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南部漢水流域屬古老的巴蜀茶區,是中國茶葉原生地和中國茶文化發祥地,有著三千餘年生産貢茶、官茶的歷史。曾幾何時,陜西人點燃發現、種植和利用茶葉的星星之火,並逐步把茶葉從世界茶産業和茶文化中心漢唐國都——長安經由“絲綢之路”傳播風靡全球,在中國茶業史上書寫了燦爛的一頁。今天,陜西茶産業恰于絲綢之路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之時復興,將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態穿越歷史,鑿空萬里,交融世界,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璀璨奪目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圓夢陜西茶業的歷史新輝煌。
一 “絲綢之路”上的陜西茶
2100多年前,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一條東起長安,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橫貫歐亞大陸,綿延七千余公里的貿易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一致同意將包括陜西省7處文化遺産在內的“絲綢之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其中一處就是陜西漢中的張騫墓。
張騫是漢代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博望鎮)人,中國古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他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歷時14年,溝通了長安與西域各國的聯繫,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被史學家司馬遷稱為“鑿空之旅”,被後世譽為“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自張騫打通古絲綢之路開始,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和歐洲。據考證,唐宋之前,巴蜀茶區在我國茶史中一直獨享盛譽,佔盡風流,當時沿絲綢之路流通到西域的大宗商品除中原的絲綢以外即為巴蜀的茶葉,不難想像,由於關山阻隔,交通不便,生於斯長于斯的張騫對家鄉陜南漢水流域生産的茶葉更應十分了解,沿絲綢之路輸往中亞、東南歐和北非的茶葉中巴蜀茶應佔相當大的比例。歷史提供的資料表明,産于陜南漢水流域品質極佳的茶葉早已進入長安市場並被列為貢品,進入宮廷。兼有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等棧道及漢江水道、郡道方便舟車運輸,加之當時的漢中也是絲綢産地,絲、茶結伴遠行是頗合情理之事。唐代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巔峰時代,唐代的朝廷即以漢茶賜貢,可見漢茶當是絲路商品中的翹楚。明、清至民初,陜西茶在大西北市場佔有很大的份額,且仍然沿著絲綢之路運銷西亞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及北非的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40多個國家。
翻開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一幅中國茶葉對外交流的歷史,因此,絲綢之路又被茶業界奉為“絲茶之路”、“茶葉之路”。“絲綢之路”造就了中國茶葉之路,茶葉元素構成“絲綢之路”永恒的旋律。在古絲綢之路上,陜西茶依託絲綢之路起點而千里留香,自身也源源不斷地為絲綢之路注入勃勃生機,從此奠定了陜西茶葉在華夏茶文化中的輝煌地位。
二 陜西茶的輝煌歷史
古巴蜀地區是中國茶葉的搖籃,陜西漢中茶區屬古老的巴蜀茶區的北緣。著名史學家郭孟良在《中國茶史》一書中指出:“中國茶史的起源和茶文化的萌芽都是在巴蜀地區出現的。”我國飲茶和把茶葉生産發展成為一個事業,是從巴蜀地區開始的。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其時都屬於巴蜀地區。巴蜀茶文化在中華茶文化中的歷史位置已有定論,同時還有“巴先蜀後”之説。生活在陜西南部漢水流域的古代巴人是最早發現、種植和利用茶葉的民族,他們在中國茶業的發展中有創始之功。
陜西秦嶺以南作為茶葉的適生區,歷史由來已久。中國最早的一部地方誌書《華陽國志》中記載,約在西元前11世紀古巴國的人們把茶葉作為地方特産敬獻給周天子武王,貢品茶“形似月亮,緊壓成團”名曰“西鄉月團”,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貢茶。據考證,“西鄉月團”即産自今漢中市的鎮巴、西鄉縣一帶。《華陽國志》是信史,它記載了3000餘年前陜南的巴人早已栽植茶樹,飲用茶葉,並向朝廷敬貢茶葉。毋容置疑,陜南是中國最早種茶、産貢茶的地方。
