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勞動報:養老金差距大並軌是必然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0-31  內容來源: 上海東方衛視

 
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對各類人員的養老金一視同仁

 

  編者按:2010年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中央公佈的調查數字表明,中國收入差距目前已擴大到23倍,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時經8年仍未出臺。本月1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明確,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將在第四季度制定。據此前披露的消息,方案將列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其中,調整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是未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近期,人民網採訪組專門就收入分配問題展開調研,從不同角度進行調查分析,將推出十期報道。本期重點是對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退休之後收入進行現狀分析並提出解決方案。

  張女士今年60歲,是一位企業退休職工,國家連續8年上漲養老金後,現在一個月拿著1600元的工資,每個月日常花銷後所剩無幾。張女士説,壓力不小,年齡大了,身體不如以前了,卻不敢生病。還想著出去幹點啥,多掙些養老錢。

  老李當了一輩子中學老師,前幾年退休了,拿著事業單位退休工資。他説,現在要好好享受生活了,早上鍛鍊鍛鍊身體,下午和鄰居打打麻將,生活還是挺輕鬆的,退休金老兩口現在身體健康,基本夠花,有時候,還給小外孫買些東西。

  退休前收入、生活品質差不多的人,退休之後,生活品質突然有了落差,心態也大不相同。他們境遇的區別源於養老金“雙軌制”。

  “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産物,它是指對企業退休職工實行基本養老金制度,而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實行退休金制度。

  “養老金雙軌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受到了公眾關注,人們不明白:退休金應該是政府給予公民的一種福利,同樣工作數十年,為什麼在養老待遇上有這麼大差別?又該如何解決此種差距?

養老金收入差距有多大? 機關事業單位為企業的2-3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指出,針對在崗人員來説,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的工資收入差距不是很尖銳。一些企業,尤其是大型壟斷企業的職工,在崗期間,由於獎金多,工資總體收入還是很高的。一些私人企業員工的工資收入,同樣也不算低。

  鄭秉文説,收入差距尖銳的是退休金。就目前全國情況來看,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金約為企業退休職工的2—3倍。包括國有大型企業,退休金也是比較低的。

  據悉,2007年底北京市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平均1380元,而機關幹部養老金平均則在4000元以上。前者約是後者的1/3。另有數字統計,2008年陜西省企業每人平均養老金為1000多,事業單位退休金為1900多,公務員退休金為2000多。事業單位是企業的0.8倍,公務員是企業的1.1倍。

養老金收入差距如何形成?

  社科院勞動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王延中指出,改革開放之前以及改革開放初期,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企業職工,退休金基本沒什麼差別。因為工資差別較小,二者的發放比例相差也不大。

  但為了適應我國80年代後期經濟改革和90年代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需要,企業職工的養老金開始了一步步的改革,最終建立了以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基金相結合的基本養老金制度。按照制度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新人”(1997年之後工作並參保的城鎮職工)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基礎養老金(大約佔統籌地區社會平均工資的20%—30%)由社會統籌發放,個人賬戶養老金來源於個人帳戶積累的養老金。

  制度設計提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替代率(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準與在職職工工資收入水準之間的比率)約為50%—60%。目前仍處於新制度建設階段,1997年之前退休的“老人”和1997年之後退休的“中人”,由於各人帳戶積累資金有限,主要是參照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水準發放基礎養老金。這已經不同於改革前的制度:按照在職工資的一定比例發放退休金,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由於沒有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退休人員仍然由用工單位從財政撥款中發放退休金,也即城鎮企業退休職工領域基本養老保險金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領取退休金的“雙軌制”。

  一個改變著,另一個卻停留原地。王延中説,針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金制度並未改變,還是按照計劃經濟時代的方式發放,經費來源於財政撥款或自有經費,退休前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後按退休前工資的一定比例發放,並與在崗者工資增長掛鉤。多數退休者退休金一般不低於退休前在崗檔案工資的70%,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者大多在80%以上,少數特殊貢獻者甚至按退休前檔案工資的全額發放。

  與企業職工參照社會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領取基本養老金相比,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的退休金明顯高於基本養老金。其主要原因是兩種制度,兩種運作機理:企業退休職工領取的基本養老金參照的主要是社會平均工資。由於大批非正規就業和中低收入者的存在,社會平均工資一般低於正規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在不同勞動者的收入排序中,社會平均工資是一個平均數,屬於中低檔,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則屬於中高檔。

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太高,還是企業職工養老金太低?

