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十年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2-21 內容來源: 貴陽日報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這是一座以氣候涼爽、空氣清爽而聞名的“爽爽”城市。
這是一座經濟欠發達、處於全國第三梯隊的省會城市。
如何揚長避短,在“洼地”上奮力崛起?黨的十六大以來,貴陽市結合市情實際,不斷進行積極探索。
貴陽人的答案是: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從迴圈經濟試點城市、生態經濟市,到生態文明城市,貴陽在探索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上,留下了一個個堅實的印記。
2007年12月29日,貴陽市委八屆四次全會通過了《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李軍號召全市:把爭取時間放在首位,一刻不停地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從那時起,貴陽建設生態文明進入了新的階段。
經濟:
以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崛起”
省會城市需要什麼樣的産業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城市需要什麼樣的産業體系?如何貫徹省委、省政府“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和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戰略,實現“三化同步”?貴陽從兩個層面進行回答:宏觀層面,穩定形成“三二一”的産業結構;微觀層面,三次産業都要朝著生態化方向發展。
2012年前三季度,貴陽三次産業比重分別為4.7:42.2:53.1。而此前,“三二一”的産業結構貴陽市已經連續保持了6年。
2009年6月,貴陽市振興工業經濟大會召開,這是一個里程碑。會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堅持“工業強市”,實施“大調整、大開放、大實幹”;發展裝備製造、鋁及鋁加工、磷煤化工、現代醫藥、特色食品、煙草製品等六大特色産業;建設小孟、沙文等十大工業園區。
十年回眸,曬曬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新型工業化的成績單,不禁令人振奮: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8倍,年均增長14.2%;工業佈局逐步園區化,十大園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特色産業逐步集群化,六大特色産業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接近70%;高新産業逐步規模化,全市有高新技術企業107家,佔全省的70%,涌現出LED藍寶石、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等業內翹楚……
現代服務業是綠色産業、“無煙産業”,貴陽市當然青眼以加。瞄準旅遊、會展、金融、物流、現代商貿、創意等高端定位,貴陽市大力構建完備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6%,10年增長3.3倍,佔生産總值的比重從45.3%提高到53.0%,現代服務業在全部服務業增加值中佔比超過30%。“爽爽的貴陽”城市品牌深入人心,“避暑季”、“溫泉季”精彩紛呈,“夏季會展名城”聲名遠播,花旗、浦發、光大、民生等國內外銀行紛紛入駐……
農業同樣不甘示弱。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産品比重達80%以上,“市民的餐桌”越來越生態。
這一切,詮釋了四個字,那就是:綠色崛起。
城鎮:
構築宜居的生態家園
貴陽是山城,這既給城市拓展造成不小困擾,也為塑造城市特色提供了獨特資源。
十年來,貴陽按照山、水、林、城相融合的思路推進城鎮化,使各組團、片區鑲嵌在綠地、森林、濕地、河流之間,真正實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綠帶環抱”。建成區面積從132平方公里擴大到23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62%提高到69.2%。
老城明顯“稀化”。彭家灣、漁安安井等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帶來了城市面貌的巨變;長途客車站、花溪大道沿線汽貿市場、五里衝農副産品批發市場的搬遷,帶來了城市環境的舒爽;築城廣場及觀山湖、十里河灘、小車河等城市濕地公園的建成,帶來了城市生態功能的提升。
新城蓬勃“興起”。金陽新區開發建設提速,建成200余公里城市道路路網,人口聚集達25萬。啟動了“二環四路城市帶”建設,著力打造15個功能板塊,建成後貴陽核心區將比原來擴大近五倍,區域內人口超過200萬。
交通快速優化。“三環十六射”骨幹路網建設今年底將全部建成,抓緊建設市域快速鐵路網和城市輕軌1號線、2號線,全力配合龍洞堡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初見雛形,制約貴陽發展的“瓶頸”正在逐漸打破。
管理日益精細。2010年以來開展了“三創一辦”活動,喜獲“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榮譽, (下轉6版)
成功、圓滿、精彩協辦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實現了貴州、貴陽在全國乃至世界面前的精彩亮相,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工作也取得重大進展。在“三創一辦”助推下,市民文明素質明顯提升,市容市貌明顯改善,城市管理水準明顯提高。
民生:
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來辦
《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作為全國第一部建設生態文明的地方性法規,在描述貴陽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目標時,“市民和諧幸福”是六大目標之一。
