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2014網路名人絲路行

行走天路 青藏公路通車60年:“海藏咽喉”的千年迴響

發佈時間: 2014-08-29 09:34:23 | 來源: 青海日報 | 作者: 賈明 | 責任編輯: 孫婉露

青海新聞網訊

開欄的話:青藏公路通車60年來,一代又一代交通運輸人發揚“紮根高原、艱苦創業、獻身交通、造福人民”的青海交通行業精神,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智慧,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鋪就了一條民族團結之路、青藏文明進步之路、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豎立起一座令世人景仰的歷史豐碑。

60年來,隨著這條聯通青藏兩省區運輸大通道的逐步改造升級,不僅路容路況全面改觀,昔日的低標準砂石路被高等級的黑色油路面取而代之;而且以其經濟、方便、快捷的運輸能力,為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文化繁榮注入了汩汩涌流的動力。目前,青藏公路承擔著85%以上進藏物資和90%以上出藏物資的運輸任務,成為5條進藏線路中最繁忙的公路。

8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專門就進一步弘揚青藏、川藏“兩路”精神作出重要批示,省領導駱惠寧、郝鵬就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重要批示作出安排部署。為反映青藏公路60年來的滄桑巨變,大力弘揚青藏、川藏“兩路”精神,本報特別推出《行走天路——青藏公路通車60年》欄目,與讀者一同感受和見證新變化,撫今追昔砥礪行。

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帶著中原地區農耕文明的火種,沿青藏公路一路西行,開啟了歷史上第一次漢藏聯姻和漢藏文明融合的大幕。當她來到西寧以西海拔3520米的日月山埡口,“回望東邊的阡陌良田,遙望西邊的蒼茫草原”,不禁潸然淚下,思鄉心切。但她毅然決然摔碎“日月寶鏡”,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千里迢迢的西行之路。

8月26日,追逐著文成公主的足跡,記者一行來到地處湟水谷地,素有“海藏咽喉”、“環海商都”、“小北京”之稱的湟源縣。這座史稱“丹噶爾”的古老縣城,自古以來便是內地通往西部牧區和西藏的交通要隘,如今更是因了青藏鐵路、西湟一級公路、國道109線和315線的穿城而過,又成為通向世界第三級青藏高原的平臺和青藏旅遊線上的“第一站”。

“交通帶動交通,國道輻射村道,可以説,湟源縣的發展離不開交通的便利,交通的便利反過來又大大提升了湟源縣的區位優勢。”據縣交通局局長靳生元介紹,公路交通的落後,曾經一直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致使城鄉連接不暢,群眾出行困難,招商引資受阻,農副産品滯銷。青藏公路的修建,不僅實現了湟源縣與周邊地區的交通網路對接,形成縣城至省會西寧、海北西海鎮、海南共和縣等周邊地區的1小時交通網路,而且依託5條國省道幹線公路的帶動,全縣公路總里程目前已達到551.6公里,97%的村實現了村道硬化。

“聽説丹噶爾古城有中國最早的廣告燈箱‘排燈’,而且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我就和幾個同行相約,一起過來看看。”從事工藝美術設計工作的江蘇青年小張告訴記者,他們是從省會西寧出發,乘坐西寧-湟源的高速快客,不到40分鐘便到了慕名已久的湟源縣城。不得不説,青藏公路建成後,依路而興的首先要算是丹噶爾古城的文脈重續與重放異彩。據了解,自西漢以來,丹噶爾便成為大唐王朝與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設立的第一個“茶馬互市”的商衢之地。如今,昔日商賈雲集,貿易興盛的景象依舊在上演,所不同的只是青磚灰瓦白墻的老街舊貌,又憑添了琳瑯滿目、遊人如織的現代人文氣息。2013年,這裡共接待遊客15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4億元。

“公路通,則百業興。”隨著青藏公路的輻射帶動,不僅穿行停留湟源縣的車輛與日俱增,使沿線公路運輸業“水漲船高”;而且吸引了大批商戶和企業的入駐,他們在公路沿線鄉鎮開設鋪面、修建廠房,興辦企業,極大地促進了以集鎮為核心的第三産業的快速發展。比如和平鄉的小高陵村和茶漢素村集鎮,現有商戶120家,年産值達720萬元;日月鄉的兔爾幹村集鎮,共有商戶140戶,年産值達840萬元。2013年,湟源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1億多元,客運總量達210萬人次,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達6543.87元。

從丹噶爾古城高聳的“拱海門”放眼遠眺,一湖碧水煙波浩渺,連天接地,它就是被讚為“中國最美湖泊”的青海湖。“沒有青藏公路,青海湖的旅遊,乃至青海旅遊的發展都會受到限制。”據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處長陳德輝介紹,隨著“環湖賽”、“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等大型文化體育活動的舉辦,青海湖的知名度與日俱增,過去以組團方式來青海湖的遊客漸漸讓位於自駕遊、自行車騎行和徒步環湖行,旅遊大巴更是紛至遝來。據統計,2008年青海湖的遊客量為80萬,到2013年已經上升到119萬,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長。

行走群山疊翠,秀水中流的丹噶爾古城,青藏公路仿佛一條靈動的黑色飄帶,輕輕拂過文成公主最後一次回望中原的身影,將那低沉雄渾的晨鐘暮鼓徐徐敲響。這響聲,已然喚醒了曾經沉睡的青海湖,也必將煥發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新絲路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