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代背景

追尋近代民族企業家留下的精神財富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03-17

分享給站外好友

視頻地址:

把視頻貼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html代碼:
 

逢五四運動90週年,把歷史和現實對接,是為當下和明天尋找精神源頭。

相對於青年學生的激情吶喊,一代才俊對諸如民主和科學、文言和白話、傳統和現代、器物和精神的激辯,近代企業家的形象始終模糊不清,甚至被遺忘,精神資源被忽視已久。有論者感嘆今天在宜昌居然見不到盧作孚的紀念碑。盧作孚是誰?70多年前,在面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是他的民生公司承擔了號稱“東方敦刻爾克”的大撤退,為中華民族保存了勝利的希望。

不只是盧作孚,張謇、榮氏兄弟(榮宗敬、榮德生)、張元濟、簡氏兄弟(簡照南、簡玉階)、穆藕初、范旭東、劉鴻生、胡西園、陳光甫等一批優秀民族企業家,比近年來被熱炒過的晉商、徽商,更靠近我們,更靠近現代企業制度和公民精神。

對比現實,從奶業危機到競價排名,從高管天價高薪到灰色産業鏈,從損民自肥到官商勾結,從壟斷暴利到創新不足,從慈善精神缺乏到漠視員工福利,輿論喟然:那一代優秀企業家的商業理念和精神氣度,不僅沒有被超越,今人甚至未曾達到過。

近代民族企業家留下的精神財富

回望百年曆史,中國企業家的本土傳統在哪?如果能知道前人達到的高度,我們是不是可以少一些今天的浮躁和無良?

《大商人》作者傅國涌在《南方人物週刊》上撰文歸納了這批近代企業家的特點:首要的就是實業救國,這堪為一個時代的風氣;其次,不斷求新、求大,追求新工藝、新技術、新機器,把企業一個變二個、變三個;制度建設也被認為是任何一家成功的近代企業能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保持獨立性,這是近代企業家階層留下的一個不能忽略的傳統之一;承擔社會責任,從造橋修路到捐資助學,或興辦學校,近代企業家對公益事業熱忱始終受到社會輿論的肯定和歷屆政府的鼓勵。

他們創辦企業的細節無法一一還原,在內憂外患中做大企業的困難也難以細數,但他們經營的理念卻標誌著一種奮鬥的精神和依然不落後的理念。被稱為近代實業第一人的張謇説過,生財有道,大利不言。“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企業大王”的劉鴻生説“一人享福,萬人受苦的日子不太平”。他的名言是“最愚蠢的人,就是想一個人發財。叫別人都倒楣。”現代中國最大的私營銀行“上海銀行”的創辦人陳光甫,第一個推出“一元起存”、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不棄貧民的服務方式,他的口號是“人爭近利,我圖遠功;人嫌細微,我寧繁瑣”。實業家穆藕初的信念是:人生在世,必須加惠於人,小則修橋鋪路,施衣給藥;大則富國利民,就一己之財力與地位而行之。蓋錢財為善用之人而運用之,可以有利於人,地位之運用亦然。




  責任編輯: 佟靜視頻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