  王延中指出,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難以籠統地一概而論。但相較一般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工資狀況,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是太高了。在一些行業,不少退休人員的退休金或者基本養老保險金甚至高出了普通勞動者的基本工資,已經明顯高於社會生産力水準。當然,由於初次分配領域的過度混亂,不少機關事業單位津補貼、獎金名目繁多,這些非工資性收入明顯超過檔案工資。同時,這些收入又不計入基本工資範疇,無法作為退休金的發放依據,因此也出現了退休金明顯低於在崗職工收入的狀況。一些單位的老職工退休後,其退休金甚至不到其在崗時的50%,又引發不少新問題。可以説,勞動力市場分配領域的混亂延續到了退休金領域。

怎樣避免養老金差距過大? 兩個“三步走”

  王延中指出,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改革是未來必然趨勢。養老金制度要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相適應,體現公平正義、縮小差距,避免兩極分化,所以,要形成一個全國統一、城鄉統籌的、全國替代率水準差不多的基礎養老金平臺,這是當務之急。

  王延中説,全國統一的基礎養老金,要佔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30%以上,只要是符合條件的公民,繳稅或者參保,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後就可以領取。個人賬戶要繼續保留和完善,隨著積累時間的延長,來源於個人賬戶積累的養老金數量應當不斷擴大。如果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總體替代率達到在職職工收入的60%—70%,制度可以基本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這是各類勞動者都要參加的基礎平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也要參加這個平臺。當然,如果要獲取更高水準的養老金,國家還可以激勵企業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機關事業單位按行業或地區建立職業年金。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表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改革的同時,對與機關事業單位具有相同身份與工資水準企業退休老年人,給予相應的補償。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儘快為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責任分擔機制,讓其工作人員也像企業職工一樣承擔繳費義務,同時實行與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一樣的“統賬結合”的財務機制。

  第二步,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待遇進行結構分解,將現在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分解成“基本養老保險金”與“職業年金”,其中的“基本養老保險金”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相同,“職業年金”與“企業年金”對應。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金”,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待遇接近。

  第三步,放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與工資增長掛鉤的機制,代之以與“企業職工養老金計發辦法”一樣的機制。至此,徹底消除導致兩者之間差距的因素,制度“並軌”也就水到渠成。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督司副司長張浩指出,發展企業年金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其收益率總的來説不錯,和一年利率、通脹率相比,可以看到企業年金這幾年的收益率是好于一年利率的。把企業年金和債券基金、股票基金進行分析對比,這幾年其收益也好于債券基金,2011年的數據來看,企業年金的收益率是-0.78%,債券基金的收益率是-1.95%,股票基金是-23.66%。

  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養老保險是管幾代人的長遠制度安排,又涉及複雜的歷史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精心搞好全面、穩定、深思熟慮的頂層設計。否則,倉促上陣,難免朝令夕改,可能造成新的歷史遺留問題。頂層設計做好了,既讓不同群體都能接受,又助於公平。不同制度間的銜接也很重要,比如新農保和職工養老的銜接,企業養老、事業養老的銜接,測算精準才能保證公平。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文化教研部胡穎廉博士認為,在當前我國特定的發展階段,社會政策的原則應當是“保基本、廣覆蓋、可持續”,醫藥衛生體制如此、養老金體制改革同樣如此。不妨借鑒工資改革中“限高、穩中、托低”的做法,漸進而有序地推進改革。

  首先是要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對各類人員的養老金一視同仁,這是根本性的源頭治理,也是“限高”的主要措施。只有當所有人都置於同一個規則下,才能討論公平的可能性,否則連“遊戲規則”都不一樣,公平無從談起?

  其次是“穩中”,具體是一般的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這一群體在人數上是退休人員的主體,要爭取不斷擴大這一群體,並穩步提高其養老金額度。就像社會學中所講的中産階級一樣,當一個社會的中産階級數量越大時,社會秩序就越穩定。社會政策同樣需要一個龐大的中間群體,才能穩定。

  最後是繼續提高國有破産轉制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這一群體在當年下崗時就是失利階層,不能讓他們承受第二次改革的代價,所以叫“托低”。這需要國家的公共財政有傾向性地投入,也是目前可以大力做的。一定要讓各級政府主要領導理解,提高養老金並不單純是“花錢”的事,因為當退休人員整體收入水準提高時,消費能力也提高了,可以拉動一部分內需。

  胡穎廉説,改革是對利益的調整,在改革的“深水期”,已不可能做到帕累托最優,所以必然有人利益受損,有人反對。因此需要用漸進而不是激進的做法,否則會阻力重重;要用頂層設計有序推進收入分配改革,而不能小修小補。

 

責任編輯: 魯楠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