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2014網路名人絲路行

聶昱冰:大地最美麗的笑容,叫丹霞

發佈時間: 2014-09-17 09:08:1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聶昱冰 | 責任編輯: 孫磊

在絲路上穿行六天了,今天我有了一種衝動,想寫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一座城市,因為它豐滿了我對新絲路的理解,由它而起,新絲路在我心中不再是一條路、一條帶,而是一個完整的、立體的、豐富的經濟生態。這座城市,叫張掖。

我與張掖,是初相逢。這個名字,我不陌生,因為歷史課上學過:“西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勝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漢書》曰: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隔絕匈奴、南羌,斷匈奴右臂。《大明一統志》載: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這些史料,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因為這些史料,而根深蒂固的認定了張掖只是建立在荒漠戈壁上的一座邊關要塞。一想到張掖,眼前出現的就是黃沙、戈壁、城墻、弓弩、披著鐵甲的將士。

結果,飛機還沒有在張掖機場降落,我就發現,我的認知好像出現了錯誤,地面上的綠色比我想像中的要多很多。這裡不是沙漠中的綠洲,而是戈壁中的一片山水田園。張掖依黑水河而居,祁連山上終年不斷的冰雪為黑水河提供了豐沛的水源,這條河幾千年來一直滋養著張掖。

迎接我們的主人説,這裡除了沒有大海,其他自然美景這裡都有。第一次聽到這樣自信的解説,我有些不理解,主人的自信是從何而來。但很快,我就找到了他們自信的根源,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看到了雪山、濕地、河流、湖泊、沙漠、草原、丹霞地貌、還有自然保護區。

張掖的面積有四萬多平方公里,不小,但也真沒有大到可以理所應當就擁有這些風景。只能説,這是上天的厚愛。而萬幸,張掖人也沒有辜負這份厚愛,他們城市建設的思想是——順應自然。用他們自己的話説就是:是濕地的地方,就讓它當濕地,是草原的地方就讓它當草原……尊重大自然的安排,在自然的法則之下,進行建設和發展。

這是一個充滿了智慧的發展原則。只有懂得敬畏自然的人,才會一直得到自然的厚愛,所以,希望張掖能夠一直這樣堅持下去——順應自然。

除自然資源之外,張掖還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遠古時期的黑水文化;到天下分為九州,此處歸為雍州;再到漢朝通往西域的通衢重鎮;西夏王朝曾把皇家寺廟建在此處,這座寺廟現在已經成了收藏著大量珍貴文物的博物館;而建築規模堪稱宏大的山西會館,仿佛仍舊回蕩著陣陣駝鈴聲,把人帶回到了百年之前的動蕩時代。

一個在五千年間幾乎沒有出現過文化斷層的城市,是幸福的,因為它的內在氣質是獨立而完整的。

張掖的人文資源也極為豐富,38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混居,造就了張掖人開朗包容的性格,也讓張掖在各個領域都實現了多樣性,不管是文化、藝術、娛樂、經濟發展,甚至美食。我經常説,想看一個地區的美食文化是否豐厚,要看它的主食種類,張掖的主食種類的數量幾乎可以用龐大來形容。幾千年的多民族混居,讓張掖擁有了一種多層面的人文結構,有點兒像蜂巢,在外面看著也不算大,可如果真正進去,裏面層層疊疊,奧妙無窮。

張掖民風淳樸,這淳樸可能也源自於他們的自信,因為越是內心穩定、幸福感強的人,對人就越包容。我們的車穿過一個村莊,窄窄的村路兩旁都是果樹,已經熟透了的棗、蘋果、梨、葡萄壓彎了枝頭。我們停車下來拍照,路邊站著一位頭髮花白滿臉皺紋的阿姨,她很和藹地對我們説,你們摘點兒帶著回去吃吧。

工作人員告訴我,張掖的經濟過去是一二三排列,一是農業,二是工業,三是旅遊業,現在反過來,是三二一的排列順序,而工業主要是圍繞農業進行深加工。乍一聽,這樣的經濟結構,好像沒有什麼發展後勁,但在我參觀了臨澤縣一處面積達十二萬畝的集約化農田種植,和玉米良種種植田之後,終於明白了,圍繞農業進行的工業深加工會達到怎樣的規模。

因為真正認識了張掖,我開始重新考慮絲綢之路。漫長的絲路兩旁,一定還有很多像張掖這樣發展潛力巨大的城市,因為只有這樣的城市連成了串,才能托起一條商路,讓它興旺千年。

所以,整個新絲路經濟圈,都和張掖一樣,內容豐富、有著多重發展空間。這整條經濟帶不是一條線或者一個平面,而是一個龐大的立體空間。最主要的是,這些城市應該也都和張掖一樣,千年的絲路歷史為他們的血脈中注入了活躍、融合的基因,所以,他們總是能夠積極的投入到當下,讓自己獲得發展的機會。就像張掖最寶貴的丹霞地貌一樣,在大地上,綻放出最燦爛的笑容。

    作者:聶昱冰(河北省作協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