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點半,飛機準時降落在了陜西咸陽機場。“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太白的《憶秦娥》余韻未絕,可惜,我走出航廈,卻沒有見到嚮往中的古道斜陽,眼前是一座籠罩在細雨霏霏中的現代化城市。
可能是由於天氣原因,將近兩個小時的路途,飛機始終在一片白色的雲霧中穿行。望著舷窗外的茫茫雲海,我心中的西安已經變回了長安。曾有人這樣評價漢唐時的長安:一個充滿了自信的時代,和一座充滿了自信的城市。從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畫卷和雕刻中可以看到,那時的人,不論男女,也不論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是姿態昂揚、氣勢博大的,仿佛人生的每一個下一刻,都是充滿著激情與驚喜——即使沒有激情與驚喜,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為自己、為世界造就出驚喜。也許,就是這種面對世界、面對未知,毫不猶豫迎頭而上的氣概,締造出了漢唐盛世。
翻看史書,回望西北絲綢之路的歷史。當年的漢武帝、張騫,也是帶著這種面對世界、面對未知毫不猶豫迎頭而上的氣概,從荒涼的戈壁上踏出了一條路,還漸漸地讓這條路有了生命、靈魂,有了自己的名字,並且讓這個名字光耀千古。
那時,他們並不知道在戈壁的另一端,等待著他們的究竟是什麼。也許是神話一樣的美麗和富足,也許是戰亂、瘟疫,或者另一片荒原。但他們就是毫不猶豫的朝著西北方向一路走去了,因為那時的帝王和書生,都同樣擁有著廣闊的胸懷、堅韌的意志、和迫切想要了解整個世界的激情。雖然,那時他們還並不知道世界究竟有多大,甚至不能確切的知道,在他們的疆土之外,究竟存在著什麼。但他們就是有這種胸襟和氣魄:走出去,親眼去看一看。也有著這樣的自信:不管那邊是什麼,我都敢於去認識他,去了解他,也讓他們認識我,了解我。
這一段歷史,我翻看過很多遍,每次讀到這裡,仍舊會忍不住心潮激蕩。震動我的,不是絲路上那曾經馱在駱駝背上源源不斷由東向西、又由西向東的滾滾財富。也不是一段段風襲沙掩的斷壁殘垣,和那些殘垣所記錄的戰爭與白骨。而是那種寬廣到可以容納整個天地的胸懷,和坦蕩到敢於去了解一切未知的自信。
絲路,本來就是一條用胸襟和自信,鋪成的路。所以,它才能綿延幾千年,依舊存在,光華不減。
晚飯後,大家閒聊,工作人員專門請來兩位專家明天陪我們參觀。專家這樣介紹自己:“我們真不是專家,就是了解西安的人,我比較了解西安的經濟,他比較了解西安的歷史文化。大家如果想了解西安經濟方面的事,就問我,想了解歷史文化方面的事,就問他。如果他當時回答不上來的,他回去查了,再從網上發給大家。”
很謙虛很樸實的話,但每個人都會相信,這份謙虛和樸實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的。
對自己的自信,更是對西安文化的自信。不怕你問,希望你問,最大限度的敞開自己,期待著,你來了解。
就像當年的長安城,就像貫穿亞歐大陸的絲路——走出去,了解別人,也等待著別人來了解自己。
這才應該是世界的本來顏色——自信,坦然,自信坦然到了能夠接納一切;能夠勇敢的敞開襟懷。
作者:聶昱冰(河北省作協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