人們通常説,漢中茶葉始於商周,興于秦漢,盛于唐宋,繁榮于明清。陜西南部茶葉經歷過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朝陜西漢中茶和清後漢中、紫陽茶几個歷史時段。至唐宋,陜西茶走進光彩時代。陸羽《茶經》和蘇轍《欒城集》都曾記錄當時陜南漢水流域一帶茶葉出産的繁盛情形。宋代“漢中買茶,熙河易馬”,茶馬互市,更為繁榮。漢中因茶課而成為大宋王朝同成都、開封並列的三大財源城市之一。明承宋制,不改以茶易馬的國策。朱元璋以為“用茶易馬,固番人心,且以強中國”。明朝的陜西漢中是陜西南部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商業核心,漢中茶葉成為當時國家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明史》載:“用漢中茶300萬斤,可得馬30000匹”。100斤漢中茶可交換1匹回紇良馬,可見當時漢中茶價之昂貴。當時昂貴的漢中茶成為陜西茶商爭相販賣和走私的商品,據楊一清《茶馬疏》説:漢中一府,歲課不及三萬斤而商販私鬻者百餘萬斤以為常。可見陜西商茶和走私茶貿易佔據的份額之大。《明史》載,漢中“繁華雖不及長安,亦陜西第二大都會也”。陜西漢中茶葉創造過歷史的輝煌,盛極一時並影響深遠。
這就是陜西茶業的輝煌過去。因此,有學者為陜西茶葉的悠久歷史作過這樣的概括:陜西茶葉曾踏上絲綢之路風光過,曾引領飲茶新潮流瀟灑過,曾納貢朝廷高貴過,曾為朝廷交換戰馬榮耀過,曾穩佔大西北市場霸氣過……曾是全國最早的茶區和茶葉種植中心,也曾是全國茶文化的發祥地和傳播中心。陜西茶業和茶文化在中國茶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三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陜西茶業的崛起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時,動情地回憶起古絲綢之路。“我的家鄉中國陜西省,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裡,回顧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嫋嫋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的親切。”他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陜西首當其衝。對陜西茶産業來説,同樣是天時地利人和,發展機遇千載難逢。陜西茶業雖然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滄桑,茶園面積和産量波動、徘徊、起伏,清末乃至民國時期,茶業不斷萎縮直至凋敝。到1949年全省茶園面積僅3.5萬畝,産量689.6噸。70年代後期,茶葉生産開始得到重視,到1980年全省茶園面積達到32.2萬畝,産量744噸。80年代到世紀末,陜西省茶業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到1999年,全省茶園面積達45.5萬畝,産茶6216噸。進入新世紀,茶園面積不斷擴大,産量持續增長。據陜西省供銷社資料統計,從1954年—2004年全省茶園面積增長了14.7倍(安康增長5.27倍,漢中增長107.5倍,商洛新發展茶園12.69萬畝);茶葉産量全省增長了6.66倍(安康增長1.58倍,漢中增長44.7倍,新茶區商洛茶葉産量達到1265噸)。到2013年底,全省茶園面積176.7萬畝,其中漢中89.1萬畝,安康53.9萬畝,商洛33.7萬畝;全省茶葉總産量4.646萬噸,漢中3.1萬噸;實現茶葉總産值60.5億元,漢中37.8億元。漢中分別佔全省茶園面積、茶葉總産量、茶葉總産值的51%、66.7%、62.5%。
從2013年的數據看,漢中茶園面積佔全省一半以上,産量和産值佔全省三分之二以上,要振興陜西茶産業,發展漢中茶産業是重中之重。陜西漢中茶産業崛起具有六大優勢。
(一)生態優勢。漢中氣候溫和,竹木繁茂,雨量豐沛,碧水藍天,景色秀麗,被公認是地球上同緯度地帶中最適合人類生活和最適合茶樹生長的地方。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大鯢等珍稀動物在這裡與人和茶樹和諧相伴,“朱鹮之鄉”是天賦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文明的標誌。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以及嘉陵江均從漢中發源,是國家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保護地,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
(二)品質優勢。“緯度高、海拔高、雲霧幾率高、富含鋅硒、遠離污染”的自然地理優勢和生長環境使漢中茶具有“香高、味濃、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點。據中國有關茶葉科研機構測定,漢中名茶氨基酸含量達4%左右,咖啡鹼4.5%左右,茶多酚40%左右,水浸出物達46%以上,無論是綠茶,還是做成紅茶、黑茶、烏龍茶,均有很好的品質表現。這裡,特別值得提出的有兩點:第一、漢中是一個富含有益於人體健康微量元素——鋅、硒的茶區,茶葉中普遍富含有機鋅和有機硒。硒作為生命元素,漢中綠茶和紅茶硒含量最低指標是全國最低指標的5.5倍;鋅是人類聰明之果,漢中綠茶和紅茶鋅最低指標是全國平均值的1.4倍。第二、漢中茶沒有污染。全市所有的茶葉不經任何技術處理,經中茶所測定全屬無公害茶葉,90%以上達到或超過綠色食品的A級和AA級標準;2005年,一位美國有機食品專家對漢中茶區的生態進行了實地考察後,評估結果為“金”級。漢中茶區不僅是我國著名評茶大師陳慧春教授結論的“漢中是我國罕見的高香茶區”,而且是潔凈、衛生的全天然有機茶産區。