基於此,貴陽始終秉持“為人民謀幸福”理念,大力實施“六有”民生行動計劃和“十大民生工程”,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問題,每年民生財政支出都佔55%以上。十年來,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8倍,年均增長10.9%;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12.7%;城鄉收入比從3.11:1降低為2.63:1。
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家事來辦,著力解決“六難”,勾勒出貴陽的民生幸福畫卷:
——針對“就業難”,重點解決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和困難家庭就業,十年來完成城鄉統籌就業81.75萬人,“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
——針對“上好學難”,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區化改革,推進學區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為農民工子女入學提供均等公共服務,獲得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
——針對“養老難”,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努力讓城鄉老年人都老有所養;
——針對“看病難”,實施惠民醫療政策、醫療救助制度,100%覆蓋城鄉困難群眾;
——針對“居住難”,探索“政企並力、建儲並舉、公廉並軌、租補並行”的住房保障新模式,把4.4萬戶住房困難的中低收入家庭納入保障範圍,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茅草房和危房改造任務;
——針對“治安難”,持續開展嚴打“兩搶一盜”專項行動,連續4次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稱號,群眾安全感從2007年的70.75%上升到2011年84.36%。
同時,貴陽市大力加強社會管理,創新領導體制,創新工作平臺,創新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創新社會協同,創新重點人群管理,初步探索出一條有貴陽特色的社會管理創新路子,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011年,貴陽市民幸福指數為89.19,比上年提高1.81個點。
環保:
採取最嚴厲的手段保住青山綠水
在貴陽,“人是自然之子,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自己”,這樣的理念已經形成共識。
生態優勢是貴陽最大的比較優勢,也是最容易失去的優勢。正因為如此,貴陽始終堅持以最嚴厲的措施保護青山綠水,全力構建友好的自然生態。
“治水”。組建市兩湖一庫管理局,在全國率先成立環保審判庭、環保法庭,成立兩湖一庫環境保護基金會,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通過一系列行政、法律、經濟手段的創新,“兩湖一庫”水資源得到有效治理和保護,水質從五類、劣五類轉變為三類、二類。
“護林”。為保護兩條環城林帶,使城市“綠肺”不受影響,決然打響森林保衛戰,依法查處“福海生態園”等一批有較大影響的環境保護案件,得到社會各界普遍擁護。大力開展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和石漠化治理,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區植被保持最好的中心城市。
“凈氣”。嚴格項目環評審批,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資項目涉及金額都在300億元以上。搬遷重點污染企業,關停落後設備,1000余輛公交車和計程車使用清潔能源,通過新車限牌、尾號限行等措施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
十年中,貴陽先後獲得“中國十大低碳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避暑之都”等榮譽,這是對貴陽人尊重自然、感恩自然、呵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特別禮讚。
十年艱辛,玉汝于成。
十年間,貴陽市生産總值增長2.8倍,年均增長14.2%;公共財政收入增長7.4倍,年均增長23.7%。近年來,貴陽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2010年被國家統計局評為建國60年最具代表性的60個城市之一。2011年《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2010)》顯示,全球500個城市中貴陽綜合競爭力提升42位,提升速度位居第4。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進一步向好,森林覆蓋率從34.7%提高到42.3%,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空氣品質優良天數95%以上,脫掉了“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全國三大酸雨城市”等帽子,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實踐優勢,2009年以來,連續四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成功舉辦,已成為交流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長期性、制度性、國際性高端平臺。
時光荏苒。回顧十年來走過的歷程,貴陽有自己的深切體會,那就是:必須確立把中央精神與本地實際緊密結合的發展思路,並堅持不懈地為之奮鬥。只要做到這一點,就一定能取得豐碩的發展成果。
生態文明,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瑰麗畫卷,向地平線徐徐延伸;
貴陽,一座以建設生態文明為施政方略的城市,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 吳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