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3次“小慢車”:穿越秦嶺61年 把千萬遊子帶回家

發佈時間:2019-01-31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央視網 | 責任編輯:孫磊


今天的《新春走基層》“一年燈火盼人歸”,要講述一趟小慢車的故事。這趟開行了61年的綠皮火車,穿過陜西、甘肅、四川三省,沿途經過的幾乎都是鄉村小站。它連接著山裏山外,是外出求學和打拼的人回家的最後一段旅途。年越來越近了,久別的人盼著重逢,重逢又怕時光太匆匆。

清晨六點多,無人的街,只有歸家的人行色匆匆,握著一張幾塊錢的票就可以登上從寶雞發車的6063次列車,回家,這是最後一站。

旅客:回家。

旅客:回家。

旅客:回家。   

旅客:出來一年了,回家。   

記者:你是去哪小朋友?   

旅客:回家。

旅客:她去新疆打工了,我從家裏過來接她

記者:四個多小時的路程,不捨得讓媳婦兒自己坐火車走?  

旅客:我有點不放心。   

旅客:我叫他不要來不要來,他説他要來接我。

旅客:一聽過年的時間到了,一天一天到了,就想著兒子趕緊回到家。吃啥呀,趕緊給提前準備。做臊子,做餃子啊。我問回來幾天?才九天,我説才待九天,就希望兒子回來能領個女朋友回來。

丈夫等妻子,媽媽盼兒子,車站裏的他們只是為了多看一眼,多一點相聚的時間。

記者:您好,您是去哪?   

旅客:剛從新疆回來。

48歲的文雲倉從烏魯木齊打工回來,再倒一趟車,他就能見到家人了。身邊有一個背包、一個半人高的拎包,還有一件用床單裹起來的行李。

旅客文雲倉:這裡面全是特産。這次買的東西多。   

記者:為啥這次買的東西多?   

旅客文雲倉:兒子都有對象了,春節回家,吃嘛,這都是稀客,第一次回家,在農村。開心果兒,巴旦木,還有和田大棗兒,這是馕。   

記者:你有沒有這種感覺,越盼著要回家,回家的那會兒就特別著急。   

旅客文雲倉:哇,失眠了,坐了火車兩夜都沒睡覺,我在寶雞都沒吃飯,一直等著喝家裏的小米粥呢。

火車汽笛響起,這是歸家的號角。

旅客馮燕慈:我老家是河北的,嫁到陜西來了,回家過年,陪老公回家過年,看他爺爺來了。   

記者:一年見一次,會不會覺得生分?   

一點兒都不生分。平時打電話聯繫,給郵東西,郵到他五老表那兒,他就給收過去,送他一份兒,給老爺子一份兒。

旅客:我兒子終於會叫媽媽爸爸了。   

記者:這算是第一次叫嗎?   

旅客:嗯。

37歲的雷連連夫妻倆因為愛情,所以裸婚。丈夫跑運輸,她在家中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雖然還沒買房、買車,但她覺得重要的並不是這些。

旅客雷連連:你就是要再多的東西,你也比不上家人的健康,比不上一個愛你的一個老公,你成天欺負他,他也不還手,不還口這種。   

雷連連的老公:我曾經給她答應過,等我們有條件的時候,哪怕我們不管就説到什麼年齡了,我再給你補一個婚禮都可以。   

旅客雷連連:誰需要婚禮呀。

因為愛,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6063次列車穿越秦嶺,連著陜西、甘肅、四川,全程350公里路,跑一趟近12個小時,核算下來每公里票價6分多錢,又便宜、又方便。這一路上走走停停38個站,大部分是鄉村的小站,6063次算得上是山裏的鐵路公交。

記者:老爺子,賣花生賣了多少年了?

旅客余明奇:三年了。   

記者:今年多大年齡?   

旅客余明奇:我今年80歲了,有七個小孩兒,我不問他們要錢,自力更生。   

旅客:他感覺到自己能動自己就動,不給孩子增加負擔。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老爺爺,我們都給他點讚。   

記者:你們坐了多少年了,這車?   

旅客:坐了二十多年了。我們自己種點菜。   

旅客:我坐的時間最長。我坐了三十年了。

旅客薛清娥:農村賣菜的人回家要過年,出門打工要坐這個車回家。高鐵轉,轉這個車回來,才能到家。

6063次列車長向寶林:他們經常在我的跟前,哪怕是一毛錢的,他都非常精心地把它捋順,數啊數,數完之後開心了,不在於錢多錢少,而在於他的收穫的感受。

6063次列車員:各位旅客,現在我們播報農産品資訊,陽平關的陳小蘭帶了蒜苗、蔥、菜薹、豌豆尖等蔬菜。

旅客陳小蘭:這麼快就上廣播了。

48歲的陳小蘭是6063次車的常客,每隔一天就要坐這趟火車去鳳縣賣菜。一次帶6大包,足有100多斤重。每到這時,列車長便主動把她賣菜的資訊廣播出去。

記者:賣了多少?   

