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有我】于新:十年操作零失誤 駕駛無人機逐夢天空

發佈時間:2018-10-01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央視網 | 責任編輯:劉璟


央視網消息:時至今日,于新還能清晰地回想起來,去年他參加某飛翼式佈局隱身無人機首飛試驗任務的時候,那種興奮的感覺。

在這次任務中,他在現場的工作是最少的一次,少到什麼程度?他只在無人機起飛的準備階段,輸入了幾個數據,按了幾個按鍵,後續這架無人機就自主完成了其餘工作。

當時于新坐在控制臺,看著錄影機回傳的無人機飛行畫面:筆直的沿著跑道中線起飛,平穩的飛向天空,躍過高山、跨過河流,最後又穩穩地降落在跑道中線上,那仿佛是一架有生命的無人機。

該型號無人機是于新參與的無人機型號中,自主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其中80%都是新技術,部分技術突破在世界範圍內屬於首創。

于新和同事在模擬飛行器前


于新和同事在模擬飛行器前

 

十年操作零失誤 百次試飛保安全

于新是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無人機技術研究所的一名無人機操作員。

航太三院無人機技術研究所承擔著軍品與民品無人機型號的研發、生産、飛行保障任務。在無人機飛行試驗過程中,同事們都願意把試飛保障工作交給於新,這份難得的信任來自於他“十年操作零失誤”。

試飛試驗是個週期長而又繁瑣的工作。“這是非常嚴謹的一個過程,要求我們要操作及時、準確。每次試驗前都要詳細核對本次試驗型號的技術文件,熟悉本次試驗內容與操作流程,多做模擬演練,針對每次不同的試驗預估試驗結果,設想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應對方案,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堅決不能上崗,堅決不打無準備之仗。”在做大型無人機飛行試驗之前,都要百餘次試飛小型縮比機,來驗證它的飛行能力。“這個時候,幾乎每天都要飛行一次,精神損耗確實挺大的。”

為了熟練完成每一個動作,要熟悉操作臺上的每一個按鍵,使用操縱桿要如同使用手指一樣靈活,于新反覆練習,把它們融入到了本能反應之中。閉上眼睛,聽別人報數據,他也能夠做出相應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來完成無人機的飛行控制。

于新和團隊在野外作業


于新和團隊在野外作業

一腔航空情懷 踏遍戈壁荒原

無人機試飛區域,人跡罕至。

腳下沒有正常行走的路,一望無際全是沙漠,“可以説就像站在海邊看海一樣,只是顏色不同,那是一片黃海”。

于新經常斷斷續續出差,最長連續四個月沒有回家。“這種苦可能也是我們這個行業中所必須經歷的,我們不可能在城市裏從事這項工作。工作需要我們到這裡,不是我去,也會有其他人去。那麼我做,為什麼不行?”

2017年8月,于新團隊接到了一個緊急任務,要求在內蒙古草原中回收一個直徑小于0.3米的目標物體。任務難度很大,時間緊迫,任務範圍內生長的草較高且茂密,而且禁止車輛和大量人員行走,僅在邊緣有幾條土路和允許4個人進入草場,人員入場辨別目標搜尋視野有限。目標物體的最大俯視面積很小,需要在超高解析度的航片上才能辨別,因此要求無人機飛行盡可能地接近地面,而任務區域有高差的問題,且存在風力發電機等空域障礙物,對飛行航跡的精準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又需要兼顧航攝成像的問題,情況複雜。

于新根據任務要求結合實際環境制定合理搜尋方案。按重點區域、擴展區域進行劃分,無人機航攝與地面人員入場辨別目標同步進行。細化無人機飛行航跡,降低高度,使得無人機正攝覆蓋任務區域面積盡可能的增大、完整,規避高度上可能造成風險的障礙物,根據航片成像情況調整航攝參數,同時採取“回字形”縮小了航跡間距,使得在無人機飛行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更加清晰的航片。

通過整個保障隊伍的共同努力,僅用了四天就找到了目標物體,成功回收,趕在時間節點前完成了任務。

于新和家人在一起


于新和家人在一起

十年磨一劍 礪得梅花香

為了讓新加入的隊員能夠快速適應崗位,于新積極主動給大家進行技能培訓,從理論到實操,從基本操作到特殊技巧,給大家創造了很多實際上手的機會,加快了學習進度,特別是航模飛行與真機任務講解,最為有效地增強了新隊員的理解與動手能力。經過幾年的發展,試飛隊已由最初的五個人發展到現在的二十多人。

冬日嚴寒,夏日酷暑,從未能阻擋于新帶領試飛團隊完成各項無人機任務,他從未因個人原因耽誤工作,更多的是帶病堅持工作、舍小家為大家的長期在外堅定地完成各項任務,隨時準備應對下一個任務,再出發。

于新的兒子現在三歲多,等他再大一些的時候,于新也會帶領他去接觸航模。如果孩子對航模、航太有興趣,他也會支援兒子成為航太家庭的一員。

(聯合出品/央視網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無人機技術研究所 視頻/韓雪 文/劉禛)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