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壯志:絲綢之路經濟帶展現強大發展動力

發佈時間: 2014-09-25 09:20:1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孫婉露

中國網訊 自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至今已有整整一年時間了。在日前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再次提及絲綢之路經濟帶,並強調中國倡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正進入務實合作新階段”。

在此背景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于9月12日至21日舉辦主題活動“網路名人絲路行”,花千芳、方興東、巴松狼王等十位網路名人紛紛參與其中,10天之內走訪了陜西、甘肅、青海和新疆四省,了解絲路文化及當今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區域經濟發展、互聯互通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中國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孫壯志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之所以提出剛剛一年就在地區內産生巨大影響,廣受歡迎,是因為它傳承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友誼和精神。如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贏得了更多國家的關注與支援,收穫了更加強大的發展動力。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是要實現“絲綢之路”的偉大復興,把合作的傳統與共贏的方式發揚光大。”

孫壯志稱,源自中國的“絲綢之路”作為一條橫貫東西的商路能夠載入史冊,就在於其不僅僅是普普通通的貿易通道,而且是促進不同民族和地區友好交往、使亞歐不同國家共用千年繁榮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今天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是要實現“絲綢之路”的偉大復興,要把這種合作的傳統與共贏的方式發揚光大。

古代的“絲綢之路”能夠延續兩千多年,對亞歐大陸東西部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貢獻,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以地區間、民族間的友好交往為基礎,同時能夠促進國家關係的和諧。二是官方的通使與民間的通商互為表裏,相互促進。三是與商品貿易的同時開展密切的文化交流,宗教、藝術成為重要載體。四是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往來基本以和平方式來實現的。五是沿線國家經濟文化越發達、對外開放程度越高,絲綢之路就越繁盛。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特殊國情與利益訴求。”

孫壯志認為,今天復興“絲綢之路”,共建“經濟帶”,首先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特殊國情與利益訴求。

首先,要實現政治與安全互信。國與國要建立正常的關係,互信是前提條件。比如説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的關係在蘇聯時期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上個世紀50年代的“蜜月期”之後就是長達二十年的軍事對抗。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後國力迅速增長,而年輕的中亞國家獨立不過20多年。雖然經濟的互補性比較強,但相互間某種程度的戒心甚至敵意難以短期內徹底消除。

其次,經貿與政治、人文合作要相互促進。中國與中亞國家簽署邊界條約,把國家關係從睦鄰友好提升到戰略夥伴,共同推動上合組織等多邊機制的建立,反過來又極大地促進了雙邊經貿合作的發展。同時,經濟合作也帶動了人文交流,進一步增進彼此的友誼。比較一下有的跨國機制,比如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建立的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雖然有文化上的優勢,但政治關係不正常,經濟合作也受到負面影響。

平等與共贏是長期合作的基石。政治上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不以大欺小,經濟援助不附加條件,受到中亞國家的廣泛歡迎。俄羅斯主導中亞一體化失敗的教訓,就是過分看重政治和軍事手段,沒有在經濟上進行投入;西方在獨聯體地區主導的區域合作帶有明顯的地緣政治印記,更多是要服從於自己的戰略利益,中亞國家也同樣警惕。只有堅持互利共贏,多邊合作才有可能惠及所有參與的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才會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此外,孫壯志認為,政府間的磋商與合作非常重要,有助於形成普遍認可的共同行為規則,核心是要徹底摒棄強權政治與冷戰思維。實際上這個區域很多經濟問題遠遠超出了單純的經濟範疇,比如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等等,同時也是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問題。中國在這個地區的項目投資以及建設的油氣管道,也有安全保障的需求。“經濟帶”所在區域的國家有的還處在戰亂當中,比如阿富汗、敘利亞甚至包括烏克蘭等,多邊合作應該為它們內部的和平重建創造條件。

孫壯志稱,強調“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各國歷史命運與現實利益休戚相關,榮辱與共,體現了一種更加寬廣的合作思路,目的不僅僅是要打造一個區域經濟交流的新平臺,同時也要不斷充實文化與戰略內涵,使“絲綢之路”的合作精神與理念在當代得到進一步的弘揚,推動地區國家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開展更為廣泛、持久的合作。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同於傳統的區域一體化模式,不會建立超國家的決策機構,而是充分尊重各國的主權,破解地區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孫壯志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跨越的地區,比古代“絲綢之路”地理範圍更廣,面臨的情況更為複雜。比如在中亞地區,近年來變化的最大特點是經濟發展與實力的失衡,五國之間是如此,各國內部也是如此,這也是地區一體化難以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礙,同樣也是中亞國家間、地區間矛盾尖銳化的直接誘因。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國家大多是內陸國,既有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強烈願望,又有對本國經濟安全的敏感擔憂,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往往瞻前顧後,害怕利益受損。因此,從一開始就想像“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一種特別的區域合作框架,可以很快為所有國家所接受是不現實的,要先從政策溝通和基礎設施建設起步,逐步凝聚共識,讓各國自覺地參與進來。“經濟帶”的形成應該與“絲綢之路”一樣,不應該是自上而下建立的一體化機構,而應該是上下結合、開放自由的合作方式。

孫壯志稱,應該承認,打造這樣一個獨具特色的跨區域合作平臺會遇到很多政治障礙。俄羅斯擔心影響其主導的獨聯體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亞國家內部還經常會有所謂“中國經濟威脅”的聲音;西亞、東歐地區已經成為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戰場”,一些國家的對外政策甚至難以完全自主。中亞、西亞地區還是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的多發地,破壞了當地的投資環境,給多邊經濟項目的落實帶來很大的威脅。“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不能不考慮以上的現實因素,一方面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要利用好高品質的政治關係與上海合作組織,為“經濟帶”上的多邊合作鋪平道路。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不同國家、不同跨國機制加強配合,為“經濟帶”創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中國在與歐亞國家開展合作的過程中,堅持倡導新合作觀、新文明觀、新安全觀,新一屆中央領導人又強調正確的義利觀,就是要堅持不同發展水準、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資源稟賦國家之間的平等合作,處理好“予”和“取”的關係,向中亞及其他地區的不發達國家提供經濟支援,在上合組織框架內中方拿出的優惠貸款已經超過220億美元,還不斷增加政府資助的留學生名額,幫助這些國家培訓管理人才。通過這樣面向長遠的合作方式,可以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鋪平道路。

因此,孫壯志表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同於傳統的區域一體化模式,不會建立超國家的決策機構,而是充分尊重各國的主權,要有耐心的政治與文化準備,破解地區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中國不僅依靠在經貿方面的影響力,還重視“民心工程”的建設和長期的戰略合作,使“絲綢之路經濟帶”也可以成為人文合作的重要平臺。戰略合作指的是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東歐國家繼續深化雙邊戰略夥伴關係,並且延伸到地區和國際層面,以穩定的國家關係帶動可持續的多邊合作。雖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項目會受到更多關注,但注重“虛”“實”結合,多領域齊頭並進,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為亞歐腹地的雙邊和多邊交往注入強大活力,為地區人民造福,更能體現該倡議的戰略價值。

(孫壯志:中國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