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武:健康大眾服務社會 弘揚中華武術文化

發佈時間:2023-09-1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郜玉至


山西大同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僅物質文化豐富多彩,非物質文化同樣門類繁多。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各類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彰顯了獨特的魅力,因此,大同也被評為中國體育運動示範城市。在這些運動中,楊氏太極拳以其傳承正統,習練人數眾多,廣泛的社區服務等特點出類拔萃。這項運動的重要傳承人,健康傳播者正是楊氏太極拳名家楊振鐸先生的入室弟子李生武先生。

武學之路 初露鋒芒

李生武生於1965年,祖籍河北省懷安縣。本出生書香門第,家族裏並無習武之人,父親卻為他取名“生武”,也許正是這個與“武”結緣的名字,冥冥之中成就了他的武學之路。九歲這年,他便拜本縣武術隊教練張念滬為師,開始學習長拳,一學就是三年。張念滬教練對學生要求很嚴,不管是隆冬還是盛夏,學生必須要完成每日的訓練。三年的寒來暑往,生武系統地學習了長拳的基本功、基礎套路以及國家規定套路,為他未來的武學之路奠定了紮實的基本功。

十二歲時,已經上中學的生武對傳統武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恰值一位在本地頗有聲譽的拳師屈岳清在本縣授徒,生武聞訊,便前往投師學藝。屈岳清熟練三皇炮錘和八卦掌,據説他的八卦掌是學自一代名師孫祿堂,且常與武術大家萬籟聲書信往來。當時生武年紀尚輕,並不知道這些赫赫有名的武術家何許人,但是屈岳清的武藝對他來説已經是高山仰止了。所以,他一直隨屈師習武至高中三年級。前後五六年的刻苦練習,他的三皇炮錘和八卦掌已經打得有模有樣,更重要的是,從此,傳統武術的種子已經深埋在他的心裏。

1988年,生武到山西省太原市讀書。入學不久,喜聞學校成立武術隊,他便踴躍報名,經過挑選,憑著出色的長拳基礎和傳統武術功底,順理成章進入校武術隊,不久還擔任了該隊隊長之職。在任武術隊隊長期間,他帶領隊員們刻苦訓練,多次參加各種比賽和表演活動,成績斐然,尤其參加了電視連續劇“楊家將”武打拍攝工作,武術隊名聲大振。

一日,生武聞得原山西省體工隊武術總教練張希貴在省體委辦起一個剛剛興起、趕時髦的武術散打隊。這對自小十分迷戀武術的生武來説十分具有吸引力。他一心想提高自己的武術水準,以他對散打的有限了解,覺得自己要想真正進入武術圈子,必須學習散打,掌握這項對抗性運動項目。於是他四處尋找牽線之人,最終經滄州一名老拳師引薦,進入了散打隊,跟中國武術九段,中華武林百傑張希貴先生學習散打。

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訓練,他的體能、身體素質得到飛速進展,對武術的搏擊與實戰也有了更多的體認。但是,散打的對抗性很強,訓練雙方經常打的鼻青臉腫,不是自己受傷便是傷及他人。生武個性文靜儒雅,特別不適應這種習練方式。最後決定跟隨初心,學習外形柔和舒緩、而內功深厚的太極拳。

於是,他到處拜訪太極名家高手。先後跟隨陳家溝太極拳拳師陳石山學習陳式太極拳,與北京吳氏太極拳高手祝大彤學習吳式太極拳。通過各种太極拳的學習,生武對太極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他對太極拳的渴求遠不止如此。

當年的武學資訊非常有限,生武對太極拳的認知只能依賴一些武術類雜誌。還是上初高中的時候,因為著迷武學,生武訂閱了能看到的所有武術類雜誌。在這些雜誌中,他經常看到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振鐸先生的介紹。楊振鐸乃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的曾孫,楊澄甫的三子,為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中國武術九段,中華武術百傑。生武對於這位太極拳大家的崇拜與日俱增,一直夢想著有一天能隨宗師學習太極拳,他為此不斷尋找機會。他知道楊振鐸先生就生活在山西太原,所以當年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到太原去上學。

結緣太極 旁通大成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吸收了儒、釋、道文化以及中醫經絡學、力學等廣泛內容,運用吐納術和導引術,以意運氣,以氣運身,氣力合一,將調身、調息、調心有機相融而實現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標,故稱之為內家拳。同時,太極拳也是一種搏擊運動。借力打力,牽動四兩撥千斤,靜以待動,後發制人為它的技擊特點。太極拳的這些特點和生武溫和內斂,順遂仁義的秉性非常契合,因此他迫切地想儘早找到自己仰慕的楊振鐸宗師。

