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阿壩的“蝶變”: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之路

發佈時間:2024-08-1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西南大學縉雲論壇調研組 | 責任編輯:白玥

歷史不會忘記,2008年5月12日,時間定格在14點28分,四川省阿壩州遭遇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重創。

10年後,阿壩州翻天覆地的變化,2012年建成的都江堰到汶川縣的都汶高速公路,如同一條黑色巨龍,蜿蜒穿越崇山峻嶺,成為四川高速網成都放射線的重要一段。昔日傷痕纍纍的小鎮,如今已蛻變為宜居宜業,平安美麗鄉村典範。阿壩人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齊心協力繪製出一幅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村裏很多人都把房子改成了民宿,這是我自己裝修的,每年旅遊旺季的時候基本每天都是滿房。”你看!阿壩州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昔日的泥濘小路變成了寬敞的柏油馬路,破舊的房屋升級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宜居小院。

“我們每年夏天都會來這裡避暑,很喜歡這裡民宿的風格,很有民族特色。對我們來説就是寶藏的小眾旅遊景點。”你聽!這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鄉村旅遊深受歡迎,從藏羌風情的民宿體驗到生態農業的觀光采摘,鄉村旅遊産業蓬勃發展,美了村寨,富了百姓。

“自從受到各地農業專家的指導,引進新的蘋果品種後,果子的品質好了,産量大了,價格也高了。”你聞!這一片片的水果莊園、蔬菜大棚、共用農莊到處都瀰漫著水果的香甜,這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阿壩州在實施鄉村全面振興中依託“小水果”幹出“大産業”。惠及“大民生”,帶富了一批又一批脫貧戶,各族人民露出喜悅的笑臉。

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的大道上,阿壩州何能涅槃重生,實現華麗蛻變?因為,淳樸的阿壩各族人民心向祖國心向黨,勠力同心共建家園;青山綠水間的農文旅産業穩步發展,“旅遊飯”的喜悅挂在百姓臉上;青年人才的返鄉創業為阿壩發展注入強勁持久的青春動力,與鄰里鄉親共為故土換新顏。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阿壩州走過風雨,撫平創傷。新家園、新生活、新産業蓬勃發展,如今正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繼續探索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之路,擘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的藍圖,讓這片凈土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典範,在祖國西部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2024年7月下旬,西南大學縉雲論壇一批中青年學者帶著各種時代之問,深入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茂縣、小金縣等地,通過深度訪談、入戶抽樣調查、召開座談會等,探尋凈土阿壩在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的“和美”之境,追溯“和美”之基,思考“和美”之道。

一、美在鄉村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阿壩州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走出了一條宜居宜業、和美幸福的鄉村“蝶變”之路。舊貌換新顏,譜寫時代脫貧地區鄉村新畫卷。

1.農村美:村容村貌煥新顏

“我們自家住的地方,肯定越美越安逸。”小賣部的胡阿姨笑呵呵的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為進一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不斷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從“顯眼處”增景、從“微小處”潔境,全力推動村容村貌煥新顏。

把鄉村變成藝術,把田野作為畫布。“村裏來了‘藝術村長’和‘藝術鄉創工作隊’,村子裏變得越來越美,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汶川縣水磨鎮盤龍溪村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廖兵笑著説。阿壩師範學院駐盤龍溪村“藝術村長”張林老師介紹道:“鄉村振興要重視藝術鄉創,我們成立了‘跨學科設計鄉創工作坊’,盤龍溪村變得更漂亮了。”不僅如此,駐村工作隊一直倡導鄉村規劃藝術化、産業體系藝術化、生産生活方式藝術化、項目建設藝術化和人居環境藝術化的5個藝術化的發展思路……在張林老師的指導下,村兩委對村裏今後的發展思路拓寬了不少。曾經依靠傳統種植業討生活的小山村,如今也成功創建AAA級景區,藝術鄉創節、採茶節、豐收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也為盤龍溪村的鄉村文化旅遊注入了新的活力。阿壩師範學院美術學院學生駐紮在盤龍溪村,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把村裏人們的幸福生活生動的繪在村裏的墻壁上,真切展現出了新時代新農村的幸福和美畫面。

