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看過了絢爛無比的煙花,我們再到距離瀏陽市70多公里的小河鄉來看一看。這裡曾經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區域,一度是紅軍的“後勤基地”,當地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醫院、造幣廠等幾十處革命遺址。
現在的小河鄉利用綠色環境和紅色資源,發展農民畫室、鄉村旅遊等産業,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總臺記者李艷君此刻就在小河鄉,我們馬上連線她。
總臺記者 李艷君:這裡是紅十八軍組建地小河革命歷史陳列室。介紹小河鄉,我想從3個數字開始。
第一個數字:3000。1930年,紅一方面軍後方醫院駐紮在小河鄉范家祠堂。這是醫院的銅壺,用來燒水浸泡綁帶,消毒後再次使用。2年多時間,在醫藥奇缺的情況下,後方醫院共收治傷病員3000多人次,為革命存續了力量。
第二個數字:342。1933年,紅十八軍就在陳列室對面的山頭成立,一大批有志青年由此走上革命道路。這份長長的名單僅僅是部分小河籍烈士,一共342人。
此外,還有多支紅軍隊伍都曾在小河活動。這裡有紅十六軍臨時軍部、紅一方面軍後方醫院、湘鄂贛造幣廠等革命遺跡共40余處,小河成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之一。
3000多人次、342人、40多處,3個數字的背後是小河作為紅軍“後勤基地”的崢嶸歲月,孕育了不朽的革命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接續拼搏奮鬥,現在的小河已經從革命老區發展成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網紅打卡地”。
走出陳列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棵千年羅漢松。今天有不少孩子背著畫板來到小河,有的在畫這棵松樹,有的在畫對面紅十八軍成立的山頭,描繪“綠色生態”的同時追尋“紅色足跡”。今天的老師很有來頭,他們都是小河鄉的農民,更是“資深”的畫師。
大家從鏡頭裏可以看到,地處羅霄山脈的小河鄉周邊山高林密,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利用這裡險要的地勢與敵人英勇作戰,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這裡因為山高溝深交通不便,産業發展受到了不少限制,曾經一度深陷貧困。
這幾年小河鄉整合産業扶貧資金,將油畫、工藝國畫引進來,手把手教會農民。現在小河鄉有6個村級畫室,400多個農民經過半年培訓後轉行成了畫師。他們放下鋤頭執畫筆,畫身邊的好風光,畫新時代好日子,更畫出了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的新産業。
小河鄉因小溪河穿流而過而得名,我身後就是小溪河。在上游不遠處有一座村裏人氣最旺的魚鱗壩,高低錯落的“魚鱗片”流水潺潺,涓涓而下,組合成一片片半圓形花瓣,就像魚鱗一樣,成了親子親水互動的樂園。“五一”假期就快到了, 現在村裏的民宿和農家樂幾乎快訂滿了。
依託“紅色資源”“綠色生態”、客家民俗,小河鄉的全域鄉村旅遊逐漸紅火。去年吸引30萬多人次前來打卡參觀,全年創收5000多萬元,革命老區百姓的日子紅紅火火、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