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實踐者】朱志偉:俯首檔案“故紙堆” 甘做百姓“護檔人”

發佈時間:2018-08-12 | 來源:央視 | 作者:央視 | 責任編輯:林凡凡


央視網消息:檔案工作一頭牽著歷史,一頭牽著未來,而最牽動朱志偉的卻是老百姓。

檔案是沉睡的歷史記憶,該如何為今所用,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為解開這個難題,浙江省龍泉市檔案局局長朱志偉付出了十幾年的努力。“冷清”“冷門”的檔案事業,在他的耕耘下,也帶上了一份心繫民情、為民解憂的“民生溫度”。

民生檔案重如山

朱志偉常常告誡屬下:“檔案雖是一張紙,但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有一雙滿是喜悅的眼睛,至今讓朱志偉記憶深刻。這份喜悅來自一名當地農民。

這位農民的兒子考上了大學,他本想賣掉自家承包的山上的樹木,籌錢給兒子交學費,卻遇到了阻攔。別人説那不是他的山,不能砍山上的樹,他到處都找不到證據給自己作證,最後到檔案局來“碰運氣”。

工作人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找到了憑證。農民激動得熱淚盈眶。“但我知道,那是他運氣好。”朱志偉説,以前的檔案,要靠手工查詢,一不留神就查不到。這件事,讓朱志偉暗中下了決心:“檔案館不僅是‘文件庫’,更應是‘百姓窗’。”那是2003年,他剛被任命為檔案局局長不久。

甘守寂寞為民生

“把所有和民生相關的檔案掃描進電腦,老百姓來查詢,只要輕敲鍵盤,就能查到。”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朱志偉腦中形成。

想的容易,做成難。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檔案館,庫房陳舊,雨天靠盆桶接水,旱天要提防火災;職工工作渙散,甚至連庫房鑰匙都找不到……最要緊的是,龍泉市檔案局的賬戶上,只有10萬多元。

從此,朱志偉的“摳門”在局裏出了名。“省錢”是他的口頭禪,只要一提添置辦公物品,他常常就會皺眉頭。但是民生檔案資訊基礎數據庫工程建設項目卻用“飛一般”的速度落實。

2004年底,土地房産、山林權屬等百姓急需的8個民生檔案專題數據庫順利建成,共有26萬頁檔案。2005年5月,671卷、5萬頁、跨度30多年的婚姻檔案實現數字化;2006年,新安江、緊水灘、灘坑等5個庫區3萬多頁移民檔案,以及142個卷宗、53萬條文件級條目錄入……現在,龍泉的老百姓走進檔案局,很容易就能查到自己想要搜尋的檔案。

朱志偉常説,“寧可讓機關幹部多點‘痛苦指數’,也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數’。”


為民服務做到“三心”

同事張志偉跟著朱志偉幹了十多年,他形容朱志偉“每天像新提拔的幹部”,雖然已是老局長了,卻與下屬一起奮鬥在一線。

新檔案館落成開館時,為了節省搬運費,朱志偉和全局10多名工作人員一起,用10天時間搬運了10萬卷檔案。

龍泉市檔案館中,最具特色的是民國檔案,其中的司法檔案彌足珍貴,共有1.7萬卷,88萬餘頁。在朱志偉的帶領下,檔案局與浙江大學合作,獲得政府專項投資300多萬元,一步步把司法檔案推向史學界、法學界,被認為具有重要的檔案參考價值,並爭取到了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

朱志偉要求同事們為民服務時,要做到“三心”:熱心接待,送上一杯熱茶,遞上一副老花鏡,讓群眾有家的感覺;細心查檔,電腦和手工兩種檢索一齊上,盡力讓查檔市民滿意而歸;耐心解釋,分析原因,提供建議,讓沒有查到檔案的群眾也理解。

曾經冷清的“保密部門”,如今人群熙熙攘攘。龍泉市檔案館實現了由單純保管型向開放服務型轉變的新要求,為檔案工作服務百姓提供了全新平臺。

“為民服務無止境,在實幹與堅守中讓人生出彩。”這是別人對朱志偉的評價,也是他幾十年來踐行的人生信條。(素材來源:央視新聞 浙江線上 經濟日報 新華網)


客戶端中查看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