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擁抱世界,推動形成了全方位、全領域的開放新格局,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廣州港,一艘貨輪剛剛駛出境口,開啟遠洋航行。借助船身上的定位晶片,衛星實時追蹤,留下了它在大海中的足跡。
全球的船舶每天産生近十億個這樣的位置數據,持續追蹤,我們得到了全球海運這十年的軌跡變化。
這十年間,中國沿海11個國際樞紐港口的航線量增長了60%。海運服務網路聯通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港口,成為全球海運連接度最高的國家。
連接更深的不僅僅是航線。在亞歐大陸上,中歐班列的開行數量在這十年間有了爆髮式增長,已經達到開通當年的近900倍。現在,平均每天有42列火車穿梭在中國和190多個歐洲城市間,為沿線帶去新的機遇。
順著線路一路向西,我們找到了這個中歐班列沿線線路最廣、班次最多的節點——地處德國“老工業基地”魯爾區的杜伊斯堡港。
這座因為煤炭的衰落一直在轉型中掙扎的城市,因為中歐班列的到來,已經迅速成長為歐洲的物流中心。
渝新歐德國倉庫工作人員 托馬斯·克拉伊尼基:我從2019年9月開始在這裡工作,現在明顯感覺活變多了。從小的輕工業産品到大的機械,應有盡有。我都55歲了,竟然還能獲得一份固定的工作合同,這在德國可不常見。
今天的中國,與世界融合的深度前所未有,貨物貿易額較十年前增長了14.7萬億,國際市場份額提升至13.5%;今天的中國,更深度地嵌入全球供應鏈,平均每分鐘就有7349萬人民幣的貨物在中國與世界間進出;今天的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各國青睞的“世界市場”。
每年9月起,一場“海陸空集結”如期而至。德國直升機、義大利麵包、萬那杜咖啡、紐西蘭蜂蜜坐輪船、坐飛機,甚至坐火車,從全球不同地方啟程,駛向同一個目的地:上海。
2018年11月,就在貿易保護主義此起彼伏時,中國卻打開大門,為全球商品搭建進入中國市場的巨大平臺。美國商人麥歐文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首屆進博會上申請了一個9平方米的小展臺,沒想到卻給公司帶來大轉機。此後,他們在進博會上的展位也一擴再擴。
多特瑞中國區總裁 麥歐文: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們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公司,但是中國給了我們足夠多的機會在這裡發展,這裡有足夠大的市場。
十年間,中國以更大的開放力度不斷超越自己。
190項,這是2013年中國第一次公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上的項目數。此後,清單長度逐年縮短,到現在只有27項,壓縮比例超過85%。
這十年,中國以更大力度、更深層次推進高水準制度型開放。自由貿易試驗區,從1個變為21個,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進出口17.3%,吸收外資佔全國18.5%。
梳理世界銀行每年發佈的《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2015年的第90位升至2020年第31位,躍升了59位,世界銀行評價:這是史無前例的成就。
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今天的中國正與世界奏響交融發展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