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騰訊將行“冠禮” 完成第三次自我進化
發佈時間:2018-09-24 11:03:41 | 來源:騰訊網 | | 責任編輯:魯楠
201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四十週年。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巨變歷程。
9月20日,深圳舉辦了一場名為《追夢——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大型綜藝晚會,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在深圳南山區,騰訊公司也即將迎來其20歲“生日”。恰巧近期又有消息傳出,騰訊正籌謀組織架構調整,仿佛是對“改革開放再出發”主題作出回應。
坐落在改革開放的前線,又身處變革最迅猛的網際網路科技行業,騰訊的崛起固然有其優勢。然而,既要走得快還要走得遠,則需要強大的內驅力,確切地説,需要一種進化力。我們不妨把它叫做:騰訊進化力。
事實上,自我進化驅動著騰訊公司步步前行。自1998年創立以來,騰訊在2005年和2012年經歷了2次重大的組織架構調整,讓騰訊穩坐PC時代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頭把交椅。按照每六七年完成一次進化的規律,今年,在騰訊20歲的時候,正好進入第三次進化期。
創世紀:企鵝初生,小步快跑
1994年4月20日,中科院一條64K 國際專線接入 Internet。由此,中國正式接入國際網際網路。四年後的1998年,騰訊成立,QQ 初代目OICQ誕生。小企鵝破殼而出!
早期的企鵝的確很小:QQ軟體體積很小、很快、很穩定。簡單的切入,抓住幾個核心基本點,在網際網路尋呼産品中脫穎而出。從1998年到2005年,小企鵝通過一步步小步快進,迅速成長。
2000年靠無線增值業務,即 5元包月 QQ 發短信到手機,由此賺得第一桶金。
2003年推出網際網路增值服務QQ 會員和QQ 秀。後者成為騰訊第一個賺錢最多的業務,既擺脫了對移動運營商的依賴,也為下一階段網路遊戲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礎。
2004年進軍網遊市場。遊戲業務是奠定騰訊商業模式很重要的開始。
2004年開始發力媒體&廣告業務。
2005年佈局WEB2.0,推出Qzone。
2005年推出搜索+電子商務:SOSO和拍拍。
2005年以前,騰訊採用的是職能式組織架構。主要分為渠道、業務、研發和基礎架構部門,另設行政、人力資源、內部審計、資訊等職能部門。職能式架構在當時的組織規模下簡單易行:COO管渠道和業務,CTO管研發和基礎架構,上面再由CEO統一協調。當時騰訊規模還比較小,只有一個核心産品QQ,人心齊,管理簡單,職能式架構可以發揮最優作用。
然而,7歲的企鵝調皮得很,又豈是一個家長就能管得住的?職能部門、研發部門不買産品部門的帳,産品部門根本影響不了研發部門,産品做得好,研發部門也不受激勵,大家仿佛都不是一家人。
童年企鵝第一次進化:BU(Business Unit業務系統)化
因此,基於職能式架構造成的管理滯後,騰訊開始了第一次大刀闊斧的調整:開始了BU化(Business Unit 業務系統),即向“事業部制”進化,以産品為導向,將業務系統化,把研發、産品都納入,由事業部的EVP來負責整個業務,相當每個業務都添了個有力的CEO。
到2009年,騰訊基本上在除了電商、搜索以外的每個領域都當了老大。大家都説,要創業就面臨三件事:“生、死、騰訊”。少年意氣,揮斥方遒,PC 時代,一時無兩。
2009年開啟PC産品無線化。
2011年移動網際網路競爭賽跑開始,生死關頭推出微信。
少年企鵝第二次進化:BG(Business Group事業群)化
2012年是中國網際網路的分水嶺,手機QQ的消息數第一次超過了QQ,大多數用戶的主要時間開始花在手機上,傳統部門開始著急。企鵝已長成風風火火的少年,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騰訊內部各部門開始各種各樣的PK。
2012年以前,QQ散落在三個部門。QQ、無線QQ、QQ上的增值服務和SNS業務三個板塊各自為政,內部協調成了一個大問題。不合理的業務單元劃分嚴重的拖慢了速度,導致功能無法快速上線給用戶使用,用戶體驗被忽略,無法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競爭。
馬化騰曾提出這樣的疑問:“當團隊規模變大後,很容易會滋生出一些大企業毛病。到底我們如何能夠克服大企業病,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網際網路企業?”
