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海往事

《在歷史現場》 第二集 禍起紫禁城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01-05

 

 


  一、1894年,一位澳大利亞人身揣18英鎊完成了從上海到仰光的三千里旅行,這一傳奇的經歷使他成了當時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報紙《泰晤士報》的駐華特派記者。他叫莫裏森。

  當莫裏森身著中國服裝,帶著中國腳夫,開始他橫穿中國的行程時,絕不會想到,幾年後,他會在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動蕩中成為全球聞名的記者,更不會想到,他會愛上中國,在中國旅居二十多年,並且有一天當上了中國民國總統袁世凱的顧問,深深捲入了中國事務。被世人稱作"中國的莫裏森"。

  二、字幕:傳 1897年夏,北京至鐵路工地,掘得一石碑,上刻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著名軍師劉伯溫寫的預言:最恨和約,誤國秧民,上行下效,民怨不伸。石碑上還有這樣的句子:義和明教,不約同心。消息不脛而走,迷信的義和團民眾,被一種奉天行命的正義感點燃了。

  三、基督教成為這場風暴的直接導火索。從利瑪竇開始,基督教遠征中國的理想一代代傳遞著。清代以來,從康熙到道光,五世禁教,到十九世紀中期,在船堅炮歷的掩護下,傳教士開始大量進入中國。1844年道光皇帝被迫解除傳教禁令。很快,大規模的傳教活動嚴重妨害了中國民間的利益,河北山東一帶甚至出現了"教堂幾遍天下"的景象。到十九世紀末,500多個布道站遍佈中國各省鄉村。最後終於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洋教運動。1900年夏季,北京的教堂也幾乎被焚燒殆盡。

  四、 在北京東城的西裱褙衚同,一座明代建築至今保存完好。這是明代兵部左侍郎于謙的故居。當明朝面臨北方強敵的入侵威脅時,于謙竭力反對南遷,在北京組織團練,率兵出戰,保衛北京。

  從明到清,朝代更疊,歲月流逝,這座院落目睹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院落的主人不知換過多少次。不知有多少人在這裡進進出出。變化了的是人事歷史。不變的是凝固的磚雕和石階。

  五、1900年,平靜了許多年的這個院落,突然間在義和團運動高潮中,成了北京的一個焦點。這年4月,義和團在北京的第一個壇口在此成立,團員達一百多人。從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不到一年,就迅速蔓延到河北、京津一代。

  六、4月15日,100多名義和團在郊區的盧溝橋集會,散發了反對列強和反對外國教會的揭帖。

  七、 中國世紀之交最為動蕩的時刻,徹底改變中華帝國歷史走向的時刻,已經不可逆轉地來臨了。當西方在歡呼新世紀到來的時候,中國寂靜中爆發的力量將震撼整個世界。

  八、東交民巷曾是北京的一條極其普通的街道,地處皇城附近,原名東江米巷,是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巷內有南北向的衚同多條。鴉片戰爭戰爭後,這裡開始出現常駐的外國使節,於是改為東交民巷。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公使長駐京師,開始在這裡建立使館。

  九、這年4月,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裏的外國人,第一次直接感受到了滾滾而來的義和團熱潮的波及。從1898年在山東開始的"義和拳",到1999年底才引起北京城的這些外交官們的焦慮和關切。在此之前的1月27日,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國公使,曾聯合照會中國政府辦理外交事務的部門-總理衙門,要求清廷發佈上諭,明令在山東和直隸立即採取措施鎮壓義和拳。

  十、4月29日,義和團的揭帖在北京城裏出現了。"焚滅教堂,殺儘教民",矛頭直指在華的外國人。由盧溝橋到保定的鐵路鐵軌被扒,車站被燒,橋梁被毀,電報線被割斷。義和團的行動讓在京外國人驚恐不已。

