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全國人大代表白映玉:“焊接之花”放飛核電夢想

發佈時間:2019-03-07 | 來源:大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磊

       大洋網訊 “核電設備生産,容不得誤差,我們焊出的每一條焊縫都不能有一點瑕疵……”在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公司電焊工白映玉眼裏,核安全容不得一點大意,正是每一位像白映玉這樣的一線核電生産者,承載了中國核電事業的騰飛。

28年來,白映玉的工作環境與高溫、火花和轟鳴相伴,她從一個普通的電焊工,成長為中國核電焊接領域最優秀的工匠之一,被業內稱為“焊接之花”。她説成功沒有其他秘訣,就是“肯付出、肯努力、肯堅持”。


全國人大代表白映玉

從鍋爐焊工,蛻變為國際“悍”匠

1991年從四川鍋爐廠技校焊接專業後,白映玉一直在生産一線從事焊接工作。回想起2008年那次南下廣州的決定,她説如果當時沒有這個轉折,就沒有這段“最美好和特別的一段人生經歷”。

2008年,帶著一份簡歷、只帶了一套換洗衣裳,白映玉獨自一人從成都來到了廣州。“廣州空氣好、乾淨、交通便利,我非常喜歡,”她對廣州的第一印象很好,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從業以來最大的壓力:“之前我從事鍋爐容器的生産製造,與核電裝備的要求與標準完全不同。新産品、新材料、新工藝都是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可以説是一切從零開始。”

當時,公司的核電裝備製造還處於起步階段,工人對核電焊也很陌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作為廠裏唯一一個高級技工,白映玉挑起産品焊接、焊接品質問題處理、指導年輕焊工的重任。

高溫的車間不分四季,手工焊的焊接溫度經常在200攝氏度以上,這是白映玉此前職業生涯裏從未遇到過的。這名有著超強毅力的“女漢子”硬是咬牙堅持下來。在最初的2年,她的生活只有車間和家裏“兩點一線,甚至沒有去過廣州市區轉轉,也沒有逛過一次商場。

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廠裏的核電焊接品質有了保障,自己帶出來的年輕焊工也可以獨當一面。白映玉還先後考取了RCC-M等20余個核電焊工資質,並獲得了國際焊接技師證書,成為一名國際認證的全能“悍”匠。

開發核心技術攻克“魔鬼焊接”

2014年,白映玉接到一項重任,完成蒸汽發生器一側水室封頭環縫內壁不銹鋼與鎳基的堆焊。這道工序被行業內稱為“魔鬼焊接”。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記者來到白映玉工作的車間,現場體會到“魔鬼焊接”的高難度。焊工需要先通過一個直徑不到2米的孔徑,再鑽到狹小鋼構件內部進行作業,連身高1.65米的白映玉都無法站直身體。焊接時,鋼結構外部有十幾個噴火燃燒裝置,對鋼結構進行加熱,作業環境溫度高達40度。

雖然是經驗豐富的老焊工操刀,但是一次完成焊接的成功率仍然很低。返修不但提高了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也影響了生産週期。最長一次曾經影響了整整2個月工期。

白映玉承擔起了攻堅的重任。在開工前,她對工位、焊機、焊接參數和操作流程都制定了明確詳細的措施計劃,即使工作環境再惡劣,所有焊工依然按規定完成每一個細節工作。“腳下溫度得有200多度,一般的膠底鞋踩上去就化了。一個焊工在裏面待十幾分鐘就要出來,裏面穿的T恤當場擰一把,都是水,”白映玉説。

經過努力,公司6台蒸汽機經過焊接,在探傷檢測時均一次通過。細心的白映玉把每個步驟的操作過程和細節要點固定下來,形成標準,做成一個“魔鬼焊接”指南。從此,無論哪名焊工,只要嚴格按照這個“指南”操作,就能實現一次過關,合格率100%,工期也由10天縮短到7天。魔鬼焊接,終於被成功攻克了。

如今,這種惡劣工況下一次性合格的焊接技術已成為班組的核心技術,該工序也沒再出現過一次焊接品質問題,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品質維護成本,提升了産品製造效益。通過自己的勤奮和鑽研,白映玉已經在廣州這一塊尊重技能人才、富有工匠文化的土地上紮根。

這期間,她不但獲得了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從去年起,她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全國人大代表。

image.png


全國人大代表白映玉

履職一年,不變的是她對於工作的專心專注嚴謹。而改變的,又是什麼呢?

變化一:焊工到師傅,為年輕焊工傳道授業

在去年參加全國兩會後,白映玉就不斷思考,自己在電焊技能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如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年輕人,讓他們也儘快成才。

2018年,白映玉主動提出,把重心放在培養技術工人上,從生産製造崗位調到了工藝研發室工作,在一線生産的同時,培養年輕焊工,提高年輕工人的技術水準。“説實話,我的工作增加了,除了日常焊接工作還要培訓新焊工和在場焊工。”在練習車間,白映玉手把手糾正了新焊工的焊接位置,“希望他們能儘早學成,留在廠裏成長為熟練的技師。”

變化二:成立勞模工作室,修練技術到提升工藝

“現在,我將絕大部分的精力投身於我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白映玉告訴記者,“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管理運作為公司攻克新工藝新技術難關、提升産品重難點焊接品質、解決生産中的技術難題。”

早在2015年,白映玉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到今天,工作室從幾名一線骨幹技能人才組成的隊伍,發展成為包括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技術人才在內的27人團隊。工作室課題內容由只針對生産設計過程中出現的技術攻關,逐漸承擔起促進公司長遠發展的技術課題研發任務。

在白映玉的帶領下,工作室完成了多項核電設備製造焊接難題的攻關,2018年,工作室更是攻克了“華龍一號”福清電站5號機組穩壓器電加熱器套管焊接難題,這是整個穩壓器製造難點中的硬骨頭,也是焊接技術裏的普遍性難題。

變化三:從技師到人大代表,為“廣州工匠”發聲

2018年,白映玉在日常生産工作之外,又多了一個一項重要的工作——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要把民生民意民情帶到全國兩會。

“我以前只要關心焊接工作就可以了,現在我會主動關注社會的各方面。”在一年的履職過程中,白映玉每一次都積極參加調研活動,列席各級人大代表活動,同時作為一線工人,她還有跟多的機會深入廠區一線,跟工友們交談,了解大家最關心的是什麼,以及在生活中的遇到的問題。跟去年一樣,白映玉今年繼續關注産業工人和技能人才,為廣州工匠發聲。

有了過去一年的履職經驗,今年白映玉的視野更加開闊,目光更為長遠。在此前與省市人大代表的交流中,白映玉開始關注到了更多民生領域。

“我今年的另一個建議是關於‘整治騷擾電話’,在我的調研過程中,發現不少群眾都接到過房地産騷擾電話,我自己也接到過不少這樣的電話,還有詐騙的。其他專家朋友和總工會的也為我提供了必要的資料案例。”白映玉説。

從“焊接之花”到全國人大代表,白映玉變的是多元的身份,不變的是為國奉獻的初心。她説,自己將加倍努力、勤奮工作,乘著新時代的春風,繼續劈波斬浪、揚帆遠航。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賈政、楊洋、何瑞琪、鄭金城、蔡冬慶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