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2014網路名人絲路行

王德華:用網路再造“茶馬商都”輝煌

發佈時間: 2014-09-22 08:34:3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德華 | 責任編輯: 孫磊

 

提起青海,人們一定會想到青海湖和塔爾寺,卻很少有人想到唐蕃古道上的“茶馬商都”丹噶爾城——這個古絲綢之路上繁榮的重鎮。20日,“網路名人絲路行”一行,在青海網信辦的安排下,見證了丹噶爾城昔日的輝煌。

 

 

丹噶爾城位於青海省湟源縣,湟水源頭,日月山脈東麓,距西寧約40公里。丹噶爾,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 星羅棋佈的商鋪、作坊、茶館等,反映了安逸、閒適、平和的文化特色。一條寬約六米,長不足千米的街道便是當年的主街,連接著城隍廟、關帝廟、文廟、丹噶爾廳署、鎮海協營署等建築群,是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地方。古老的城樓、獨自特色的民居建築和完整的沿街古老商號,讓我們仿佛走進遙遠的古代。店舖門前挂滿了毛皮、飾品、刀具和各種紀念品,店主人不停地招攬過往的客人。

 

 

一門店門前擺著幾口大缸。據介紹,明清時不少山西人來到丹噶爾城做生意。一日無醋的山西人最初從山西帶醋過來,後來把制醋工藝也帶到丹噶爾城。這幾口大缸就是盛醋用的。

 

 

這裡還有保存完好的丹噶爾古城衙門 。當我們走進衙門時,幾位老者分別扮演縣太爺、衙役、師爺、原告和被告,正在演當地流傳已久的故事《打醋坊》。被告躺在地上,被衙役用棍子打屁股。看到遊客已離去沒有觀客,“縣太爺”大喊退堂。

 

 

丹噶爾古城位於絲綢之路青海道交通要衝。戰爭年代是兵家力爭之地,和平年代則是商貿重鎮。自西漢時起,西部少數民族用牛羊馬等,換中原的茶和布匹,形成青藏高原上第一家“茶馬互市”。 古城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曆史。到清朝時,這裡年交易額達到250萬白銀,到民國時年交易額達到500萬白銀。英、美、俄、德等國家的商人紛紛在古城開設錢莊,開展金融業務。

 

 

一組黑白照片見證了“茶馬商都”的輝煌。滿載貨物的駱駝、堆及如山的毛皮和高鼻子的洋人。這些照片是美國人柏大衛的牧師父親拍的。柏大衛1931年出生在湟源縣,18歲回國。1983年,他再次回到湟源縣激到不已,稱“我只有一個家鄉,這就是湟源”,他還為當地先後捐獻600多萬元的醫學器材。

丹噶爾古城見證了各民族融合的友好交往歷史,這裡生活著藏、回、蒙、漢等13個民族;丹噶爾古城見證了各種文化相互成長的歷史,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在這裡交流融匯和諧共存;丹噶爾古城見證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歷史,儘管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多起戰爭,但是和平和發展始終是主旋律。

丹噶爾城昔日的輝煌只能代表青海的過去。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作為內陸省份青海,如何抓住機遇再造輝煌呢?丹噶爾古城的繁榮造就了青海人的開放、自由、平等和合作特性,而這些也正是網際網路的特性。

許多青海人因信奉伊斯蘭懂阿拉伯語,風俗習慣與中亞各國與中東相似,撒位族還因保留獨特文化其語言與22個國家相近, 這些大大縮短了青海人與外界交往的隔閡,有利於讓網際網路成為連結青海與中亞各國的橋梁和紐帶,有利於克服青海作為內陸省份交通不便資訊不靈的短板。通過發揮網際網路資訊靈通和結算便利的優勢,發展電子商務和網上金融,再造丹噶爾城昔日的輝煌。目前,青海一些民族工藝品,已通過電子商務,遠銷到中亞和中東一帶,這開了一個好頭。

 

(作者:王德華 新華網評論員、環球網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