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榮:從事傳染病護理工作34年 為患者24小時開機

發佈時間:2019-03-04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央視網 | 責任編輯:孫磊

央視網消息:目光真摯、話語輕柔、兩個深深的酒窩,王克榮給人的第一感覺就像鄰家大姐。“我的工作就是為艾滋病病人提供幫助和服務。”作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紅絲帶之家的護士長,王克榮每天都要與艾滋病“零距離”。

0

她的手機從不離身,24小時開機,存儲了700多個艾滋病患者的電話號碼,隨時解答、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問題,她的電話成了艾滋病患者的求救熱線,她被喻為“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她總結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生理支援監測——心理情感支援——社區關懷管理”的艾滋病門診護理模式;她的足跡遍及中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培訓艾滋病基層護理人員近萬人,培訓志願者2萬餘人。

2月26日,全國婦聯公佈最新的“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王克榮獲此殊榮。

認識艾滋病,走近艾滋病患者

1984年王克榮來到北京地壇醫院(傳染病專科醫院)工作,先後護理過肝炎、痢疾、水痘、麻疹、傷寒等20多種傳染病患者。1997年,王克榮所在病房開始收治艾滋病患者,當時大家對艾滋病還處於比較恐懼的狀態,每次進病房就會用帽子、口罩、隔離衣“武裝”自己。

0

王克榮接觸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一個因燒傷大量輸入血漿而導致感染的山西老李。老李因為是燒傷,變形的容貌、胳膊、手,讓人心生恐懼。陪老李住院的是他的妻子,他妻子把老李的故事告訴了王克榮。

原來老李在一個煉鋼廠工作。一次車間發生了爆炸,為救同事、搶救設備,老李被嚴重燒傷。在後來的治療過程中,因為輸注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漿,造成了艾滋病感染。聽了老李的故事,王克榮被眼前容貌變形的老李的故事感動了。她覺得,老李就是英雄,值得所有人尊重。

王克榮從和病人的接觸中,逐漸走近了艾滋病患者、對艾滋病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她暗下決心,要為他們多做工作。

用手機來拯救生命 

2010年,艾滋病患者小夏因車禍股骨粉碎性骨折,被緊急送到離事發地最近的一家醫院準備手術。然而,就在為他進行各項術前準備時,一張術前例行檢查的化驗單卻讓在場的醫護人員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患者是HIV陽性,而這家醫院從沒有為艾滋病患者做過手術! 

小夏撥通了王克榮的手機。王克榮仔細詢問了小夏的病情後,馬上報告自己工作的北京地壇醫院。在上級單位的積極協調下,北京地壇醫院緊急成立專家救治小組,及時為小夏實施了骨髓幹髓內針固定手術。手術很成功。小夏在出院前一天來到王克榮的辦公室,高興地對她説:“等我的腿完全康復後,我要做一名志願者,去幫助更多的人。” 

王克榮的手機裏有700多個艾滋病患者的電話。“護士長,我的手被魚刺拉破了,有事嗎?魚還能吃嗎?”王克榮每天24小時開機,接聽患者電話,為他們提供幫助。

0

領會南丁格爾精神,創新艾滋病護理模式

2002年,王克榮來到英國倫敦晨曦醫院學習了一個月。休息日,同事們約王克榮去郊外遊覽,王克榮拒絕了。她兩次來到南丁格爾紀念館學習、參觀。感受南丁格爾護士鼻祖獻身護理事業的精神實質“人道、博愛、奉獻”,體會著這位偉大的女性放棄優越的貴族生活,挑戰自己,在克什米爾戰地醫院開創護理事業的創新精神,她邊看邊流眼淚,深深地為這位偉大女性的事跡而感動,她下決心要好好地向這位受人尊重的護理界創始人學習。

回國以後,她將在英國學習到的艾滋病護理知識,結合國內的情況,總結出了適合本國開展的新的艾滋病門診護理模式,即:艾滋病患者生理支援監測—心理情感支援—社區關懷管理的護理模式。

這種護理模式改變了傳統的醫院艾滋病門診護理模式,護士在承擔治療任務的同時,還履行教育、管理、諮詢、培訓等職責,成為密切聯繫醫師、藥師、心理諮詢師和社會志願者的核心。在這種護理模式下,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還得到心理支援、藥物使用、家庭護理、社會救助、同伴教育等多個方面的幫助。

王克榮從繁忙的工作中體會到,自己能力再大也是微小的,必須要讓更多的人加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在她的影響下,丈夫、女兒都成了艾滋病工作的志願者。她深入30家學校、社區、工地進行宣傳,受益人數高達數萬餘人。紅絲帶之家的志願者也從幾個人發展到上千人,如今,在冊登記的志願者就達到1000余人。

2017年,王克榮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她深感自己責任重大,希望通過自己的代表身份,積極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健康中國,為艾滋病防治事業、特別是在艾滋病反歧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讓更多的人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去,為健康中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