汶川縣民宿一角鍾大偉攝

衛生治理齊參與,美麗羌寨顯真容。“村裏現在乾淨多了,基本每天都有車來拉垃圾,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村民王大哥指著乾淨的路面對調研組説。牟托村的飲用水是十分乾淨的山泉水,以前的飲用水池塘長期無人清理,有時水質較差。自從定期開始清理飲用水池塘以來,再也沒有水質不行的時候。“我們根據村裏面的實際情況,村飲用水池塘清理開展分組清理,現在大家飲用水的水質都能得到保障了!”牟托村村支書自信地説,“環境衛生整治、村飲用水池塘、溝渠道路維修清理、臨時生産垃圾清掃等這些都是我們牟托村的日常工作。”而且牟托村還通過實施全村月度聘用制度的方式,讓村民積極參與進來,“我們還有補貼呢!”村民何阿姨高興地説。據了解,環境衛生整治及維護,補貼標準為700元每月,全村收垃圾清運,牟托區域車及人2200元每月,水磨組區域車及人700元每月。

2.産業強:富裕起來的農民笑了

一朵玫瑰花,致富百姓千萬家。“最開始的玫瑰姐姐——陳望慧,帶著周圍村子裏的鄉親們種玫瑰,現在玫瑰種植面積已經能覆蓋到小金縣13個鄉鎮46村了。”冒水村書記説道,“我們這片玫瑰園,除了開發玫瑰採摘、玫瑰茶製作等産業項目,還與當地村民一起聯手打造玫瑰主題的民宿,周邊的觀光旅遊也跟著都發展起來了。”這是讓“窮山坳”擺脫貧困的“好出路”,玫瑰姐姐先後走遍全國30多個省份考察和評估玫瑰的品種和種植效益,在她的帶領下,當地逐步實現玫瑰産業與旅遊發展結合起來,走出一條“農旅文”融合的發展新路徑。玫瑰姐姐帶著達維鎮的百姓將一朵朵鏗鏘的高原玫瑰綻放在小金縣的土地上,在這裡,每一朵盛開的玫瑰都是鞏固冒水村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示範點建設成果的“致富花”,是帶動當地群眾百姓端穩鄉村旅遊的“幸福花”,也成了一個展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亮麗窗口。

小水果,大産業,農民的腰包鼓了,日子越來越美好,臉上樂開花。近年來,汶川縣、茂縣、小金縣通過引進新品種,強化果樹管理,採用施有機肥等管理措施,大幅提升了青紅脆李、甜櫻桃和蘋果等特色水果的品質。“我家種了700顆青脆李,最近剛剛成熟,好的話,今年能採摘2萬多斤。”村民李大娘説。汶川縣灞州鎮兩股齊家庭農場是四川省家庭農場省級示範場,主要種植甜櫻桃。汶川縣灞州鎮副鎮長趙豐亮説:“兩股齊家庭農場甜櫻桃品種來自於四川農業大學,是兄弟三人經營,他們自己也有生豬養殖合作社,櫻桃都是施有機肥。”“我們現在引進新品種後,甜櫻桃的品質很好,今年的果子線上銷售就佔了很大一部分,全國各地都有購買的客戶。”兩股齊家庭農場負責人蒲濤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笑容。矮化密植蘋果也是近年來阿壩地區主要發展的水果産業,赤不蘇村是茂縣赤不蘇鎮的一個村子。一畝地一年流轉費高達4000元,聽到如此的高價土地流轉費用,調研團隊感到震驚。通過了解得知,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為農戶增收,探索出了“三個一畝”的生産模式,就是把一畝地當作三畝地使用,通過矮化密植蘋果、玉米、蔬菜等的套種和間作,種出“一畝穩定糧、一畝高産果、一畝增收菜”。在農忙時節,這樣的模式也吸納村民到地裏務工。經過多年探索,赤不蘇糧果現代農業園區如今已經是四川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