  十一、5月19日,各國公使召開聯合會議,決定向政府求援,派海軍來北京。6月4日,各國公使分別致電本國政府,請求派軍隊入京。

  十二、東交民巷的法國郵政局是當年使館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從這裡不斷發出的求救電報使歐美各國驚慌不已。6月初,《泰晤士報》發表來自北京記者的"緊急呼喚",作者正是特派記者莫裏森。莫裏森寥寥數字的求援電報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在當時其作用超過了"任何一個由外國使團冥思苦想出來的政治措施",成為英國政府派遣遠征軍的重要因素。

  為了恢復和加強在中國的殖民統治,武裝干涉很快成為歐美各國的共同選擇。英國從香港印度,日本從廣島緊急調兵,法國從越南、地中海,美國從馬尼拉派出軍艦。沙俄從西伯利亞進入中國東北,德國則任命瓦德西為聯軍統帥,率軍向中國進發。八國聯軍在德國人瓦德西的率領下,從歐洲威爾海姆沙菲港出發,向中國進發。

  十三、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我們查閱了1900年4月──6月的英國報紙,關於北京的局勢和英國在華使館的消息,成為各大報紙的頭條,幾乎舉國關注。

  在一份檔案裏,我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英國軍官這年6月的日記,這位叫蓋斯萊克的軍官在日記裏記載了此次遠征中國的經歷,他説來自中國的糟糕消息,使他不得不奉命出征,日記中説,他的生命歷程翻開了新的一頁。

  十四、遠在北京的莫裏森一直焦急地等待著援兵的到來,他幾乎每天都坐在地圖邊,計算著軍隊的行程。

  十五、莫裏森並不知道,此時,大約22艘列強戰艦和巡洋艦已經雲集天津大沽口。17日,聯軍向大沽口發起猛烈攻擊,清軍奮力還擊。幾個小時後,大沽口淪陷。6月20日,聯軍15000人開始向天津進發。遭到埋伏在鐵路沿線的義和團和清軍的猛烈襲擊,行動緩慢。7月13日,聯軍分兩路進攻天津城。清軍和義和團擊斃聯軍800多人。14日,天津陷落。

  在天津,隨本國艦隊跨海而來的各國記者已雲集在這裡,由於聯軍被義和團阻止在塘沽一線,他們只發出了斷斷續續的局部戰事消息,而對北京城內的情況一無所知。

  十六、1900年6月18日英國的《泰晤士報》發表了莫裏森的電訊,這是外交使館被圍前來自北京的最後消息。這條電訊寫于6月14日。

  他在電訊中寫道:

  "一次嚴重的反對外國人的騷亂昨晚在這裡爆發。城裏東部一些最好的建築被焚燒,數以千計的當地基督徒,以及由外國人聘用的傭人,就在距皇宮兩裏範圍內遭到屠殺。對所有外國人來説,這是一個令人焦慮的夜晚。他們匯集在一起,由外國衛隊保護。拳民焚燒天主教堂的東堂,這是所有教堂中最大的。如果外國衛隊的援軍今天仍不能到達,可以預料騷亂將進一步惡化。據可信消息尚無英國人受傷。"

  為雇人送這條電訊,莫裏森花了20兩銀子。

  十七、20日,使館區被團團圍住,前往北面俄國的電報線路也被切斷了,這是北京與國外之間的最後一條聯繫線路。

  通往天津的線路,是在三天前被切斷的。使館與外界的聯繫徹底被切斷。被困的有外交官、衛隊以及上千名中國教民。他們中間有兩位記者,一個是美國記者克裏爾曼,另一個便是莫裏森。

  十八、莫裏森仍在想辦法把消息送到天津。他在一張很薄的紙片上寫了一篇電訊稿,用油泡了泡可以防水,然後,把它藏在一個裝有稀粥的碗裏,交給一個年輕的中國教民。但他最終未能成功。

