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僅更加富裕自信,思想也更加自由開放——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榮譽教授馬克林

發佈時間:2018-12-19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劉璟



1964年9月,馬克林首次受邀前往人民大會堂。時間飛逝,2014年9月,馬克林在人民大會堂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五十多年來,馬克林訪華六十余次,親歷並見證了中國方方面面的發展,為促進中澳友誼、傳播中國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馬克林對中國文化深感興趣,從京劇、山水畫、經典小説到現代文學,他都如數家珍。1964年,剛從康橋大學中國歷史專業畢業的馬克林獲得了去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執教的機會。此後,他在中國一邊任教,一邊學習研究中國文化。

出身於音樂世家的馬克林對中國戲曲表現出極大熱情。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截然不同的敘事方式、音樂、服飾和發展歷史等,激起馬克林強烈的學習興趣。70年代時,馬克林攻讀京劇博士學位,他在崑曲和地方戲的基礎上,研究了18世紀京劇發展歷史。為此,他還在書店買了不少中國戲曲研究的相關書籍。這些書籍後來被他帶回澳大利亞,保存至今。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也是馬克林的研究領域之一。他去過許多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包括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雲南等。今年4月,他帶著澳大利亞中國友好協會的朋友走訪了廣西和貴州,了解侗族和苗族文化。馬克林説,侗族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表演藝術、民族服飾、地方建築、與風俗習慣都十分吸引人,且令人震撼。即使它們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但仍然被很好地保留下來。

在中國執教的經歷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讓馬克林結識了不少珍貴的朋友。曾經共事過的同事以及擁有相同京劇愛好的朋友都讓馬克林十分想念。馬克林説,他們讓我更加喜歡中國,隨著對中國更加深入的了解,我越來越想了解中國人民看待世界的方式。

五十餘年來,馬克林去過中國數十個座城市,見證了中國的巨大變化。馬克林表示,中國經濟水準、國際地位、人民生活水準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為其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深遠。中國的崛起也讓中國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

馬克林稱,中國文化也發生了諸多變化。中國人不僅變得更加富裕自信,思想也更加自由開放。越來越多的學生出國留學,擁有國際化視野。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中國文化變得更加先進成熟。人們對待就業、未來規劃,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都與改革開放前迥然不同了。(馬帥莎)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