兩股齊家庭農場俯拍 豆浩健攝

紮根鄉土,因地制宜。牦牛養殖産業是小金縣高半山上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其中“4218”牦牛標準化養殖模式是小金縣提出的新養殖模式,“就是先把牦牛在青藏高原牧區放牧生長到4歲左右、體重達200kg的時候,轉移到半農半牧區,再育肥100天,等到體重增加80kg後就可以出欄啦。”養殖場負責人告訴調研組。“4218”模式充分利用牧區和農區的特性,實現兩區生産互動,提高牦牛肉品質和安全性,減少牧區載畜量,增加牦牛附加值,保護生態環境。自2016年實施“4218”標準化模式以來,小金縣牦牛養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小金縣新橋鄉新橋農牧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華譜説:“‘4218’模式是西南民族大學的師生們經過長期試驗形成,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而且這個模式下生産的牛肉致病微生物污染率遠低於全放牧牦牛肉,達到了國家綠色食品標準”,帶動全州5000農戶致富。

“來,嘗一下我們的松茸,昨晚上山上挖嘞,直接生吃。”在路邊賣松茸的大哥熱情地給我們推薦自己的松茸。小金縣也是全國松茸四大産區之一,小金松茸給當地村民帶來了不菲的收入。小金松茸興隆農副産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道:“以前的小金松茸大多是外地收購商來低價收購,近年來我們通過當地收購、冷鏈運輸的方式提高了小金松茸的收購價,農戶收入提升了許多,這幾天每天晚上收購松茸要到晚上4點左右,所有松茸當天用冷鏈車發往全國各地。”延長産業鏈條、增加農副特産品附加值是産業振興的重要方式,阿壩羌族藏族自治州通過新技術的引入真正將農産品的附加值留在了當地,富了農戶。

3.民族親:石榴情裏意相通

石榴花開,民族團結一家親。從農區到牧區、從藏寨到羌鄉,阿壩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唱民族團結進步歌,共築繁榮發展中國夢。

在阿壩州,少數民族幹部是民族融合與團結的橋梁。他們身兼多職,既是政策的執行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通過深入基層,傾聽各族群眾心聲,是他們促進了政策的精準落地,也加深了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南新鎮,茂縣南新鎮的一位羌族幹部張敏,就與漢族、藏族同事並肩作戰,共同推動鄉村振興項目,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更讓不同民族群眾的心緊緊相連,她常説:“我們這個寨子特別團結,一家有事,大家都去幫忙。除了有羌族,也有漢族,還有其他的民族,村裏一家有事,全村都來幫忙,從來沒有發生過鄰里不和睦的事情。”這樣的實例,在阿壩州比比皆是,基層少數民族幹部是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中堅力量,正是有了他們團結各民族兄弟姐妹“手拉手,心連心”,才能在阿壩大地上建設民族和諧共生的美家園。

“我們真是很‘幸福’,一年可以過兩個年。每到羌歷年的時候,鎮上、村上都會舉辦民族活動,特別熱鬧!還會吸引很多遊客過來一起體驗羌歷年。”灞州鎮副鎮長趙豐亮笑著説。在灞州鎮這片古老與現代交織的沃土上,羌歷年不僅僅是一個節日的歡歌,它是民族歷史長河中一朵璀璨的浪花,映照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和諧共生的精神家園。每當羌歷年之際,熱烈洋溢的薩朗鍋莊舞就揭開了“民族團結與和諧共融”的絢麗篇章。這個時刻,不僅是羌族人民對祖先的緬懷與致敬,更是各民族間心靈深處相互理解、尊重與融合的生動體現。而在村寨的每個角落、每戶人家的門前高高飄揚的這抹“中國紅”,映照著這片土地上的中華兒女“心向國家、心向黨”的深厚家國情懷情誼。

在小金縣的街頭巷尾,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些身著別斯滿藏族服飾的男女老少,一位小女孩提著裙邊,熱情地向調研組展示著自己的衣服:“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條裙子,上面的圖案都是我媽媽給我繡的!”別斯滿藏族服是這裡特有的,作為藏族服飾文化中的瑰寶,它承載著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灞州鎮副鎮長趙豐亮説:“我們當地的稅務局就對一家別斯滿藏族服飾公司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援,就是希望把這個獨特的民族服飾文化可以保護好。”這不僅僅是對企業發展的扶持,更是對民族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積極行動。

