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力提升非洲增長潛力
發佈時間:2018-09-11 09:15:35 | 來源:金融時報 | | 責任編輯:魯楠
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圓滿落幕後,中國人民大學近日舉辦了以“非洲:提高增長潛力”為主題的思想沙龍。IMF非洲部主任阿貝貝·塞拉西(Mr.Abebe Selassie),IMI(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學術委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魏本華等嘉賓出席了此次沙龍,併發表了精彩演講。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歷了一段收入持續增長的時期,但近年來卻陷入了經濟增長瓶頸。面對經濟增長困境,非洲可以採取什麼樣的發展模式?中非合作怎樣助力提升非洲增長潛力?圍繞上述議題,與會嘉賓進行了深入探討。
擺脫增長困境的非洲模式探討
自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撒哈拉以南非洲呈現經濟快速增長態勢。但近年來,大宗商品價格疲軟導致這些國家經濟增長有所放緩。塞拉西介紹,撒哈拉以南非洲有45個國家,這些國家發展情況各異,可以大致分成三類:有8個國家依賴原油出口,原油價格的低迷導致這些國家的經濟水準在2015年前後出現嚴重下滑;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資源集約型國家大致有14至15個,這些國家經濟增長放緩,但跌幅不大;其餘國家收入多元化,在過去十幾年裏,一直保持著大約5%至6%的經濟增長。
過去15年,世界各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投資力度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水準提高的同時,這些國家的債務水準也越來越高,但償債能力每況愈下。塞拉西表示,有5至6個國家正面臨或者已經處於債務危機中。他提出,在經濟繼續增長和債務危機暴露的十字路口上,非洲有必要思考是否需要改變經濟增長模式。
儘管如此,從整體來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仍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塞拉西表示,預計從2040年開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就業年齡段人口將迅速增長,而全球其他地區將停止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未來,非洲將成為重要的勞動力供應來源,憑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非洲也將成為全球巨大的消費和投融資市場,非洲的經濟活動將會十分活躍。
在談到如何擺脫增長困境時,塞拉西表示,從1995年到201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稅收收入佔GDP比重不斷增加,而且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稅收收入的增長有助於緩解這些國家的債務危機。但政府要找到徵稅的平衡點,避免對經濟造成扭曲,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可徵稅空間以保證政府有足夠的收入。非洲國家眾多,是否增稅要根據各國情況而定,財政政策不能“一刀切”。
對於非洲而言,應該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模式還是大企業、大集團模式?中國集團公司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張重慶總結了中國大集團模式的成功經驗,並建議非洲也要注重培養有實力、能夠聚集資源的大企業,這些企業具有強大的造血功能,能夠為非洲經濟增長賦能,推動整個國家實現市場化體制改革。
中非合作前景廣闊
經過多年實踐,中非合作已經打下了堅實基礎,形成了顯著優勢。中國對非洲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截至今年3月份,中方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承諾提供的600億美元資金支援中,超過90%已經落實或作出安排。
塞拉西表示,中非合作並不是中國單純的輸出,而是中非雙方合作共贏,而且這種互惠互利的聯繫日益密切。中國已經連續9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而非洲低廉的用工成本、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日益蓬勃的消費需求,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在提升非洲增長潛力方面,中國可以大有所為。魏本華認為,非洲國家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中國是農業大國,在農業發展方面經驗豐富,在農業領域,中非合作還有廣闊的空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援助非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貿易互通,中國也在積極為非洲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非洲青年的教育水準。魏本華介紹,中國目前已經為非洲提供了20萬個職業培訓機會以及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中非合作的堅實基礎,非洲青年的成長和發展是從根本上促進非洲減貧和發展的動力。
此外,魏本華還提出,中國和非洲各國都是發展中國家,既存在差異性又有很多相同點,二者合作會更加高效。過去40年,中國積累了大量開發建設經驗,這正是非洲所需要的。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非洲表現活躍,繼續鼓勵民營企業在非洲投資、開發建設,既有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打開國際市場,又能夠為非洲國家提供大量工作崗位,提高經濟活力。
在最後的總結發言中,IMI所長助理曲強表示,非洲給中國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中國企業在非洲也面臨著眾多挑戰。很難説非洲哪個國家適合哪種發展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要尊重非洲國家差異性的文化和傳統,更要成為非洲堅實的夥伴。
責任編輯: 魯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