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師範類畢業生超半數不從教正常嗎?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0-31 內容來源: 上海東方衛視
近日,某調查機構發佈的《大學畢業生從教分析》調查顯示,2011屆師範類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只有42%選擇了教師職業,這一比例似乎出乎人們的意料。那麼,42%的比例是否正常?另外58%的師範學校畢業的學生為什麼沒有從事教師工作?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城市擠不進、農村沒人去
冷熱不均的尷尬現實
去年7月,尚新從鄭州師範學院畢業了。如今,這個24歲的女孩在一家辦公傢具企業上班,工作很忙,沒有週末。“很想當老師,可惜競爭太激烈了。”尚新很無奈,“除了師範生,還有那麼多非師範類的同學來競爭!”2011年下半年,她至少參加了鄭州地區十幾個學校的教師招聘考試,最終也沒有如願以償。
據她介紹,當年同班的近40名同學中,畢業後真正當上編制內教師的不到四分之一,如果算上代課老師、私立培訓機構老師等,勉強接近一半。
有編制的教師職位更是“香餑餑”。10月22日,北京某重點中學在北京大學舉辦招聘會,儘管要求“應屆博士、碩士畢業生”,現場依然人滿為患,其中近半數同學均為非師範專業。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朱旭東直言:“供大於求,師範類院校招生數量太多。”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偏遠地區教師的稀缺。2009年,國務院、教育部下發相關文件,要求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準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準。儘管如此,由於財政、編制等種種原因,許多偏遠地區的教師待遇仍然堪憂。
“北京的學校要求有戶口,碩士學歷,門檻比較高;到農村去的話待遇又太低,不願意去——這是許多師範類畢業生不得不面對的尷尬現狀。”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研究院袁桂林教授指出,“城鄉差異太大,國家應該從政策層面提高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師待遇,縮小地區差異,否則很難吸引優秀畢業生。”
師範教育的轉變
學生就業有了更多選擇
相對於公眾的驚異和不解,對於42%的從教比例,專家卻表現得相對淡定。
袁桂林認為:“現在的師範教育基本採取靈活就業、尊重個人的培養方針,特別是在一些綜合類師範大學,師範畢業也不是説一定要去當老師,除非是特殊要求,比如‘免費師範生’等。”而在朱旭東看來,這個數據的比例是教師教育發展轉型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他説,我國的教師教育正經歷著大學化的發展過程。所謂教師教育大學化,也就是沒有教育學院的大學要建立教育學院,而有教育學院的大學必須在原有教育學院的制度功能上進行轉型,確立教育學院的專業學院地位。這就意味著教師教育將從單純的“實踐”教育變為“實踐與理論”並重,尤其是在研究生階段,甚至更為重視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
在國內某重點師範大學就讀的程園就感受到了師範教育的悄然轉變。本科時有一些教學實踐類課程,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更強調學習中文專業知識,這樣的培養方式讓程園的同學們具備了選擇非教師職業的機會。即將碩士畢業的程園還是比較希望成為一名教師,不過她的許多同學已經把目光投向了更為寬泛的領域,公務員、事業單位、媒體等,在他們看來都是不錯的選擇。
按照朱旭東的觀點,這樣的轉變是教師教育的發展趨勢,美國等西方國家都已經實現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轉型。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師範類畢業生與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差別並不大,如同新聞專業的學生可以從事“泛媒體”工作,法學院的學生畢業不一定當律師,師範類畢業生也會面臨越來越多樣化的選擇。
朱旭東的同事趙萍博士從另一種轉型的角度分析了這一現象:“現在是從封閉的師範教育體系轉型到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從教師培養機構來看,師範大學和綜合性大學都在培養教師,每年從綜合性大學畢業補充到教師隊伍中的新教師數量不少;同樣,師範大學也開設很多非師範專業,培養大量的非師範生。從保障教師隊伍品質的角度來看,教師培養的規模要適當地大於崗位需求,保證這個行業有一定競爭性,如果培養的人都能輕輕鬆鬆當老師,就失去了競爭上崗的意義,也不利於激勵師範生和教師努力進取。從行業外部來看,客觀地説,教師職業的競爭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薪資待遇、社會聲望和職業壓力等方面與其他一些職業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學生選擇別的工作也可以理解。”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麗娟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責任編輯: 魯楠 |
相關文章
- · 師範類畢業生超半數不從教 師範教育待轉變 [ 10-31]
- · 麥可思調查:師範類本科畢業生僅42%從教 [ 10-11]
- · 調查稱僅4成師範本科畢業生從事教師職業 [ 09-27]
- · 調查萬餘畢業生去向 首屆免費師範生去了哪 [ 10-02]
- · 記者調查萬餘畢業生去向 首屆免費師範生去了哪 [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