民族團結進步樹 劉小琳攝

團結花開美阿壩,豐收果香滿高原。“這是一棵特別的果樹!它的名字叫‘民族團結進步樹’,這棵樹上結著四種不同的水果,也代表著阿壩州藏羌回漢四個民族自古同根,共同成長。”木欄村村支書介紹道。“這棵樹象徵著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一年四季,這棵果樹上都挂滿沉甸甸的果實,不同品種的果子卻在同一棵樹上共用陽光雨露,都承載著相同的故事與夢想,共同經歷著四季更疊,這份天然的默契與和諧,正是對“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詮釋。

“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石榴情裏意相通,這不僅是一種各民族相親相愛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團結奮進力量的凝聚。新時代,阿壩各民族兒女將攜手並進,共同守護這片多彩家園。

二、以美為筆

1.黨建引領“美”:科學規劃新佈局

無論走進哪個村,墻上的“微網實格”的展示牌都紛紛映入眼簾,調研組不禁感慨“這真是鄉村治理全方位,‘微網實格’零距離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自實行“微網實格”制度以來,基層治理取得了極大成效,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坪頭村位於茂縣鳳儀鎮,在鳳儀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坪頭村緊密結合實際,準確落實“全域覆蓋、精準管理”規範要求,迅速推進網格化管理工作,將全村細分為53個微網格,11個專屬網格。按照“網格長+微網格長+網格員+網格理員”組織架構體系,“一員多格”入格方式,將多組力量注入網格,鄉幹部“駐”入網格,機關幹部“融”入網格,村(社)幹部“住”在網格。坪頭村黨委書記説:“自從實行‘微網實格’制度以來,充分發揮了黨員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實現了‘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牟托村村支書説:“創建五星支部、爭做五心好黨員真正推動鄉村治理的工作,群眾打掃自家庭院、村規民約上墻規範、村容村貌整潔一新、戶容戶貌井然有序、村風民風大大改善,這是對我們村發展旅遊極大的支援。”創建五星支部、爭做五心好黨員一直是牟托村推動鄉村治理的重要方式。自五星支部創建工作啟動以來,牟托村把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融入實踐、見諸行動。五星支部是標桿也是方向,牟托村立標桿、爭先進、創一流,不斷加快基層黨組織建設。同時,鼓勵基層黨員爭做五心好黨員,實現對黨忠心、不忘初心、出於公心、寡欲清心、工作誠心。

2.産業造就“美”:百姓致富有妙招

孵化鄉村“雲翅膀”。她曾是年入百萬的歐洲金牌導遊,為愛嫁入貧困的嘉絨藏區,憑藉著抖音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的方式,助農近2000戶,央媒稱她為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這是位於夾金山和四姑娘山旅遊景區附近的一家民宿的老闆娘,大家稱她為“嘉絨姐姐阿娟”。2020年,阿娟投資600萬率先建成嘉絨傾城民宿,特色的傳統藏族建築吸引了一批批遊客前來打卡。2021年,阿娟開始帶領當地農戶合作打造統一風格民宿,如今已經從一開始的9家農戶擴大到了4家分店,通過分紅的方式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切實的效益。阿娟説:“我以前是一名國際導遊,但我被這裡深深的吸引了,通過我的知識帶動了許多農戶致富,這是我很驕傲的成就”。嘉絨姐姐阿娟除了開民宿以外,她還創辦了村播學校。她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開村播學校比開民宿還要早,農民到這裡學習我不收費,他們學會以後可以自己賣農産品,也可以賣我的農産品,我給他們分紅。”村播學校是小金縣的農村主播孵化基地,已經為阿壩地區培養了數百名主播,幫助上千名農戶脫貧致富、創業增收。汶川縣青年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創新創業孵化園是汶川縣電商網紅直播基地,也是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為汶川縣培養了眾多的鄉村主播,打開了汶川農産品的銷售渠道,做到了“賦能汶川新農人,孵化帶貨新勢力”。“我們今天來這裡培訓怎麼直播,不要錢,我先學會咋個用那個軟體。”參加培訓的村民告訴調研組。

