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年輕一代“恐婚”的背後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面對“情人節”檔,各路商家早早就開始策劃,適時推出各種打折和促銷活動,希望抓住洋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面對悄然興起的情人節,上一代人或許還在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在一個更加輕鬆的氛圍裏,去自由享受愛情的甜蜜。但在這一代許多年輕人的心裏,卻早已充滿著各種對愛情“怕”的情緒。
傳統社會裏,父母之命也好,私訂終身也罷,愛情和婚姻基本都是按既定模式原樣複製。偶有“自挂東南枝”的事發生,都能成為千古傳奇。面對愛情,青年男女也有“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時候,但絕不像今天這樣,要遭遇“恐婚”、“剩男”、“剩女”、“閃離”這一系列聞所未聞的新問題。
前不久,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與百合網聯合發佈《2011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在本次調查收集的50384份有效問卷中,有92%的女性選擇對方“有穩定收入”為結婚的必要條件,近七成女性選擇“男性要有房才能結婚”,累計近80%的受訪單身女性認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配談戀愛。
對於堅持愛情至上思想的人來説,這份調查的結果無疑是“令人沮喪的”。婚姻有了最低標準,“愛勞動,會生産”早已過時,“一曲花兒定終身”更是不可想像;住房成為基本條件,“月入4000”才有可能打動芳心。雖説物質是愛情的基本條件,但物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衝破世俗與情感的界限,赤裸裸地擺在每一對準備相愛的青年男女面前。
除了物質基礎的“沒房”,年輕一代對婚姻“怕”的原因還有“高離婚率”、“害怕被束縛”、“逃避家庭責任”等。分析每一個人在面對愛情、婚姻時的困擾,人們會發現,他們的煩惱似乎都産生於個體的性格之中,産生於他們與眾不同的條件與追求。或許可以得出結論,對愛情的困擾與他自身有關,與他們個人的社會生活內容有關。
實際上,年輕的這一代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他們的經歷不過是社會變革的一種“正常”表現罷了。在這場社會變革中,首先是經濟的,然後是文化、傳統、道德等領域,社會的變革加劇了個人物質和信念的改變,也讓人們對愛情和婚姻的不確定感增強,造成了他們對每一個能帶來安全感因素的堅持。
2011年前三季度,全國辦理離婚登記146.6萬對,同比增長11.9%,比GDP還高出兩個百分點。即使這樣,“家庭”、“健康”和“婚姻”仍是構成中國人幸福的三大支柱。面對涉及每個人幸福的這三大支柱,如何紓解這一代人對愛的“怕”,不僅需要個人看清社會變化的實質,在觀念上做好自我調節,恐怕還需要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通過輿論引導和社會工作,重塑引領時代的社會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