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式太平鼓、京西舞龍、吉祥佛樂……4月23日,一場由門頭溝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用——門頭溝區非遺進景區暨門頭溝非遺小院開院”活動在妙峰山風景區舉辦。據了解,此次非遺進景區活動將持續2個月。
活動當天,位於妙峰山景區齊天樂茶苑內的門頭溝首家非遺小院開院。走進小院,泥彩塑、毛猴、玫瑰鮮花餅、白茶、結繩、銀器等琳瑯滿目的非遺産品擺滿了展示架,在品茶的間隙還可以體驗陳氏正骨。門頭溝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任人向記者介紹,小院前期集中入駐20余個有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和30余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定期舉辦非遺培訓、講座、體驗、互動、展示、文創産品展賣等活動,讓遊客有的“聽”、有的“看”、有的“享”、有的“購”。把非遺小院變成展示門頭溝文化、保護傳承非遺的窗口,在提升景區文化旅遊産品供給品質的同時為景區注入文化旅遊的內容,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門頭溝的文化遺産獨具特色,是北京市文化和自然遺産的大區。據了解,該區共計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75項,其中包含京西太平鼓、琉璃燒制技藝、妙峰山廟會、千軍臺莊戶幡會、潭柘紫石硯雕刻技藝等5項國家級非遺,還有以龍泉務童子大鼓會、京西幡樂、柏峪燕歌戲為代表的10個市級非遺項目,這些活態傳承的非遺項目承載了歷經千年的精神記憶,形成了難以磨滅的文化符號,展示著門頭溝區的人文歷史、民風民俗和鄉音鄉情。
近年來,門頭溝區文化和旅遊局通過建立非遺傳承學校、扶持非遺特色劇團、建立非遺傳承保護基地,深化非遺繼承性保護,並探索融入科技手段和旅遊資源,讓非遺走進人民生活,舉辦了非遺購物節、永定河流域非遺設計大賽、“非遺迎冬奧”主題進社區等品牌活動,實施了琉璃重生計劃、古村落變身“活的博物館”等項目,實現了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人民群眾共用非遺保護髮展的成果。
欲得鳳凰棲,須有梧桐樹。此次非遺小院的建成對門頭溝區非遺發展來説,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門頭溝非遺保護活態傳承的生動實踐,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打造的新型文旅體驗空間。
下一步,區文旅局將堅持生態立區、文化興區、科技強區,進一步挖掘和整合區域優質文化資源,在非遺産業發展方面持續發力,建設更多形式多樣的非遺體驗空間和非遺工坊,培育文化旅遊消費的“網紅打卡地”,使非遺保護更具活力,讓更多人體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為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注入獨特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