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距離北京4000多公里的西南邊防線上,有一個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每年封山期長達8個月,含氧量不到內地的三分之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一茬茬青年官兵就常年駐守在這裡。下面,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走近雪域高原那個“挂在天邊哨所”,去感受戍邊官兵的超常意志和堅韌品格。
5月的內地鮮花盛開,但卓拉山口依舊冰雪覆蓋,記者跟隨部隊的醫療小分隊一起前往卓拉哨所。車隊沿著正在拓建的盤山公路向上攀升,植被越發稀疏,積雪也逐漸多了起來,在距離哨所還有近5公里的路段,車隊被阻斷無法前行。
步行到卓拉哨所,要翻越三個陡坡,第一個是近70度的陡峭雪坡,在厚達幾十公分的雪地裏向上攀爬,考驗著大家的體力和意志。
陡峭的山坡,深厚的積雪,稀薄的空氣,我們走的這條路是半個世紀以來卓拉哨所的生命補給線。
2018年建成的索道,基本保障了哨所的物資補給,也讓我們能夠輕裝前行。不過,高海拔、低氣溫、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是給初上卓拉的記者一個狠狠的下馬威。
人群中第一個掉隊的是攝像王添昊,他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
攀爬3個多小時,聳立在山脊之上的卓拉哨所映入眼簾。卓拉,藏語意為“怪石壘成的山峰”,因矗立在雲端,又被稱作“挂在天上的哨所”。醫療小分隊到達後來不及休整,就忙碌著為哨所官兵體檢。
改變的不僅僅是醫療條件,還有硬體設施。這棟三層保溫哨樓,有陽光棚、洗浴室、存儲室、娛樂室,並配備暖氣、風能發電等設施。但永遠不能改變的是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
在卓拉哨所,讓官兵們心有餘悸的不只狂風暴雪,還有不期而遇的雷暴。
哨所官兵告訴記者,卓拉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這裡“地無三尺平,風無一日停”,極目之處只有黑白兩種顏色。我們無法想像,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設哨以來,一代代戍邊軍人是如何在這個“生命禁區”堅守了半個多世紀。
老兵管肇清説,當兵保家衛國是最起碼的,因為國土要有人守,這是最簡單的理由。
老兵管肇清和吳景全曾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戍守卓拉,住坑道、吃鹹菜,那段艱苦的歲月,他們刻骨銘心。
堅守雪域之巔的卓拉哨兵換來了邊境的和平,感動著駐地村民,從卓拉駐防伊始,駐地群眾就自發地為哨所官兵背菜、送信。
亞東縣仁青崗村村民扎西阿媽説,以前卓拉戰士很辛苦,冬天臉頰會凍傷開裂,嘴都張不開,有時候血水會將帽子頭髮傷口凍在一塊,看到戰士們衛國戍邊這麼辛苦,人民群眾都來幫忙。
在扎西阿媽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藏族群眾加入到義務為哨所送給養行列。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達哨所的公路修通,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變,年近70的扎西阿媽才主動“失業”,安享晚年。
扎西阿媽説,沒有邊防官兵守護人民群眾的家園,守護邊境線,替人民群眾站崗,我們老百姓就沒法生活在這裡安穩地過日子。邊防小縣能夠軍民一家過上這麼幸福的生活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懷。
每天清晨升國旗儀式後,是執行例行巡邏任務,今天隊伍裏增加了兩位新戰士巡邏。
武裝巡邏是哨所官兵的重要任務之一,雖然巡邏路只有4公里,但深厚的積雪和陡峭山坡,每前進一步都需要耗費更多的體力。
經過兩個多小時艱難跋涉,巡邏隊到達防區山口。
4687米是卓拉哨所的海拔高度,更是卓拉哨所官兵的精神高地,在這條沒有劃定國界的邊防線上,一茬茬青年官兵用青春和熱血,捍衛著五星紅旗在群山之巔迎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