入學後,生武四處打聽宗師傳拳的地點。當得知先生每個週日上午在太原的迎澤公園授拳時,他便早早到公園四處尋找。

那是1988年的一個早晨,當他找尋到藏經閣時,看見樓閣前空地上站滿晨練的人群,人們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臺階上一位老拳師講課。老人身體壯碩,紅光滿面,精神煥發,聲如洪鐘,正在講楊氏太極拳的拳理和套路動作。生武向周圍人一打聽,眼前這位眉目慈善的拳師正是他崇拜已久的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振鐸先生。懷揣著夢想的他,在這一天終於得以實現,儘管十分激動,但是生性內斂敦厚的他只是悄悄地擠入人群靜靜地聽起講課。

隨後,楊振鐸開始帶著拳友們練拳,他的拳架果然與眾不同,舉手投足間精氣神充盈全身。洪亮的密碼聲,使大家動作整齊劃一,場面甚是壯觀。生武不由得跟著隊伍練起來,整套拳結束,他還意猶未盡。晨練結束,他沒走,直接尾隨楊先生要求拜師學藝。楊先生告訴生武,他正在忙於出版英文版太極拳書的事情,沒有時間給他更多的輔導,但是答應為生武推薦一位和他學習過的學生。這個人就是生武楊氏太極拳的啟蒙老師閆鳳祥,也成為他日後拜入楊門的引路人。

閆老師對生武要求很嚴格,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生武的拳藝進步神速。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深得老師的喜歡。於是,閆老師極力把生武推薦給楊振鐸宗師。這樣生武開始有機會和宗師正式學拳。結束了三年的學校生活,生武回到山西大同工作。工作期間,他仍鍥而不捨,經常往來于大同與太原之間,去宗師家學藝,寒暑不避,風雨無阻。經過十七年追師求學,他終於掌握了楊氏太極拳的精髓,他功夫純真,動作舒展到位,舉手投足間氣韻充盈,吞吐自如。2005年,他被楊振鐸宗師收為入室弟子,成為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宗師的得意門生。

1999年,生武已經對楊氏太極拳有了較深的領悟,此時,他的思想也已經不再拘泥于演練或學習一種拳術,而是迫切地想搞清楚武學的要義究竟是什麼?千差萬別的拳法中是否蘊藏著某種核心的內容?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理念,他開始追隨大同大成拳名師郭貴志先生學習大成拳。大成拳以樁功為基礎,外在形式和訓練方法上與太極拳有明顯的不同。在學習大成拳期間,郭先生經常強調“意”在大成拳中無可替代的重要性。這種對“意”的強調和太極拳提倡的“意在身先”、“用意不用力”本質並無二致。經過長時間的學習,生武逐漸開始把太極拳、大成拳以及他所學過的中國其他傳統武術的理論進行綜合思考,並依照自己的思考指導日常的訓練。這種觸類旁通的訓練,使他開始領悟到了中國傳統武術的精要內容。推而廣之,那就是真正的武學要義並不會因為外在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別,而是具有極其一致的核心內容,掌握了這些內容,習武者才會進入中國傳統武術的門道。這種不斷的對武學的思考,最終使他的武學修為登堂入室。生武的功夫和武德也深得郭先生賞識,並成為他的入室弟子。

斬金奪銀 傳承有方

在大同市眾多的太極拳名家中,李生武以他的拳藝出眾,教學能力超強,傳承力度大、傳播面廣以及無私的奉獻精神等特點而著稱。他30年如一日堅守太極傳承陣地,為大同市及周邊地區培養出大批太極精英,成為大同地區太極拳領域的一面旗幟。

1992年,李生武首次參加山西省第七屆楊氏太極拳觀摩表演賽,初露頭角的他由於技藝嫺熟,臨場發揮出色,奪得青年組拳術第一名的佳績。

2005年,有12個國家、167支代表隊、2000多名選手參賽的第二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比賽中。李生武又一次顯威賽場,獲得拳術一等獎、刀術二等獎的優異成績。他所帶的隊伍也脫穎而出,榮獲太極拳集體一等獎。隨後,他多次帶隊參加國際國內各類太極拳大賽,斬金奪銀,共獲集體和個人獎牌百餘枚。

2016年,生武被“第十三屆中國邯鄲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誠邀為太極拳專家參加會議,並被大會授予“優秀教練獎”。