  十九、北京的記者沒有了消息。為西方媒體提供消息的任務落在在上海的特約記者身上。

  1900年7月16日,英國的《每日郵報》發表駐上海特約記者的電訊,聲稱北京的外國使館已經被攻佔,所有歐洲人全軍覆沒,電訊中寫道:"歐洲人面對勢不可擋的嗜血成性的瘋狂的野蠻人群,沉著勇敢地戰鬥到底,當他們最後一梭子彈打出去之後,他們的最後時刻也便來到了。但他們都視死如歸。" 這個顯然是憑藉想像和虛構發出的消息頓時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第二天,1900年7月17日的《泰晤士報》,轉發了這條報道。

  二十、這個時候,蓋斯萊克和他的軍隊已經來到了北京城下,對於他們來説,這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隨軍記者為他們留下了這張照片。

  二十一、8月14日淩晨,八國聯軍對北京城發動了總攻。為了搶功,俄國軍隊並沒有按計劃攻打東直門,而是越過聯軍的前沿陣地,直接進攻離使館較近的東便門。遭到守城清軍和義和團的頑強抵抗,戰鬥異常激烈。

  二十二、隆隆的炮聲使紫禁城裏一片恐慌。8月14日夜,八國聯軍最後一支隊伍進入北京城。15日淩晨慈禧太后化粧成平民,帶著光緒皇帝匆匆出逃。行前,光緒和珍妃一起前來拜見這位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珍妃請求把光緒留下與八國聯軍談判,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命令太監把珍妃扔進了這座枯井倉皇離去。先是出德勝門,經健德門到達頤和園,後過居庸關、八達嶺到延慶,直奔西安而去。

  二十三、下午5點左右,英美軍隊攻進東交民巷,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被解除了, 40年前,英法聯軍從天津進入北京,耗費了40天的時間,40年後,同樣的路線,八國聯軍只用了10天。對於千年古國來説,對於一個民族來説,這是前所未有的、比鴉片戰爭失敗更大的屈辱。中華帝國的首都,成了八國聯軍腳下的廢墟

  二十四、大屠殺開始了,瓦德西公開號令官兵要嚴厲制裁中國。城內頓時哀號震天,死屍遍地。後來有人回憶説:城破之日,洋人殺人無數。

  二十五、曾經發出緊急呼籲的莫裏森,如今也被聯軍們肆無忌憚的野蠻搶掠而震驚。幾乎就在被圍困的人們歡呼援兵到來的同時,這位澳大利亞人,就把重點放在了報道聯軍們的搶掠行為上。

  8月17日他致電《泰晤士報》:

  "西什庫教堂昨天被解救,北京目前完全由外國勢力控制。此地已無政府。法國和俄國的旗幟,飄揚在故宮最好的地段。慈禧太后、皇帝、端王等高官均逃亡山西的太原府,他們的目的地可能是西安府。《北京公報》已于13日停刊。

  二十六、隨八國聯軍採訪的俄國《新邊疆報》記者揚契維茨基,這樣描述他所看到的北京被攻陷當天的情景:

  "傍晚,萬籟俱寂,槍聲早已停止,我重新登上城墻,眺望城市。在這個古城的上空,曾經從夜裏兩點到下午兩點,到處紛飛著令人生畏的彈藥:燃紅的鉛彈,鋼鑄的榴彈,甚至還有中國人用生鐵製成的古老的炮彈。在這寂靜的古老城墻上和在這神聖京都的城墻下,人們的鮮血一直流注了十二個小時。無雲的天空,在致命的轟鳴聲中震撼和攪動,變得暗淡無光。"

  二十七、在北京淪陷兩個月後,一位奉命前來為《費加羅報》寫中國見聞的記者走進了北京城,他眼前出現的仍是一片廢墟。"北京,現在經過槍彈、機關槍的光臨,只留下頹垣敗瓦而已……一切都頹坍了,歐洲人的國旗飄揚在各處墻上。"

