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再生資源 回收 産業需要這樣做--第七屆中國再生資源回收産業大會出謀劃策

發佈時間:2021-06-2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婧

6月20日,以“攜手助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全面落實‘雙碳’目標要求”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再生資源回收産業大會”在天津召開。業界專家、企業及媒體代表約260人共聚一堂,共商産業高品質發展大計,助力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要求。北京工業大學迴圈經濟研究院院長吳玉鋒、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郭慶華主持上午會議。 




主持人  :  北京工業大學迴圈經濟研究院院長吳玉鋒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總工程師韋洪蓮致辭中充分肯定了主辦方在再生資源回收産業綠色發展中所做的工作及努力。他提到“雙碳”目標下,資源回收産業在新的背景下如何發展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韋洪蓮建議,再生資源産業一、要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二、要加大低碳技術研發力度;三、要探索再生資源産業回收利用新模式;四、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五、要政府加強監管執法健全監管機制,逐步提高回收産業的門檻。韋洪蓮強調指出,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深刻久遠的影響,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産業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要抓住發展機遇,把我國再生資源産業打造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全新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為“雙碳”目標的實現做出積極的貢獻。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總工程師韋洪蓮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會長/資源強制回收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許軍祥致辭中講到,我國經濟實現低碳發展勢在必行又任重道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碳減排的重要路徑之一,同時兼具污染物減排的協同效益,無疑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方式。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車的“心臟”,在“雙碳”目標下,借著新能源國家利好政策的東風,必將迎來新一輪的高速發展,廢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也將大有可為,希望全行業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共同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領域的發展,為“雙碳”目標實現做出我們的貢獻。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會長  /資源強制回收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許軍祥


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郭慶華致辭中提到,據測算,未來5年國內退役動力電池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78%,市場容量迅速擴大。對包括巴特瑞科技在內的電池回收企業而言,既要抓住市場快速發展的機遇,也是積極承擔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責任。巴特瑞科技聚焦于動力電池的全生命週期服務運營,未來三年巴特瑞科技將在全國佈局八大生産基地,力爭成為電池回收行業的標桿企業之一,助力“雙碳”目標早日達成。


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郭慶華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原副司長馬榮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推進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新契機”主旨報告中從“雙碳”目標提出背景、目標入手,深入分析了再生資源産業在生態文明建設、“雙碳”目標實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歷史發展機遇。她建議,一、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完成時間點雖然不同,但不是完成一項再開始做另一項,應該同時啟動,統籌安排;二、每個行業都要著手制定本行業的實施方案,及早進入減排行列。特別是做好本行業的摸底和核算工作,提出政策措施、路線圖和時間表;三、將雙碳目標納入已開展的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試點工作,在年度履責報告中增加相關內容;四、按照系統工程的觀念統籌考慮全産業鏈的降碳潛力,加強上下游企業合作共贏;五、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團體標準,開展碳匯核算方法、碳排放權交易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多方共同努力推動再生資源産業綠色、低碳、迴圈發展。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原副司長馬榮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原正司級巡視員李新民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固廢環境保護管理思考”主旨報告中指出,“能源減碳”與“污染防治攻堅戰”應協同推進。“雙碳”目標下,固廢管理要深刻認識“雙碳”目標的重要意義,應抓好減污降碳協調推進,加大工業固廢資源化力度,助力碳減排,重視危廢資源化利用過程中無害化問題,堅決控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碳交易。他建議,一、要儘快建立、鞏固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二、逐步建立適用於再生資源産業回收再利用的一系列法規制度、標準和規範,三、全行業要大力開發適用於再生回收利用技術、工藝、裝備等,特別考慮到企業盈利的商業模式。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原正司級巡視員李新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做了題為“碳達峰碳中和與法制建設”主題發言,從立法基礎、背景與目的、法律的標題選擇、工作部署與立法設計四個方面,向參會代表們闡述了碳達峰碳中和時代,法治建設工作的思考與建議。“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做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工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會上對《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進行了詳細解讀。他提到,生態文明建設是貫穿現代化強國建設和碳中和目標實現的主線,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現代化強國和碳中和目標的必然選擇。為實現發展迴圈經濟與碳減排,第一,再生資源的迴圈利用推動重化工業流程再造;第二,重點行業全面推廣迴圈經濟模式,實現生産全過程的資源能源節約和污染減排;第三,碳的迴圈利用;第四,發展再製造推動綠色發展是我們時代的責任,四個路徑來發展迴圈經濟,實現碳減排,助力碳中和。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


