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子匠人”李國偉:一枚圍棋的“艱辛來路”

發佈時間:2019-03-22 | 來源:中國青年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劉璟

blob.png


“永子匠人”李國偉:我有責任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産。視頻剪輯:綦智鵬



“永子”圍棋的第十二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李國偉。李國偉供圖


  也許李國偉更懂得,一枚圍棋的“艱辛來路”。


  這枚棋子是以南紅瑪瑙、玉石、翡翠、琥珀等天然原料,採用精密配方、絕技熔煉,傳統手工點“丹”而成。它被叫做“永子”——質堅色潤、細糯如玉、觸子心舒,始於唐代、盛于明清,是古往今來舉世公認的棋中聖品,代表了中國圍棋的優秀文化。


  在雲南保山,李氏家族世代致力於“永子”圍棋的傳承與發揚。李國偉自幼隨父輩研習“永子”的傳統製作技藝,繼而成為“永子”圍棋的第十二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1988年,“永子”圍棋廠成立,工廠組織和抽調李氏家族的後人恢復“永子”圍棋的製作技藝。不到一年時間,圍棋廠因故被迫停産。


  但李氏家族並沒有停止對“永子”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小而簡”的家庭作坊裏,李氏後人再度開始對“永子”生産技藝的研究和探索。


  製作“永子”圍棋分選料、研磨、配料、熔煉、滴制、打磨、晾曬、分揀、包裝九道工序。其中,配料和手工滴制,堪稱“永子”的核心技藝,製作工序複雜考究。



工人們坐在焦炭火爐旁,不借助任何模具“點丹”,控制棋子的大小、薄厚、形狀。李國偉供圖


  工人們需要坐在內部溫度高達2000多攝氏度的焦炭火爐旁,一手持長條形鐵板,一手使用耐熱材料製成的特殊滴棒沾取熔化成液體的“永子”原料,制棋工匠不借助任何模具,全憑手感把控棋子的大小、厚薄、形狀。


  李國偉説,每一顆棋子重6克,每次製作都需要精確到毫克,精準度需要長期歷練5到6年才可以達到標準。


  要練就嫺熟的“點丹”技術和製作一套合格的“永子”圍棋,李國偉也遇到過許多困難,最核心的技術難點在配料。


  在燒制過程中,黑白棋子的配料比例要分別調試,各種料量增加或減少,要分別組合,非常耗時。就是這樣一道道繁瑣複雜的工藝,對製作者的手藝和經驗都有極高的要求。


  因原料十分昂貴,李國偉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不得已之下,他用自家房産作抵押貸款,借錢、賒賬,想盡辦法採購各種原料,繼續進行配方調試,詳細記錄每次的配方,觀察窯爐熔煉配料的各種變化。


  20多年來,李國偉經過探索研究和反覆試驗,終於在2009年將失傳百年的“永子”圍棋製作技藝“重現”人間。他也將家庭作坊式的生産轉變成公司化運營化的産業發展。


  2017年,“永子”圍棋製作技藝被正式列入了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先後到歐洲、東盟以及美國、日本、南韓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展示,受到了海內週邊棋界大師們的推崇。


  李國偉坦言,“永子”圍棋製作技藝的傳承目前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局,“願意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年輕人太少了。”李國偉不止一次地説。曾經,他招收過50名制棋工,經過七八年的培養,最終只留下了12位成熟的匠人。


  “需要尋找熱愛傳統文化,喜歡古老工藝的年輕人。”近年來,李國偉開始有所行動,他帶著“永子”圍棋走進校園,到青少年中授課,普及圍棋知識文化,向青年一代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為了使“永子”更符合大眾的需求,李國偉帶領匠人對“永子”進行革新,製作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産物,多元化開發文創産品。


  在李國偉的心中,“永子”是珍寶,更是可以融入尋常百姓家的非遺文化。如果有可能,李國偉希望能將“永子”文化傳播向全世界。(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 實習記者 楊慧)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