  在紫禁城和天壇,這個往昔只有莊嚴沉靜的地方,現在任野蠻人的馬隊馳騁。英國人派來的攻打中國的整萬的印度兵,在那裏紮營。他們的馬,蹂躪著一切。草地上全是馬糞。

  二十八、洗劫北京,成了這些"勝利者"的節日。就在八國聯軍屠殺中國人的同時,歐美各國的家屬們正陸續接到來自中國北京的明信片,這些明信片有的在顯耀輝煌的戰績,有的在用中國的傳統形式報平安,它們構成了一部形式獨特的侵略歷史,溫馨浪漫的背後是中國人的屈辱和苦難。

  二十九、聯軍進入北京後,決定舉行穿越紫禁城的勝利遊行。他們列隊通過大清門,踏著中央的石板路,舉行了所謂的"佔領式"。在午門前耀武揚威。最後,依次開進皇宮,逐殿參觀遊覽。並爭相在皇帝寶座前留影。然後,就是觸目驚心的搶劫。

  樊國梁,是北京西什庫教堂的主教,他精通北京文物古跡,親自引導聯軍在北京有目的地搶掠,並親自率教徒四處打劫。士兵們連宮中的銅缸上的鎏金也被刮劫殆盡。

  三十、在搶劫高潮中,古觀象臺也成了重要目標。宏大精美的天文儀器被德法軍隊瓜分。許多儀器被搬進了法國駐華使館。以顯示對華出兵的勝利。德軍將一些儀器運回了國內,作為戰利品炫耀。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才被迫歸還中國,期間,整整過去了20年。今天,寂靜肅穆的古觀象臺仿佛仍在無言得述説著曾經不堪忍受的劫難。

  三十一、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莫裏森以記者難得的良知,不斷揭露瓦德西部下的殘忍。

  9月24日,莫裏森致電《泰晤士報》,"俄國人正在對頤和園實施有組織的洗劫。"

  11月24日報道:"德國人繼續到北京周邊地區騷擾,其主要目的就是搶劫。"

  12月28日報道德國人 "破壞神聖的科舉考場建築,拿木料燒火,用它的磚蓋德國警署"。

  在當時的英國報紙上也出現了這樣的漫畫,中國人殺洋人是野蠻,西方人殺中國人則是文明。

  三十、莫裏森不停地揭露八國聯軍特別是德軍的野蠻,令擔任八國聯軍總司令的這位瓦德西十分惱火。瓦德西在1901年2月25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莫裏森此人像那些英國記者一樣,喜歡誇大其詞,我應當特別對他注意。"

  三十一、這是聯軍一位隨軍攝影師從景山頂上拍下的北京,飛翔的和平頜沒有為北京帶來安祥,世紀之交的中國正陷入被瓜分的境地。

  在當時列強的報刊上,充斥著這樣一些漫畫,形象表明瞭它們對一個東方大國進行肆意淩辱的快意。

  三十二、1900年10月11日,議和大臣李鴻章在俄羅斯軍隊的護送下來到北京,大廈將傾的清王朝的命運再次寄託在這位年邁的老臣身上。

  三十三、各國公使坐在一起開始討價還價。1900年12月24日,除八國外,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也加入了分贓的行列。共同向清政府提出了"議和大綱十二條"。聲稱此大綱"無可更改"。

  三十四、當時的《紐約時報》對談判作了詳細報道。儘管條款苛刻,慈禧太后見其中並沒有懲辦她的意思,立即命令李鴻章全面答應。

  三十五、接著,中外全權代表又在東交民巷進行了9個月的討論,終於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這一天是1901年9月7日,這是當時簽訂儀式後的留影,《辛醜條約》上的簽字對李鴻章的打擊是致命的。兩個月後,11月7日,這位晚清重臣黯然離開人世。接替他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是袁世凱。

  三十六、 十年後,1912年8月初,仍住在北京的、曾被那些外交官們視為麻煩的莫裏森,接到民國總統袁世凱的英文秘書兼翻譯蔡廷幹發來的一份聘書:中華民國政府聘請莫裏森博士為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任期五年。

  莫裏森在中國新的角色從此開始。




  責任編輯: 佟靜視頻來源: CCTV-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