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小夥愛上中國文化 策劃在土建中國文化村

發佈時間: 2014-09-02 16:39:50 | 來源: 西部網 | 作者: 熊惠玲 | 責任編輯: 孫婉露

土耳其小夥愛上中國文化 策劃在土建中國文化村

西部網訊(記者 熊惠玲) 2003年,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以一本關於細密畫的小説《我的名字叫紅》享譽世界,橫跨亞歐兩洲的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被廣泛知曉。同時,小説裏中國畫對土耳其細密畫家的影響力,也讓中國讀者領略到土中兩國之間文化元素的歷史交融。

2007年,土耳其小夥胡塞飛・本利來到中國,此後的7年間,他在兩國之間架起了一座更為寬廣的交流長橋,從美食到旅遊,從客商貿易到政府交流,這個中文名字叫“阿福”的土耳其小夥兒,成了一名現代絲路的新使者。

“中國不是你能想像的樣子”

2007年,將要讀大學的阿福正準備去美國選擇一所大學,就在這個時候,父親的一位在中國做生意的朋友勸告阿福應當來中國。“我的這位叔叔告訴我,中國並不是我們過去想像的樣子,這裡有十幾億人口,市場潛力巨大,經濟發展飛速,是未來的美國。”

聽從了這個建議,阿福選擇來到中國深圳讀大學。“剛到香港轉機的時候,我被這裡的高樓大廈驚住了,在我們國家大廈最高就五六層,感覺這裡非常繁華。”阿福説,找好學校,我就開始思考讀什麼專業,“有一位名人説過,如果你想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那就應該去讀廣告學,廣告裏面其實有許多文化的元素,它是走近文化的最快方式,學會了如何做廣告,也就了解了當地的文化,於是我選擇了學廣告學。”

愛上中國人的熱情 愛上中國文化

利用兩年的時間,阿福在深圳學習了漢語,與周圍人的日常交流基本沒有問題。但後來他發現自己在一個普通話氛圍最不濃厚的地方,學習了普通話。阿福説:“廣東人的普通話並不標準,在老師的推薦下,2009年我來到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西安,在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係讀碩士。”而他也是當年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裏唯一的外國學生。

“在我來到西北大學的當天,土耳其總統到訪西安,總統都來的地方,肯定沒有錯。我深信自己兜兜轉轉,終於找到了落腳的城市。”阿福覺得自己的選擇充滿了機緣。

“中學的時候我了解到的中國文化都是從李小龍、成龍的電影中看到的。來了中國才發現,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其實土耳其的朋友根本不了解。”阿福説,中國人非常熱情,在西安也有穆斯林,這讓我覺得就像在家鄉一樣親切,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和我們國家的人是一樣的。“我喜歡中國,所以特別想把這裡的文化告訴家鄉的人。”

創辦《中國風》雜誌 在土耳其發行

2011年,阿福得知土耳其政府將2012年確立為土耳其的“中國文化年”。他想好好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將他這幾年了解到的中國文化介紹給家鄉的朋友。於是,當年10月,他組織了一個團隊,計劃出版發行一本完全用土耳其語介紹中國文化的雜誌,取名《中國風》。這個團隊由采編、翻譯、外聯、設計和行政五個部門組成,共三十人,成員有學校老師、研究生師哥師姐,還有與阿福要好的各專業同學。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1月,《中國風》創刊號正式發行,雜誌內容包括了中醫養生、中國電影、民俗、音樂、飲食、城市、文化藝術等,同時還有中國對土耳其的利好商業政策及中國市場分析等內容。

阿福將雜誌自費印刷了3000份,發放到土耳其政府部門、商業協會及不同城市,得到了土耳其政要、企業家、國民的積極響應。他驕傲地説:“在土耳其,現在沒有人不認識我,我成了一名真正的絲路使者!”

籌劃在土耳其建“中國文化村”

去年9月底,阿福在大唐西市風情街開設了一間土耳其館,讓更多西安市民認識土耳其。他還在西安註冊了一家廣告傳媒公司,主要負責中土文化交流,為商界提供廣告服務。現在的他正在籌劃在土耳其本地建一個“中國村”,規劃總負責人都由阿福擔任。

“在美國我們都知道唐人街,那裏匯聚著大量的中國元素,但是在土耳其還沒有這樣一個中國元素匯聚的地方。”他説,土耳其每年有3600萬的歐洲遊客到訪,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文化村”的構想有兩個部分,一方面是中國的現代化商貿,另一方面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兩國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的傳播模式,也是促進土耳其發展的一個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