鍾大偉攝

乘網帶農“成達人”。劉平巧是地地道道的茂縣南新鎮人,與丈夫兩人都是小學文化水準,通過參與政府組織的村播培訓班學會了村播技能,如今已經成為當地的電商示範戶。“我不會用電腦,第一次培訓時老師讓打開網頁,我不會開電腦,老師教給我以後,我回家反覆練習電腦的開關機,整個過程很艱難。”劉平巧説道。如今劉平巧不光銷售自己的農産品,還通過流轉土地、聘用村民等方式帶動村裏其他的農戶致富,村民們果子越賣越多,兜裏的錢也越賺越多。同時,她也通過抖音平臺宣傳羌族的民族文化,在劉平巧的視頻中她經常身穿當地民族服飾,這富有民族特色的衣服,也稱為了獨特的“流量密碼”。劉平巧丈夫説道:“拍攝視頻也是很大的困難,現在我和妻子兩個人已經學會了,我們互相拍,我們這裡也有直播小妹來我們這裡直播。”像劉平巧這樣的農民在阿壩地區還有很多,他們搭上了數字鄉村的快速列車,為當地的産業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3.人才繪製“美”:思想引擎全拉滿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戰略資源,近年來阿壩州在人才方面下足了功夫。把人才引得回、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是“阿壩變美”的關鍵。新思想、新理念、新發展模式是當地科技人才、大國工匠等帶給阿壩的寶貴財富,他們用智慧繪製著阿壩的美麗畫卷。

新的發展模式,全村聯動。“共用農莊的建設為我們村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每年按照比例給村民和我們村集體分紅,實打實地讓百姓把錢賺到自己的腰包裏。”木欄村村支書談道。走進共用農莊的核心區,眼前展現的是一款以蘋果為靈感的全透明星空屋與簡約風格的小木屋,推開那扇仿佛連接天地的窗戶,觸手可及的不僅是那些挂滿枝頭、在陽光下泛著誘人光澤的蘋果,還有那份久違的親近自然的感覺。446戶村民成了這共用農莊的“股民”,特色農莊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有不少村民借助農莊帶動的人氣,在附近開起特産超市,有的村民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民宿,搞起旅遊接待。”這個共用農莊經濟模式既是田園産業體,也是旅遊綜合體,既開創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又帶動了當地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帶著新理念,惠及家鄉。返鄉創業十餘年,她見證綠色發展結出旅遊“果實”。周春蓉原本是一位在外的普通打工人,但自2008年地震後,她毅然捨棄都市安逸,以滿腔熱忱投身家鄉建設,成為返鄉創業的先鋒者。“當時覺得家鄉受到了這麼大的災難,我作為汶川人肯定不能袖手旁觀,所以我就回來了。”周春蓉説著説著眼圈就紅了。她匠心獨運,決定依託趙公山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交通優勢來發展特色民宿,她將傳統農家樂蛻變為佔地500畝的現代民宿集群——“雲裏霧裏櫻花裏”,如今已成為趙公村的標桿民宿。每年櫻花季,如雲似霞的花海吸引數千遊客,成為網紅打卡勝地,成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飛躍,促進農村經濟華麗轉身。“每年她們家的民宿都特別難訂,我這是提前兩個星期才訂上的,就是喜歡這裡的環境,想著趁孩子放假帶她過來體驗一下。”一位住宿的客人説道。歲月悠悠,周春蓉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深刻內涵,她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揚的田園牧歌,激勵著更多人投身於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

人才繪製“美”,正是因為這些優秀人才的帶頭和引領作用,給阿壩人們帶來了新思想新理念,科學技術與産業創新融合,先富帶後富,阿壩才變的越來越美。

金山玫瑰基地 劉小琳攝

三、向美而行

浴火鳳凰壯麗重生,新時代,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阿壩人民懷揣著深厚的感恩之情,正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向光而行,向美而行。但前行的路上仍存在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讓集體經濟的錢袋子鼓起來?

