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媒體聚焦

《兒女情更長》:15年後再見“童家子女”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03-28

分享給站外好友

視頻地址:

把視頻貼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html代碼:
劇照
 
  《兒女情長》以童家老父的意外病倒為線索,由此展現童家六個子女的生活百態。童家二老善良仁慈、含辛茹苦,演繹了中國最普通也是最偉大的父母形象;大兒子童建國(何麟飾)寬厚穩重卻忠孝難兩全;大女兒童建菊(奚美娟飾)經歷坎坷、與高士達(王詩槐飾)相愛多年又無緣牽手;性格內向、飽受感情折磨的小弟童建設(何政軍飾)與飛揚跋扈、攪得一家人不得安寧的胡巾娣(余婭飾)之間糾葛不斷;二女兒童建梅(張芝華飾)與三女兒童建蘭(吳冕飾)雖為姊妹,又處處針鋒相對……
  《兒女情更長》則以母親忌日起始,童建菊召集兄弟姐妹們拜祭,結果只到了大哥童建國。如何做到父母遺訓“家不能散”,長姊如母的童建菊付出許多努力。同時,童家第三代漸漸長大成人,“大家庭”觀念在小字輩的心目中似乎漸行漸遠,但嘗遍生活百味後,他們漸漸體會到“大家”的重要性,明晰了“家”對個人意味著什麼。
  “關注現實一直是上海影視創作的傳統,但它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溫情現實主義,而不是批判現實主義。《兒女情更長》和《兒女情長》一樣,從真實出發,反映我們現實生活許多矛盾、困惑、不合理甚至醜陋的東西,但卻體現的是比較溫暖的人情的調子。”昨日在北京舉辦的43集電視劇《兒女情更長》創作研討會上,上海電影有限公司總裁任仲倫如是説。
《兒女情更長》是電視劇《兒女情長》的續集,起用原劇的原班人馬,講述童家六兄妹15年後的故事。該劇將在3月27日在央視一套播出。
  續集延續了“情”字
  1997年,22集電視劇《兒女情長》斬獲第十五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六大獎項,一時有“北《渴望》,南《情長》”之説。電視劇反映上海普通市民的尋常生活,一開場便是童家老父意外病倒,在尖銳矛盾統領下,細膩溫情地展現6個子女各自的生活與無奈。
昨日的研討會上,許多專家紛紛表示對《兒女情長》的印象深刻,解放軍總後勤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一級編劇馬繼紅回憶,她每看一遍《兒女情長》就流一次眼淚,至今記得裏面的人物、情節,甚至一些臺詞。“十多年來的電視劇已經不下幾萬部了,但是觀眾能夠記住有多少呢?《兒女情長》、《渴望》……它們的核心就是一個‘情’字,電視劇能夠打動人的就是情,而不是什麼情節的鋪張。《兒女情更長》就是延續了這個‘情’字。”
“我相信這部戲能夠成為15年前《兒女情長》之後,中國電視劇的另一部精品,能夠留在中國電視劇長河中。” 馬繼紅説。
  觸摸時代敏感話題
  寫《兒女情長》之時,編劇李雲良面對的是改革開放不久的人心變動:人們對家庭秩序的需求,在時代大潮裹挾下,看似被下海經商、追求夢想等取代。“我想寫真實的生活,它不完全是那樣的,是帶有溫馨的。”
  三年前李雲良考慮為《兒女情長》寫續集:流行的家庭劇多以“戰爭”為關鍵詞,他覺得“真實的生活不是火藥桶”。
  但真實的生活有當下真實的問題:老父母去世後,大家庭的兄弟姐妹間何以維繫感情;而成長起來的下一代,又各自面臨什麼人生。“這個戲主要寫的是童家兄弟姐妹之間,以及他們跟後代之間的關聯,後代我寫的問題都是當下社會家家戶戶遇到的房子問題、教育問題、溝通問題等等。”李雲良説。
  因此在《兒女情更長》中,一方面還原尋常市民生活場面,同時觸摸相當多的社會話題,如單親、隱婚、小三、丁克等。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稱,“我們在童家身上看到上海普通人家、平民百姓的家事乃至於生活瑣事,看到世俗人生、生存狀態和文化心態,看到當下上海人面對的社會民生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引起的憂愁煩惱。我們再一次看到他們那種喜怒哀樂的鮮明性格,還有一生酸甜苦辣相連的故事。”