為了便於公司相關業務協調,減少部門間相互扯皮和惡性競爭的情況,騰訊做出了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BG(Business Group事業群)化。
調整後,騰訊從原來的業務系統升級為事業群制,把業務重新劃分為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MIG)、網路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路事業群(SNG),整合原有的研發和運營平臺,成立新的技術工程事業群 (TEG),後續又將微信獨立成立了WXG。
時任騰訊 CTO 張志東稱,這種生産方式具有邊界簡明的優點,以部門/産品組為單位,一個産品部門就能自主立項,快速試驗,當遇到大的技術難題時,再從公司層面抽調有經驗的同事增援。在一定的産品領域和試錯時間內,允許不同的産品團隊有不同取向的探索。
青年第三次進化:歷史的必然選擇
古代男子20歲時要行“冠禮”,以示成年。當初的傲笑江湖的少年企鵝,如今已是網際網路成熟的頂梁柱。張志東點評七年前的調整時認為,這一次組織調整,幫助騰訊“從PC時代大踏步進入移動時代”。然而,7年又快過去了,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升級迭代加速,騰訊從來沒有哪一天可以高枕無憂。
今年8月,馬化騰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再次坦言:“我們每天都如履薄冰,始終擔心某個疏漏隨時會給我們致命一擊,始終擔心用戶會拋棄我們。”
進入ABC(AI、Bigdata、Cloud)時代,騰訊在 AI、大數據、雲計算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應用紛紛落地。在繼續引領中國網際網路走向的同時,騰訊也開始醞釀新一輪的架構調整。
早在去年12月的員工大會上,馬化騰有過架構調整的表態,“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 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的梳理。”
而張志東也曾表示,“(對於結構性的矛盾),期待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痛定思痛,有大的變革決心。”
看來這一次調整是高層佈局已久的動作,站在 ABC 時代的路口,企鵝要往何處走?
其實,有兩條路一直擺在騰訊面前,一是拓張,二是深化。騰訊兩條都走。
在拓張方面,騰訊國際化已經有了一定成績,微信支付覆蓋多個國家不説,騰訊在遊戲和音樂的佈局低調卻卓有成效。海外版”QQ音樂”Joox穩居東南亞同類型應用下載量榜首,自研遊戲《Arena of Valor》 及《PUBG MOBILE》都有超1000萬用戶,以及數千萬美元的月流水。
在深化方面,騰訊連接戰略在To C上,已經進入高基數緩增長階段,而要從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物,甚至連接一切,通過把能力輸送給B端和G端,最終輸送給C端,是騰訊深化連接戰略的必經的之道。
然而,能讓這兩條路殊途同歸的地圖就是——騰訊雲。
未來:連接一切的野心
就在去年員工大會前不到一個月,馬化騰一封《給合作夥伴公開信》中,“雲”被23次提及,成為公開信中的“最高頻率”。他更定調騰訊雲不僅是騰訊優勢能力集合平臺,更要幫助行業夥伴解決現實痛點。
作為騰訊To B業務的重要出口,騰訊雲隸屬於“以打造娛樂化社交、場景化通訊和雲化企業服務”的SNG。其他的AI、網際網路+民生、辦公、小程式、公眾號等To B業務則散落在不同的BG和業務部門。這樣的架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尤其優勢,但在ABC時代,就會造成技術上重復造輪子數據墻和組織墻問題。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化騰表示,連接人與人的極限就是幾十億個節點,但是如果連接人和物、人與服務,那麼這個規模將會增長到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的的量級。毋論To B和 To G,這簡直就是To Everything 的佈局。
從連接人到連接服務,意味著用戶網際網路向産業網際網路的升級,這場升級的核心只能是雲。用馬化騰的話説,“雲是數字經濟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雲形態的數據中心會超越傳統數據中心”,“雲將成為人工智慧的強載體”。
此前,騰訊雲也已有發力趨勢。2018年二季報顯示,騰訊“其他業務”(支付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81%至174.96億元,首次超過了社交網路,排在收入佔比的第二位。拆封來看,在騰訊公佈的歷史數據中,騰訊雲業務保持著100%左右的增長速度。
騰訊雲的第一負責人邱躍鵬,稱為“騰訊雲總裁”,這在騰訊其他業務鮮有先例,也映證了馬化騰早有扶大雲服務的心。
此次進化,雲正處於符合時宜的節點。
如果説,騰訊2012年的上一次進化,形成一系列更專注的事業群,是為了發揮“小公司”的精神,快速響應用戶需求。這一次,騰訊則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整合“大公司”優勢,將各股力量擰成一股繩,這也更契合To B業務和騰訊的戰略深化,既是早就已經佈下的局,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 魯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