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法治回眸——我們的自信在這裡·憲法篇】
編者按: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回眸我國法治建設領域的輝煌成就,充分展現我國的法治自信,法制網特此製作推出系列微視頻《70年法治回眸——我們的自信在這裡》,分別以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為各期視頻主題。
通過挖掘法律法規制定背後的歷史資料、鮮為人知的獨家故事和眾多珍貴瞬間,講述法條不斷完善最終成為良法的歷史進程,記錄法律法規的時代印記。通過法律專家回望70年的難忘記憶來進行評述和講解,充分展現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的法治征程,真實體現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法律制度。
俗話説,“木無本則枯,水無源則竭”,第一期視頻就從被稱作“根本法”的憲法開始。
正如韓大元教授所説,“一個國家的歷史都濃縮在一部憲法當中,我們要了解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就要回顧一下70年來中國的憲法是怎麼發展的。”
斗轉星移,70年來,從物資匱乏到豐衣足食,人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49年到2019年,70年滄桑巨變,國家實力顯著增強,發展成果惠及百姓,人民獲得感與幸福感顯著提升。
一部僅有143條的憲法,如何讓人民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如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為什麼改革成果和社會發展都要靠它來保障?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後,如何把革命勝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應運而生。在《共同綱領》的指導下,中央人民政府和新中國各個國家機構也相繼誕生。
1953年12月,毛澤東親率憲法起草小組成員在西湖邊用77個日夜編寫憲法草案初稿。在歷時近3個月的制定過程中,1.5億人次參與了全民討論,極大地體現了民主精神,“人民性”深深地鐫刻其中。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正式問世,奠定了新中國的各項基本制度,也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制度。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並頒布 “八二憲法”。它規範和保障了改革開放取得的所有成就,體現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八二憲法”後經歷了五次修憲,而每一次修憲都可堪稱為一部史詩。
1988年修憲,為“私營經濟”正名。
1993年修憲,“市場經濟”入憲,不僅實現了經濟體制的改革,也標誌著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
1999年修憲,修正案中增加“依法治國”四個字,讓“法治”成為了國家意志,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強保障。
2004年修憲,隨著“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正式載入憲法修正案,“人權”理念越來越多地融入立法當中,從法律法規到司法解釋、部門規章等所有規範性法律文件中,全面建構起人權保護制度。
2018年修憲,為“全面實施憲法”吶喊。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合憲性審查是憲法監督的重要方式,對維護國家法治統一、規範和約束公權力、保障公民權利均具有重要意義。
憲法迭變,足音鏗鏘。
透過時光隧道,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總結:
首先,憲法根植于中國土地,始終以人民性為本質特徵。
其次,憲法是國家制度與法律體系的基石。
最後,憲法能夠保障發展,因為它堅持黨的領導。
我們相信,與時俱進的憲法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磅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