怎麼樣激發村幹部的積極性,推動基層治理隊伍年輕化是一件大事。因為村幹部在鄉村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的工作動力直接影響集體經濟的發展。“村幹部的待遇一直是基層組織的重要問題,現在很多人不願意當村幹部,覺得錢太少,養活不了家庭,年輕人也不願意幹。”“鄉鎮幹部基本實現年輕化,但是村一級的幹部大多數在45歲以上。”這是調研組在調研過程發現的重要問題。

設立績效考核制度,提供培訓學習機會,發揮幹部帶頭致富的模範作用。加強激勵機制,鼓勵村幹部在推動集體經濟方面的創新和努力,以此來激勵村幹部的工作熱情。同時,年輕幹部通常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為鄉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通過引進具有一定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的年輕幹部,培養本地年輕人擔任村幹部等方式推動基層治理隊伍年輕化,先富帶後富,為集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在政策的扶持下,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為村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讓集體經濟的錢袋子鼓起來,村民的日子富起來,笑容甜起來。

“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特色旅遊産業。讓集體經濟的錢袋子鼓起來,需智慧引領,勤勞耕耘,共繪鄉村振興的金色畫卷。在阿壩的綠水青山間,積極探索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以特色産業為引擎,依託高原獨特氣候,發展藏羌藥材種植,讓山間野草變成村民手中的“金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旅遊品牌,讓古老的村寨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遊客紛至遝來,不僅帶來了人氣,更帶來了財氣,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推動了當地鄉村經濟的發展。

深挖當地文化資源,講好“紅色”阿壩故事。阿壩州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和抗震救災故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遊産品和文化項目。整合現有資源,充分挖掘阿壩州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抗震救災精神,開發相關的旅遊線路和文化項目,建立紅色教育基地、抗震救災紀念館等,遊客參觀學習。積極推動品牌建設,打造阿壩州特色的旅遊品牌,如“阿壩紅色之旅”“抗震救災文化之旅”等,通過品牌宣傳和推廣,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同時,將當地的傳統農業和民俗文化與旅遊結合,開展農事體驗、民族文化展示等活動,這不僅是物質上的豐收,更是精神上的富足,共同繪製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

2.如何讓教育之光照亮阿壩大地?

春風化雨,滋養阿壩桃李芬芳。教育改革碩果纍纍,數據見證輝煌篇章。高原新城中,教學樓巍峨聳立,成為希望之光。學子們在溫暖陽光下茁壯成長,教育之樹根深葉茂。這份進步,讓阿壩兒女的教育夢想照進現實,幸福感與獲得感日益增強,共繪教育新畫卷。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校家社協同育人,共執教育現代化的奮進之筆。

阿壩州的基礎教育發展越來越好,一切只為搭建娃娃們能夠接觸幸福生活的書梯。“我們鎮上的學校與成都的名校開展了合作,自從實施‘引智強校’的項目,我們鎮上的娃娃就不用往外地跑了,家長也放心多了。”小金縣書記説道。阿壩州正建設汶川中學與成都樹德中學、馬爾康中學與綿陽中學等多家緊密型校聯體,“作為學生家長,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娃娃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這種線上授課的方式能讓城裏優秀的老師來教課,我心裏高興得很!”一位學生家長説道。阿壩州通過構建智慧校園,探索出多樣化的教育模式,有效促進全縣基礎教育發展,形成民族地區區域教育高品質可持續發展新樣態,孩子們在家門口就可以使用名校資源、享受優質教育。如此,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學校基礎設施,確保每所學校都擁有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同時,還要注重提升教師素質,通過培訓、引進優秀人才等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職普融合,産教融合,因地制宜探索學生多樣化成才路徑。

阿壩地區已初步構建起層次分明、規模適宜且充滿活力的教育體系,獨具地方與民族特色,這一體系實現了從傳統學校到現代教育的歷史性跨越。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領域累計投入資金高達43.9億元,有力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與品質的全面提升,教育的光芒終將照亮阿壩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縣上的中職學校,每年的初次就業率基本能達95%以上,這也是為孩子們提供了人生的另一種選擇。”茂縣的一位工作人員説道。如此,要積極推動教育創新,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現代資訊技術,拓寬教育資源渠道,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用。同時,強化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接班人。通過這些努力,讓阿壩的孩子們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讓教育之光溫暖每一顆心靈,照亮阿壩的未來。

3.如何打好人才引育“組合拳”?