生武始終不忘恩師:“正脈承傳,弘揚太極,健康大眾,服務社會”的宗旨。他自1990年代初便在大同鐵路地區授拳。由於他拳架結構嚴謹簡潔,身法中正,輕靈穩健,姿勢舒展大方,平正樸實,適應各種人群的習練,頗受學拳者歡迎。加之他待人誠懇和善,講課認真細緻,很快受到習練者的喜愛,追隨他學習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大同、張家口以及內蒙古等周邊地區很多太極拳愛好者慕名前來和他學拳。

他授課能身教言傳,把太極拳陰陽論、太極拳十要等理論十分自然地融入到拳法演練中,並以通俗的生活例子講解動作的用法和要領,使大家便於理解和掌握。比如:腰像萬向輪,隨意旋轉;上盤如彩雲飄動;下盤如磨盤轉動等。在教太極劍時,他從劈、崩、點、刺、抽、帶、提、撩、攪、壓、擊、截、抹十三種劍法逐一解讀。在招式中體現用法,在用法上蘊含劍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劍術真正達到“劍氣如虹,劍行似龍,劍神合一,玄妙無窮”。

他辦的輔導站點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為了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2016年8月,他于大同市民政局和體育局註冊了“大同楊澄甫太極拳中心”,他親任中心主任和總教練。中心響應並踐行國家武術六進方針,積極參與政府主導的社會公益服務。先後組織深入廣靈、天鎮、雲州區等縣區及市內瑞和新城、禦錦園、新華街、清水灣等15個社區進行太極拳推廣頤養服務。先後在大同地區及張家口地區分別開設了初、中級教練員培訓班,共達17期,受益群眾數千人。同時,對中心管轄的26支太極隊的40多名隊長、教練進行集體培訓,以點帶面,推動整體拳藝的提高。受到廣大拳友的一致好評,被大同市平城區社會組織孵化中心評為“社會組織突出貢獻獎”。

2023年8月8日,山西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在古城大同盛大開幕。在運動會開幕儀式錶演團體中,生武通過40多天集訓的100人的太極拳表演團隊,在舒緩優美的音樂伴奏中,完美地詮釋了楊氏太極拳的大氣優雅,剛柔並濟,把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融合在一起,為省運會的完美開幕,和全民健身的精神宗旨發揮了重要作用。

30多年的教學工作取得如此業績,李生武功不可沒。因為他一直以義務授拳為己任,傾心致力於傳播自身積累之厚學。憑藉他對武術的熱愛和癡情建立起與人們溝通交流的橋梁,受到學藝者的厚愛。他不辭勞苦,30年如一日,馳騁于大同、張家口及周邊地區,像一團不熄的火焰,將太極拳之光照亮每個角落。

天道酬勤 譽滿華夏

由於社區開展活動取得實效,不少省市慕名前來考察取經。2021年4月,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武術代表團由市委副秘書長帶隊來同取經,經過實地考察和李生武的詳細介紹,考察團對生武的業績大加讚賞。由三亞市政協副主席帶隊的三亞市武術考察團一行九人也赴李生武的"大同楊澄甫太極拳中心"調研取經,受到大同市領導的接待與陪同。李生武的太極拳中心名噪一時。不久,張家口市成立太極拳協會,特聘生武擔任協會會長,指導當地及周邊地區太極拳活動。

由於李生武對太極拳所做的貢獻,2018年在中國當代武林人物評選活動中,他榮耀地當選為“武林名家”、“武林百傑”和“傳統武術優秀傳承人”的榮譽稱號。2019年,他被山西省武術協會楊氏太極拳研究會評為“2019年度特殊貢獻獎”。

同年12月28日。中國體育報業總社下設的《中華武術》雜誌在北京舉行創刊37週年頒獎典禮,為了推廣和普及中國太極拳,組織了評選活動,用於表彰對中國太極拳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太極拳界的代表性人物。這次活動歷時一個月,李生武從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海外推薦初審出的161名太極拳高手、名家的網投中脫穎而出。網路投票位居第26位,榮獲“太極拳傳承人推廣突出貢獻獎”。其個人事跡已被載入《中華武術》大型畫冊、《中國當代武林精英大典》、《華夏武林精英大典》、《山西武術人物志》以及《大同武術史》等書中。(作者簡介:張九功,中國武術七段,山西省武協委員,省形意拳協會專家委員,大同市武術協會名譽主席,大同市形意拳協會書記。)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