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化不能只留在腦子裏 西安需要更多文化傳承

發佈時間: 2014-09-15 09:03:53 | 來源: 西部網 | 作者: 陜西政能量 | 責任編輯: 孫磊

參加全國“網路名人絲路行”的網路名人先後走進西安小雁塔、大唐西市、漢長安城遺址、大明宮遺址公園,體味絲綢之路起點的厚重文化。

 

    今天(9月13日)下午6點,歷時兩天的全國“網路名人絲路行”活動結束了西安的行程。


    行程結束,還未開始別離,不少人已經開始懷念這兩天中觸碰歷史的瞬間。天津網路名人賈岩説,站在未央宮遺址,仿佛迎面吹過來一陣漢代雄風,真正感受到了絲路起點的那種文化自信。河北作家聶昱冰説,唐代城市的名字最打動我,幾乎涵蓋了世人對人生的所有美好期許,有機會一定要給西安寫一本書。

 

西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借助新絲路發展的機遇,西安肯定會有更好的發展。


“更新了對絲綢之路固有的印象”


    9月12日上午,由國家網信辦主辦的全國“網路名人絲路行”活動在西安啟動。兩天時間內,來自全國的十余位網路名人走進漢長安城遺址公園、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西市等地採訪采風,體味絲綢之路起點的厚重文化。


    兩天下來,不少第一次來西安的網路名人大呼驚喜。網友“抱貓的包紙 ”談及自己的感受,以前對陜西的印象僅限于延安、窯洞、羊肉泡饃、肉夾饃,而此次行雖然短暫,但卻讓歷史厚重的陜西,蓬勃發展的陜西形象在自己的腦海中漸漸豐滿立體了。


    山東網友“港城微聞”説,以前腦子裏一想到陜西就跳出黃土和秧歌,到了這以後,發現西安的城市的發展和東部地區沒有任何的差距,相反的,西安有它獨有的地方,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別的城市都無法複製。


“曲江就是一個典型,傳統文化優勢加上現代經濟,跟地方文化結合的很好,有鮮明的西安特色。” “港城微聞”建議,陜西和西安對外傳播的符號應當有所改變,我們除了有紅色旅遊、黃土高坡,還有歷史,還有飛機製造産業。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的優勢是天然的,借助新絲路發展的機遇,西安肯定會有更好的發展。

 

高新利説,站在漢長安城遺址上,腦子裏會浮現對長安城無限的想像。

 

“要為西安的故事寫一本書”


    在這趟行程中,網路名人交談最多的,還是周秦漢唐的文化歷史。在參觀完大唐西市後,聶昱冰在朋友圈寫到,出土的陶珠算,東方的刺繡、各國的錢幣、西域的歌舞……最繁華時,這裡有四萬家商鋪,真正的世界經濟核心。最打動我的,是唐人為他們城市取的那些名字,幾乎涵蓋了世人對人生的所有美好期許。


    打動聶昱冰的還有西安的城墻和夜景。“夜色中,城墻暗影斑駁,青石地面已凹凸不平,每一塊墻磚,每一道屋脊,都仿佛有説不盡的故事在悠悠回蕩。而站在城墻上朝外眺望,眼前則是一片又一片連綿不絕的闌珊燈火組成的現代化都市的剪影。她説,她為這樣的現代與文化的融合而感動。


    在參觀小雁塔西安博物館時,聶昱冰看上了館藏的十二萬件文物。“庫房缺義工嗎,能不能讓我經常幫著擦擦文物,搬搬東西?” 聶昱冰告訴記者,她特別喜歡古磚、瓦當,聽著館長講解的關於每件文物的故事,都是寫作最好的素材。她承諾,“有機會一定要為西安的故事寫一本書。”

 

西安小雁塔,網路名人在聽完唐樂後跟民間藝人進行互動。


“好文化不能只留在專家的腦袋裏”


    “古老並不等於落後,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最充沛的就是包容世界、敢於走出去的文化自信,這份自信,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網友“高新利”説,


    兩天的絲路行讓他有點問祖尋根的感覺,“通過專家學者的介紹,我們感覺到,西安是漢文化的根基,但這些文化和故事不能只裝在專家的腦子裏。”


    高新利建議,“漢長安遺址、唐大明宮都該讓年輕人來看一看,包括我們當中很多只認物質生活的都市人都該踏上長安城的遺址,感受歷史撲面而來的氣息,要留住民族的自信。”


“小遺憾給下次再見留個念想”


    明天,全國網路名人將離開古城西安。未來幾日,他們還將赴甘肅敦煌、張掖,青海西寧、循化,新疆烏魯木齊等地採訪采風。


    離別將至,不少網路名人直言,這趟行程留下了不少小遺憾。“行程太短,很多景色來不及看,很多小吃也沒有吃的。”高新利説,自己惦記西安的羊肉泡饃好久了,最終因為行程太緊而不能遂願。“但這也留下了個念想,等下次住十天半個月,再細細體會這個城市的美好。”


    聶昱冰説,她在西安古城墻的甕城看到了一塊牌子,上面用大字寫著wifi的賬號和密碼。“現代與文化,在這裡輕鬆的融合了,新絲路也是如此,她優雅的從歷史中走來,融合於‘當下’之中,又成為‘當下’一位儀態萬方的麗人。”


    而我們已經穿越了古今絲路,在未來,肯定還有更多再見面的機會。(記者 沈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