在阿壩州,打好人才引育“組合拳”,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需以山川之美為引,以政策之暖為育,共繪人才發展新篇章。青年才俊們帶著知識與夢想,共同匯聚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為阿壩注入智慧與活力。

招攬和引進外部人才。為了解決鄉村人才短缺的問題,需要採取有效的引才措施,吸引外部人才到鄉村工作。制定引才政策,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各類專業人才到鄉村工作,包括經濟補貼、住房補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援,以降低外部人才的生活成本。建立人才引進平臺,與高等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科研機構等合作,開展人才招聘活動,通過舉辦人才招聘會、推介會等形式,尋找合適的專業人才。提供職業發展機會,為引進的人才能夠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空間,包括晉陞機會、培訓機會等,不僅照亮孩子們的前程,更照亮人才成長的道路,讓每一份才華都能在阿壩綻放光芒。

阿壩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搭建産學研用平臺,讓人才在實踐中成長,在創新中飛躍。當農技專家與農戶並肩作戰時,他們在田野大地上共繪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當科研團隊與企業攜手時,他們積極推動了當地的畜牧業轉型升級。

培養和留住本地人才。汶川縣、茂縣和小金縣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將學齡兒童送至都江堰和成都等地上學,難以培養地區人才,由教育帶來的各類人才流失十分嚴重。因此要加強本地教育和培訓,提升鄉村教育品質,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繼續教育等形式,提升本地人才的素質和能力,鼓勵本地青年參加各類培訓,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和經營能力。提供就業和創業支援,為本地人才提供就業和創業支援,包括創業貸款、資金補貼、技術支援等。通過政府扶持和社會支援,幫助本地人才開展創業項目,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如設立優秀人才獎、創新獎等,鼓勵本地人才在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通過榮譽表彰和物質獎勵,提高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歸屬感。在外阿壩人返鄉創業,既引來“金鳳凰”,又育好“土專家”,“科技+教育+人才”共同奏響阿壩人才引育的華美樂章。

4.如何讓石榴之花愈開愈艷?

在阿壩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民族團結之花猶如雪山之巔綻放的格桑花,絢爛而堅韌,承載著各族兒女共融共生的美好願景。要讓民族團結的石榴之花愈開愈艷,需以心交心,以情融情,共繪和諧新篇章。

加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藏族、羌族、回族、漢族攜手並進,共同守護綠水青山,以生態旅遊為橋梁,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讓遊客在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和諧之美。此外,阿壩州還通過舉辦“藏羌鍋莊節”“羌歷年”等民族節慶活動,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臺,讓各族文化在交融中煥發新的活力。節日裏,各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共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那份跨越民族的深情厚誼,如同岷江之水,源遠流長,滋養著民族團結的沃土。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共興共榮,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樣越揉越緊,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畫卷在川西北高原鋪展開來。

教育滋養石榴花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尊重和保護各民族文化傳統,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多彩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成為民族團結的小小使者。通過教育,種下了理解與尊重的種子,讓民族團結之花在下一代心中繼續綻放,且愈發燦爛。一幅幅民族團結的畫面,一個個民族團結的故事,見證著各族幹部群眾血濃于水的深情厚誼。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如陽光、空氣般融在阿壩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族群眾的血液裏。

如此,阿壩州的民族團結之花,在歲月的長河中愈發嬌艷,它不僅裝點了這片土地,更照亮了各族人民攜手共進的道路,向著更加美好的明天綻放。

阿壩的“蝶變”是中國鄉村振興的縮影,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生動窗口,調研團隊看到一幅幅生態宜居、産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新圖景正在阿壩大地徐徐展開。

阿壩的“蝶變”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典範,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的實現,調研團隊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聽到了來自阿壩凈土鄉村的無數“好聲音”,飽覽到高原深處中國鄉村振興的“好風景”。

阿壩的“蝶變”是中國大地上每一個小村莊的未來,是基層幹部堅持以創新為引領,深化農村改革,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果實。調研團隊感受到每一片田野都充滿希望,每一個鄉村都煥發活力,每一位農民都享有幸福。

中國鄉村的每一次跨越,都將化作春風,吹綠世界的田野;每一份耕耘,都將凝聚成光芒,照亮人類的希望之路;每一處變革,都將編織成詩篇,傳頌著和美共生的不朽篇章。在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中國鄉村的蓬勃發展,將成為引領時代的明燈,照亮世界鄉村振興的光明前景,共同書寫人類鄉村發展的新篇章。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