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建校,如今同層換教室要走8分鐘,這是什麼“神仙”學校? | 足跡

發佈時間:2019-04-17 | 來源:中國之聲 | 作者:中國之聲 | 責任編輯:晴天

地點 | 新疆石河子

採訪者 | 蔣雪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我在A區105上課

而你在C區125上課

為什麼説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製作:王天浩(見習)

從A區的105教室

步行到C區的125教室

差不多要用時8分鐘

博學樓位於校園中區的東北角

為“凹”型南北朝向

這棟樓用一個字形容

兩個字形容

很大



博學樓外景延時攝影/來自石河子大學


能夠同時容納兩萬人上課

從東走到西要用時八分鐘

大大小小的教室有228間

建築面積超過五萬平方米

我國西部地區最大教學樓

......




博學樓內下課場景/攝影 王天浩(見習)


除了擁有西部最大的教學樓

石河子大學還有啥?

點擊音頻,一聽究竟↓


最特殊的211大學

石河子大學,你值得擁有!

坐落于被譽為“戈壁明珠”新疆石河子市

與共和國同齡,與兵團共發展

1996年四校合併組建石河子大學

2008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

2018年入選“部省合建”高校

坐在宿舍可遠眺雪山

第一個嚮導是今年80歲的作物遺傳育種學專家曹連莆。曹老在石河子大學工作了近60年,見證了石河子大學的艱苦奮鬥史。在校史館眾多的歷史影像資料前,曹老講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曹連莆在校史館講解校史/攝影 王天浩

曹連莆:“這是學生當年建校的時候,學生自己打土塊,自己蓋房子,不僅蓋學生宿舍,也蓋菜窖機庫,還蓋了一個八百平方米臨時的食堂,食堂兼禮堂......那時的學生特別能吃苦,動手能力特別強。”

1960年學生參加建校勞動來源:石河子大學

作為第一代援疆人,50多年前,曹老和上百名來自北京農業大學、西南農學院、協和醫院、上海醫學院、上海復旦大學、交通大學、華東師大等內地高校的教師來到這裡任教,獻了青春獻終身,一待就是一輩子。

曹連莆教授與學生交流來源:石河子大學

吳向未:

“石河子是我的第二故鄉”

每週要出一次門診

每週平均要做6台手術

做課題,搞研究,帶學生

還有學院和醫院的各種行政工作

早上九點前出門

晚上九點後回家

很少有完整週末

標準的“996”

他就是我的第二位嚮導——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的“男神”吳向未。今年46歲的他,身兼醫生、老師、科研帶頭人、學院管理者四個身份。從山清水秀的江南來到大漠戈壁的西北邊城石河子,吳向未對這個待了二十多年的校園有著深厚的感情。

吳向未正在主刀一台肝部手術 王天浩攝(見習)

吳向未是1996年石河子大學並校後臨床醫學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以優異的成績留校,成為了一名肝膽外科醫生。2011年,吳向未從美國訪學歸來,國內外多所名校都向他伸出橄欖枝。面對優越的平臺和豐厚的待遇,吳向未還是選擇回到了石河子大學。

吳向未:“石河子大學醫學院是培養我的地方,算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有一種濃厚的感情,因為它是我的事業的出發點,我出國之前是希望能夠學到一定的知識,再回到這個醫院,經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科發展、科學研究,還有一些特色疾病治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我的初衷。”

吳向未到基層義診  來源:石河子大學

胡新峰:

“我想去南疆教書”

第三位嚮導是今年21歲的胡新峰,他是師範學院2015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去年他參加了學院組織的南疆支教活動,對他觸動很大,順利的話,今年八月他將前往南疆,當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

師範學院每年組織學生前往南疆支教 來源:石河子大學

胡新峰:“南疆更艱苦一點,他們的教育水準沒有北疆好,更沒有內地好,我覺得提升一個地區的教育水準肯定能提升一個地區的生活品質。”

從1949年至今,石河子大學共培養畢業生17.2萬餘人,超過10萬名畢業生選擇留在新疆,留在兵團,近十年來,石河子大學的內地生源留疆率超過了50%。

辦學七十年,石河子大學共培養畢業生17.2萬餘人來源:石河子大學

記者手記

進入四月,石河子的天氣漸漸轉暖,初春的石大校園,樹木抽出新葉,杏花肆意綻放,整個校園生機勃勃,我忍不住感嘆校園時光的美好。半個月的“大學時光”一晃即逝,我的三位嚮導,讓我看到了石河子大學發展奮進七十年的變化與堅守。當我再回想從師生們口中聽到的“兵團精神”、聽到的“傳承”、“接力”,似乎也更能領會其中的含義了。

老一輩的石大人艱苦奮鬥,把這片戈壁喚醒,新一代的石大人開拓進取,正在把這片綠洲建設成值得永遠留戀的家園。正如石河子大學校歌所唱:“別父母,離故園,明月伴我赴邊疆;戈壁中,綠洲上,壯志酬我青春飛揚。”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