩的旅遊精品線路、節慶和賽事活動,培育獨具青海特色和魅力的絲路旅遊業態,打造生態、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的特色文化産業升級版,全面提升旅遊産業總體規模和整體素質,將青海建設成為中國西部複合型特色高端旅遊地。

3、進一步挖掘絲綢之路的經濟和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和擴大青海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省區間在文化、旅遊、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一是推動青海與西北其他省區聯動發展,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青海文化旅遊産業的拉動作用。大力挖掘青海絲路歷史文化資源,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主要省區在文化産業開發方面的合作,大力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二是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雙邊、多邊交往,探索建立友好城市。依託大美青海、夏都西寧品牌建設和青海絲路文化遺産開發,通過舉辦國際性文化、體育和旅遊等活動,積極開展與中亞國家的人文、民間文化交流,形成文化交流常態化。三是加強合作,主動倡導建立中國絲綢之路旅遊聯盟和文化産業合作發展平臺,與絲路沿線省區共同建設絲綢之路文化産業帶,推進互利共贏合作機制建設,帶動青海文化産業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2013年9月7日,人民網。

2、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

3、青海省發改委,《青海省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專題研究情況的彙報》,2014年2月8日。

4、青海省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青海日報,2014年02月07日。

5、劉慧,《加快建設向西開放戰略高地》,人民日報,2013年11月8日。

6、趙正永,《向西開放:西部大發展的新機遇》,人民日報,2013年10月29日。

7、孫興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安全含義》,2013年9月13日,青年參考。

8、朱顯平、鄒向陽,《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構想》,東北亞論壇,2006年9月。

9、周子勳,《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升區域經濟合作水準》,中國經濟時報,2013年9月17日。

10、孫發平、楊軍,《全力融入復興新絲路 開創青海向西開放新格局》,青海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經驗交流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