  直面矛盾充滿真善美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電視上涌現出了大量的宮廷戲、諜戰戲、歷史劇、穿越劇,當然也有現實題材劇。但是從收視效果上來看,往往前者收視效果要好于後者。而上海的創作隊伍在這種環境下逆潮流而動,把重心傾向在親情的現實題材文學上,這的確需要一種勇氣。”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原央視臺長趙化勇介紹。
  趙化勇稱,相較上述題材,現實題材因其貼近日常生活,反而更難寫。而《兒女情更長》的特色在於,一方面敢於直面生活、愛情、親情中的各種矛盾,並不回避這些問題,另一方面,與前作一樣,充滿了一種真善美的感覺。而這種真善美,也與前作一樣,並非強硬説教,而是在人物的性格、行為、命運中具體體現。
  “我想只要觀眾能夠認認真真地從頭到尾把這一部戲看下去,都能體會到創作者的心願,在展示真實生活的同時,展示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趙化勇説。
愛情在童家第三代的生活中佔有相當比重,許多人為之所困,但不同於許多其他都市愛情劇,《兒女情更長》中年輕人走出生活困境,與長輩們的親情後盾密不可分。“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故事、家庭倫理的道德故事使它和許多都市倫理劇愛情劇區別開來,你想往這個劇中添加一點貴族味以及脂粉味、添加一點重口味的商業元素都不可能。”曾慶瑞説。
  突出體現“新海派”特點
  在中國藝術報社社長向雲駒看來,諜戰劇、歷史劇主要靠大矛盾、大情節、大衝突來推動,而《兒女情更長》著眼小處的市民生活,反其道而行之,反而更具有吸引力。“家族史是中國最偉大的歷史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傳統。《兒女情更長》選取了上海的普通家庭為背景,實際上就比名門望族更能代表中國的歷史、中國人的生活史,這個視角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以小處、個體、微觀入手描摹人情世態,以小見大的手法,從《烏鴉與麻雀》開始,在上海影視作品的創作史中便有著豐富例證。而《兒女情更長》中,更體現了“新海派”的特點。向雲駒歸納為:“對上海人的性格做了生動準確的呈現,感情細膩,把上海的都市化、開放性、時尚風、包容度寫出來了,還不時插一些非常生動的上海方言。另外,把上海人重家重情重血緣這種價值觀結構得非常好。最後非常重要的一點,把上海人對傳統倫理的尊重遵從,對命運的擔當承擔表現出來了,即便是非常苦難性災難性的,但是上海人用他們的精明與樂觀克服掉了,還很健康向上。把這些突出出來,海派就站住腳了。”
  從《兒女情長》到《兒女情更長》中,敘事空間由弄堂到單元樓,從閣樓到商品房,前作屢屢出現的石庫門的空鏡頭,在續集中,儼然已是高樓大廈中的室內劇。“《兒女情更長》的變化以上海近20年來城市景觀物質發展為基礎,在這個由欠發達到發達的物質轉化過程,人們的心靈追求有什麼樣變化,是轉型期的重大課題,《兒女情更長》關注的就是這個課題。” 向雲駒總結道。
  奚美娟演出“令人回味”
  李雲良表示,他想為《兒女情長》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續集,不僅故事是延續的,並且演員也是。此前《兒女情長》,童家二老由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奇夢石、王玉梅扮演,而六名子女則集結了至今活躍于舞臺與熒屏的中生代演員奚美娟、張芝華、吳冕等。
而李雲良在策劃續集前,便與主要演員都打過招呼,除了任泉因檔期無法出演,其餘演員悉數回歸。飾演大哥童建國的何麟工作繁忙,即便如此也安排了兩次出鏡。“奚美娟作為文聯副主席,對這個戲很投入,經常半夜十點鐘給我打電話,討論劇本有什麼要改一下。包括張芝華、吳冕都做了大量的筆記。”李雲良説。
  奚美娟1997年便以《兒女情長》獲得金鷹獎最佳女配角,15年後再出演童建菊,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郝戎稱她在《兒女情更長》中的演出“令人回味”。而飾演二姐童建梅的張芝華,郝戎評價道,她為了貼近生活,可以犧牲個人形象,把角色放在第一位,“這是需要勇氣的”。





  責任編輯: 佟靜視頻來源: 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