中國品質認證中心産品認證六處處長于潔在“加強再生資源行業綠色評價頂層設計,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主旨報告中,從發展環境與政策、機遇和挑戰、實現方式和手段、CQC綠色低碳技術服務四個角度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行了深入剖析。她指出,再生資源行業需要以結構調整、效率提升、末端治理“三個方向”積極應對,從“源頭減量、能源替代、節能提效、回收利用、工藝改造、技術固碳”六條路線入手,加強相關能力的建設。


中國品質認證中心産品認證六處處長于潔


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國家環境特邀監察員王維平在“關於垃圾分類和垃圾對策演進的討論”主旨報告中講到,新《固廢法》具有對策前移、導向明確;規定具體、便於執行;責任明確、便於考核;自覺與強制相結合,定位-社會治理的幾大特點。新《固廢法》執行後,也出現了如系統失衡、相關政策制度出現矛盾、可回收物與再製造業的對接與提升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快“兩網融合”進程,促進回收利用。


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  、  國家環境特邀監察員  王維平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學軍在“産品全生命週期識別溯源體系及績效評價技術”主旨報告中提到開展識別溯源和績效評價是推行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的重要手段,可支援多種履責模式,也可支援産業鏈上的各個企業了解相關資訊,有助於企業進一步強化社會責任,提升企業社會認知度和市場佔有率。他同時強調,識別溯源和績效評價難度較大,成本較高,需要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也要保護企業商業秘密;應從産品的差異性出發,從單純強調生産者責任逐步向多環節責任結合的方式轉變。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王學軍


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經理明躍彬在“動力鋰電池回收利用過程中的挑戰”主旨報告中從行業背景入手,對動力鋰電池回收利用過程中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並提到在當前複雜而又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下,未來巴特瑞科技將從電池銀行(電池租賃)、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幾個環節打造動力電池産業鏈閉環。


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經理明躍彬


為規範行業發展,發揮標準引領作用,6月19日大會同期舉辦了“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團體標準”、“鉛蓄電池回收利用團體標準”、“飲料紙基複合包裝系列團體標準”等三場研討會。6月20日下午,“廢電池回收利用國際論壇”與“飲料紙基包裝物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兩場專場論壇同期舉辦。

在“廢電池回收利用國際論壇”上,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和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贛州市豪鵬科技有限公司就廢舊動力電池正負極混合粉項目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意欲共同研究退役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項目産品-正負極混合粉精細回收處理技術工藝方案,優勢互補,技術互補,資源互補。


廢舊動力電池正負極混合粉項目簽約儀式

贛州市豪鵬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


廢舊動力電池正負極混合粉項目簽約儀式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


在“飲料紙基包裝物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作為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多元參與的重要標誌,“飲料紙基複合包裝可持續發展協作體”正式揭牌。協作體由乳品飲料龍頭企業伊利、蒙牛以及5家飲料紙基包裝生産企業(利樂(中國)有限公司、紛美包裝有限公司、康美包(蘇州)有限公司、山東碧海包裝材料有限公司、樂美包裝有限公司)和14家再生利用企業共同組建。


“  飲料紙基複合包裝可持續發展協作體”  揭牌儀式


6月21日上午,大會組織與會代表赴天津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現場考察交流。



天津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  參觀




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  參觀


會議由資源強制回收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協辦,贛州市豪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賽德美資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華友迴圈科技有限公司贊助召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的重要舉措。會議乘著“碳中和”東風應勢應時召開,凝聚共識,預判方向,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水準,推動資源迴圈利用産業節能降碳,加速再生資源産業綠色、低碳、迴圈發展,助力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早日實現。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