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衛士—塞罕壩

發佈時間:2018-09-1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劉璟

塞罕壩風光


  塞罕壩係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在清朝屬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後因開圍放墾、匪患火災,到新中國成立時,塞罕壩已退化成茫茫荒原。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人堅持植樹造林,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做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同年12月,塞罕壩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榜樣”。


塞罕壩風光


塞罕壩風光


  在改善自然環境的同時,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塞罕壩開始探索生態旅遊之路。1983年林場轉入營林為主的新階段,老一輩務林人高瞻遠矚,把森林旅遊作為二次創業的支柱産業。為更好地保護資源和發展旅遊,1993年5月,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了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公園總經營面積140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10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80%,公園內動植物種類繁多,夏季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25℃,每年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m³,吸收二氧化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空氣中負氧離子平均含量2000—3000個/cm³,最高峰值達到84600個,是一個“天然氧吧”和“自然空調”,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壩風光


塞罕壩風光


  集中連片的森林和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壯觀之美為主體,以全域中的草原、河流、湖泊、天象等自然景觀以及精神宣教、自然研學、生態康養、避暑休閒等為賣點,公園把森林旅遊作為商品,將景觀資源價格化,自1996年開始售票經營;1999年,森林旅遊開發公司成立,公園旅遊邁入市場化發展階段,積極推動塞罕壩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塞罕壩風光


塞罕壩風光


  建園以來,在河北省各級政府的領導關懷下,公園弘揚塞罕壩精神,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將門票收入持續用於森林資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提檔升級,塞罕壩的旅遊事業實現了滾動發展。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理念,圍繞“生態、皇家、民俗”品牌,為方便遊客駐足和分解客流,先後打造了七星湖、塞罕塔、二龍泉、亮兵臺、五彩斑斕等景點;在自身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借助交通部門的資金支援和技術幫助,對旅遊道路進行了建設,大大提高了公園的可進入性;按照4A級景區標準,完善了遊客中心、生態停車場、旅遊廁所、標識標牌等公共服務設施,啟動了智慧景區建設;在物價、公安、旅遊等政府職能部門的綜合執法整頓下,公園的旅遊秩序有了明顯改善,並形成了一定的口碑效應。通過不斷的經營管理,入園遊客已由當初每年1萬餘人次發展到現在的每年60余萬人次,實現直接經濟效益4.6億元,年均納稅700余萬元,每年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2.5萬個,有力拉動了周邊鄉村農家遊和縣域經濟的發展,發揮了旅遊扶貧、旅遊富民的作用,彰顯了公園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塞罕壩風光


  近年來,隨著塞罕壩知名度提高,入園遊客逐年增多,因底子薄、基礎差,現有道路設施和服務設施在數量和品質上已不能滿足需求;同時,塞罕壩地處冀蒙交界處,且有“居民區、辦公區、旅遊區”綜合一體的複雜性,由於歷史原因,禦克線等多條道路穿越景區,旅遊車輛和社會車輛混雜同行,給公園的封閉管理和承載量管控帶來一定困難,旅遊旺季面臨的生態環境、森林防火、道路交通、旅遊秩序等安全壓力很大。


塞罕壩風光


  塞罕壩是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是世界的“地球衛士”,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已享譽國內外,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呵護,在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的同時,優化交通網路佈局、科學設立旅遊專線等措施也迫在眉睫。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