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推進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和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打造一批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
——2024年3月2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
在湖南洞庭湖腹地一眼望不到邊的試驗田裏,拋秧機巡迴、無人機低飛,雲管控中心的螢幕上實時顯示著每一塊農田實景,足不出戶即可用手機一鍵控制水泵進排水……在益陽市大通湖區千山紅鎮的無人農場中,一群新農人給當地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勾勒出一幅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相融合的當代春耕圖。
大通湖土壤被譽為“南方黑土地”,這裡是河湖沉積物發育的紫潮泥壤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偏鹼性,是湖南省唯一全域均為鹼性土壤的區域。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是當地參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流域再生稻研究專項”的優勢之一。所謂“再生稻”,是指種一茬收穫兩次,即頭季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産量的水稻。種植再生稻,省種、省工、減肥、減藥,這對我國糧食增産有著重要意義。
作為當地新農人的代表之一,熊姣軍十幾年前返鄉創業,紮根農村的她想用科技力量“耕”新傳統農業。合作社通過與當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合作,摸索出再生稻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種肥藥一體化機械直播技術、有序機拋農藝技術、南方稻蟹共生技術等新技術,嘗試多季稻、雙季稻、再生稻、稻魚共生等生産模式,努力探索現代農業生産的實現路徑。就在去年,熊姣軍的再生稻無人農場平均畝産達到了1199.2公斤,今年她將目標錨定在畝産1300公斤。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熊姣軍”們相信,在這片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良田上,以良種、良機、良法精耕細作,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將“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他們這一代新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