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地處黃河邊呂梁山區的大寧縣,貧困曾是這裡的代名詞。在周邊十里八鄉,一提到賀星龍,大家都豎起了大拇指,他被譽為“摩托車村醫”。
在這方水土長大的賀星龍明白父老鄉親們的苦衷,更知曉他們的期盼。
“既然咱承諾了,就要做到”
“我小時候,村裏沒有醫生,更談不上什麼醫療條件。鄉親們生病後,總是小病靠忍,大病靠扛。”賀星龍説,在他12歲時,爺爺因病離世一事對他影響特別大。“爺爺就是因為一場重感冒引發腎衰竭,得不到及時救治不幸去世。當時我就下決心,一定要學醫。”
1996年,賀星龍考上了衛校。但是家境貧寒,學費成了問題。“那時候湊錢是30元、50元湊,十來天湊了3025塊錢才去了衛校,要不是村裏人給我湊錢、借錢,我就上不起那個衛校。”在缺醫少藥的農村,他成了全村人的驕傲。
“那時候就答應了村裏人,好好學醫,回來給村裏鄉親們看病,既然咱承諾了,就要做到。”帶著承諾,賀星龍完成了學業。2000年從衛校畢業,結束實習的賀星龍面對留在縣醫院和醫藥公司的工作機會,不顧親戚同學的勸阻,堅持回到大寧縣樂堂村。
但是,信心滿滿的賀星龍剛回村後並不順利,村裏人得了病很少找他。他知道,在鄉親們眼裏他只是個剛長大的“娃娃”。
“作為村醫,自己的職責就是看病行醫,治病救人。”面對鄉親們的不信任,賀星龍放下了身段,背起了藥箱。直到他將一個被醫院下過三次病危通知書的老人從生死邊緣拉回來,他的醫術才被鄉親們真正認可,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
早些年條件差,賀星龍出診主要靠步行,後來用自行車。他救治的病人越來越多,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漸漸地,遠處村落的百姓生了病也會找他,於是,賀星龍買了摩托車。有了摩托車之後,賀星龍出診的範圍擴大到周邊28個村。
“這塊最缺醫生,咱就留在這兒,咱把根就紮在這兒”
今年39歲的賀星龍,在這裡為百姓看病已經19年了。19年來,賀星龍一直堅持有求必應,他騎壞了六輛摩托車,跑遍了周邊28個村莊。他積攢了口碑,入了黨,各類榮譽也接踵而至,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就是一名普通村醫,更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自己的職責。
在賀星龍的診所有一些厚厚的賬本,上面記載著患者賒欠醫藥費的賬目。賀星龍雖記賬,但從不催賬。“這只是近4年的賬目,以前的,我已經全燒了。”賀星龍説,“自己的學費是鄉親們幫襯的,鄉親們有困難自己理應擔當”。
在看病之外,賀星龍還給五保戶買過輪椅、擔過水、送過飯,逢年過節時還會送面送油;“六一”時,給學校的特困生送去輔導書、書包、文具盒等學習用品;出資為村裏購買農具和發電機等設備。
現如今,隨著國家惠民政策的落實,這裡的條件改善了,賒賬的情況基本沒有了。不僅如此,小診所的醫療條件也今非昔比。
現在的賀星龍已經開始學習使用新的醫療技術和設備,他認為,遠端醫療對於偏遠山區的農民來説更加需要。遠端診療平臺的那一端是北醫三院的專家,而賀星龍也通過遠端會診學到更多醫療知識。“我們這塊最缺醫生,咱就留在這兒,咱把根就紮在這兒,好好給鄉親們把病看好。”
“在哪當醫生並不重要,最主要的是看哪最缺醫生。”這並非豪言壯語,但是卻擲地有聲。(央視網 《焦點訪談》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