(三)文化優勢。漢中歷史悠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城市,中國最佳歷史文化魅力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漢中是漢高祖劉邦成就400年大漢江山的發祥地,是世界第一位外交家和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是中國第一美女褒姒的家鄉,是一代智星諸葛亮“六齣祁山”的根據地。以兩漢三國為特色的歷史文化文物馳名中外,褒斜棧道及石門摩崖石刻堪稱國之瑰寶。劉邦、韓信、張良、曹操、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都曾在漢中留下赫赫戰績和沉沉豐墨。漢水、漢朝、漢民族、漢人、漢語、漢文化等稱謂與漢中一脈相承至今。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漢中茶葉生産、流通、科技、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
(四)規模優勢。近十餘年來,漢中茶葉種植面積由2001年的29萬畝發展到2013年的89萬畝,茶葉産量由3506噸增加到31000噸,茶葉産值由5700萬元增加到38億元。10年間,漢中的茶園面積增加3倍,産量增加近10倍,産值增加60多倍,茶業成為漢中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帶動了100多萬茶農增收致富。
(五)品牌優勢。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漢中先後研製開發出了秦巴霧毫、午子仙毫、漢水銀梭、定軍茗眉、寧強雀舌等高新名茶,這些名茶曾多次在國內外名茶評比中獲得金獎、銀獎及優質産品獎。為做大做強漢中茶産業,漢中市從2005年起啟動了茶葉品牌整合,將原有的“午子仙毫”、“定軍茗眉”等二十多個品名整合到“漢中仙毫”一個品牌。2007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發佈了“漢中仙毫”品質技術標準,並以國家質檢總局178號文公告“漢中仙毫”受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近年來,“漢中仙毫”在北京、西安、杭州等國內國際茶博會上獲得近百項金獎,在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漢中仙毫”獲得綠茶類唯一金獎,受到知名茶葉專家、參展商、茶葉企業和廣大消費者的高度評價。“漢中仙毫”以20多億元的品牌價值,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10強,已成為漢中十大文化符號之一。
(六)區位優勢。漢中鐵路、高速公路、國道主幹線縱橫交錯,特別是未來三至五年,漢中將建成三條高速公路、西成客專、陽安復線鐵路和漢中新機場,漢中將成為西北連接西南的交通樞紐城市,成為國家級迴圈經濟産業集聚區,成為聯接成渝、江漢、關天經濟圈的“西三角”節點城市。漢中新機場即將開通西安、深圳和北京三條航線,通往全國各地的多條航線亦將陸續開通,將顯著拉近漢中與外部世界的時空距離。漢中茶區,緊鄰大西北,是茶葉貿易的重要通道。陜西是茶葉産區,更是銷區。漢中茶葉在中國北方有著很好的聲譽,茶葉銷售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另外,漢中市茶葉技術推廣體系比較完備,有一批中、高級茶業科技人員。現有漢中市茶葉職業培訓學校,西鄉茶葉中專學校,漢中職業技術學院新設了茶學專業,陜西理工學院組建了秦巴紅茶研究所。還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安徽農大、湖南農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展長期技術合作,及時了解國內外茶産業發展的資訊和動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漢中建立了茶葉研究機構,為我市茶産業提高科技含量、靈通資訊渠道以及與國內高端接軌、同國際先進對話創造了便利條件。
2009年農業部《國家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將陜南茶區列入長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綠茶重點發展區域。2013年,陜西省制定了2013—2020茶産業發展規劃。2014年省政府將拿出1億元資金髮展陜南茶産業,投入力度還將不斷加大,陜西茶産業正迎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今後,我們將乘著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強勁東風,從夯實基礎、擴大規模、提升內質、打造品牌等環節入手,加大投入,全力推動陜西茶産業加快發展,使陜西茶文化大放光彩。到2020年,漢中市將建成150萬畝高産密植生態茶園,全部投産後總産量將達到10萬噸以上,總産值將超過500億元,漢中百萬茶農每人平均産值超過5萬元。同時,加快推進以茶葉採制、茶文化展示、茶園觀光、度假休閒等多種形式的茶旅遊開發,促使茶産業從第一、第二産業向第三産業深入延伸。屆時,中國名茶“漢中仙毫”將成為最具漢中特色的“金名片”,漢中茶業將成為漢中富民強市的支柱産業。(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