旅客陳小蘭:賣了30。你看這廣告打的,一陣賣了30元。

去年夏天,兒子給陳小蘭網購了一部智慧手機。賣菜收錢,陳小蘭用起了二維碼。不僅網購手機,陳小蘭説,家裏大到彩電熱水器,小到電飯鍋燒水壺,都是兒子網購回來的。

旅客陳小蘭:你只要去幹,就怕你懶,不幹就沒有錢。掙三、四塊錢不嫌少,掙五十塊錢也不嫌多。現在趕上時代了,人有多大的本事往前闖,只要有上進心。

臨下車,陳小蘭還不忘了把座位上的泥土擦一擦,把地下的菜葉清掃乾淨。

旅客陳小蘭:每次都是掃得乾乾淨淨。

6063次車又像是服務站,車廂裏有農産品供銷資訊,乘客能從車廂裏賣菜;也有市場地圖,下車後直接帶著山貨去集市。如果想打臨工,也有用工需求。

6063次乘警陳超:給老百姓提供方便,菜呀啥都能上車,在上面還可以交易,你想買啥就買啥。

記者:你好,小朋友。   

旅客孫一宸:阿姨好。

今年讀初二的孫一宸是個地地道道的火車迷,利用放假,他把寶成鐵路上運作的火車拍了個遍。特別是6063次,是他的最愛。

旅客孫一宸:我就很喜歡鐵軌和車輪之間哐當哐當的聲音,也喜歡車廂搖搖晃晃那種感覺,從北方的大雪天到南方的艷陽天,我感覺綠皮火車,它是一路的風景。

在孫一宸隨身帶著的畫冊裏,手繪著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在的各種機車車型,從東風4B到復興號新型動車組,時速一路見長。因為這趟小慢車上經常可以將見到興趣愛好相同的車迷,所以這些東西他都隨身帶著。

旅客孫一宸:我還有一個可以見證發展的東西。這張車票是我目前收藏的最早的一張,它的車次還是三位數,655次,然後漸漸地發展,變成這種二維碼。再往後走,越來越先進,現在有的車站,不用車票可以直接刷身份證就可以進出站

孫一宸的夢想是做一名機車設計師,設計出跑得更快的火車。

記者:未來你設計的機車時速能達到多少?   

旅客孫一宸:可能要比飛機還快。我們車迷圈子裏有流傳一句話。中國只要多一個愛鐵路、愛交通、愛祖國這樣的火車迷,一個孩子,中國的鐵路就多一份未來。因為我們愛,所以我們以後會讓它更好。

年近了,家也近了。這趟在秦嶺開行61年的小慢車,它就像一個老朋友不離不棄。對在外打拼的人來説,不管外面的日子榮光也好,委屈也罷,坐上6063次列車,心就踏實了。

這個唱歌的人叫聶林,四川人,兩口子都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在家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月。搭建腳手架是聶林的工作,憑藉這門高空作業的手藝,這十多年裏,聶林走遍半個中國。

旅客聶林:你看我的手。   

記者:繭子還是什麼?   

旅客聶林:手繭,然後再磨了,冬天一凍就開裂了。一洗冷水,馬上就出血了。   

記者:兒子看到你這個手怎麼説?   

旅客聶林:一般我們都藏著,不給他們看。像很多人都感覺到工地幹活,年輕小夥子在工地上,被看低的那種感覺。我不這麼認為,憑藉我的辛勤勞動,沒有什麼貴賤之分。

劉永剛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一家煤礦企業跑運輸,離開甘肅徽縣老家快一年了

旅客劉永剛:這是媳婦給我發的,這次回來約法三章。第一,不許吵架,不許罵人。第二給娃做好榜樣,早睡早起,多幫我幹活。

為了迎接他回家,妻子特意帶著孩子們從二十公里外趕到火車站。

旅客劉永剛:來,讓我看,叫爸爸。

劉永剛的孩子:爸爸。

旅客劉永剛:想爸爸了沒有。

劉永剛的孩子:想了。

其實,更讓劉永剛牽心的是母親,76歲的母親一場感冒整整折騰了三個多月都沒好利索,這讓他的心一直懸著。

旅客劉永剛:媽

母親早早地搓好了劉永剛最愛吃的麻食,炒好了臊子。

劉永剛的母親周玉琴:黑了,瘦了。最惦記的就是他。

記者:一二三。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