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椒種出大市場

發佈時間:2018-06-04 09:02:30  |  來源:長沙晚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魯楠



  瀏陽市葛家鎮“辣椒大王”楊意紅祖孫三代從事辣椒種植,培育的“雞腸子辣椒”獲評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當地農業産業由傳統養殖向生態特色種植轉型升級


  這幾天,楊意紅的辣椒基地裏,“雞腸子辣椒”已經長到20多釐米長了。這種與普通辣椒有明顯差異的線椒,修長苗條,果皮卻皺皺褶褶,形似雞腸子。


  “可以吃了,很快就可以批量上市。”77歲的楊意紅張開手指比量著植株上的辣椒,眼神裏滿是愉悅。老人與辣椒打交道有60多年了,人送外號“辣椒大王”。兒子、孫子先後加入他的“火辣事業”,如今,楊家的辣椒品種在全國各地的種植面積每年超過20萬畝。


  去年底獲評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的“雞腸子辣椒”,也給楊家所在的瀏陽市葛家鎮——每人平均養豬數量一度高達8頭的傳統養殖大鎮,帶來了農業生産轉型及美麗鄉村建設提速的綠色機遇。


  “辣椒大王”


  楊意紅曾獲評全國農村致富能手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年僅十五六歲的楊意紅就愛上了農業科技,並與幾個年輕人創辦青年試驗農場,興致勃勃地搞起了植保、化肥、種子試驗。後來,他在公社任農技員,搞科學種田的勁頭更大了,水準也日益精進。


  1982年分田到戶後,楊意紅在葛家及鄰近鄉鎮給150多戶農民種西瓜,包制種、包技術、包銷售。“有時候騎單車一天跑100多公里,最多的一天賣出17卡車西瓜。”楊意紅回憶道。


  本地辣椒挂果期不長,供應市場的時間短,為此,楊意紅在1986年組建瀏陽果蔬協會,帶領上千人遠赴海南種辣椒。據統計,瀏陽農民在海南種植辣椒最興盛時面積超過4萬畝,每年運回內地的辣椒十多萬噸,為農民增收數千萬元。


  “目前,瀏陽還有數百人在海南種蔬菜,面積有1萬多畝。”瀏陽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楊意紅是省內“候鳥農業”的領軍人物,一度為緩解湖南省內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辣椒品種的選育上,楊意紅傾注了畢生心血。他説,這些年來組合試驗選育的辣椒品種有兩三百種之多,最終經過國家審定的有12種,加上本省、外省審定的共有30多種。


  由於在辣椒育種、帶頭致富方面的貢獻,楊意紅被稱為“辣椒大王”,並因此獲評全國農村致富能手。


  “火辣事業”


  三代傳承,楊家辣椒種遍十多個省份


  雖然已是77歲高齡了,但楊意紅的身體很硬朗,每天淩晨5時許,他都會準時起床,跑到大棚裏照看自己的辣椒“寶貝”。


  5月28日,葛家鎮金源村,記者在楊意紅的辣椒研發基地看到,基地建有工廠化育苗溫室1個、連棟溫室5個、冬暖式日光溫室5個。現代化的大棚裏,一株株辣椒被栽種在一個個盆子中,並整齊擺在多層架子上,植株上挂著各種辣椒。


  “溫度、濕度、光照、通風,都有講究。”楊意紅自豪地説,別看這些大棚看上去不起眼,其實科技含量還挺高。


  原來,這些蔬菜大棚的改進都得益於老楊的孫子楊劍鋒。1986年出生的楊劍鋒從小耳濡目染,對辣椒的感情非同一般,2010年從湖南農業大學畢業後很自然地就加入了家庭的“火辣事業”。


  楊劍鋒充分發揮年輕人知識面廣的優勢,畢業沒多久,就對當時普遍應用的鍍鋅鋼管裝配式大棚來了一次升級換代,改善了原有裝置溫度調節能力不足及成本過高的缺陷,並先後獲得4項實用新型專利。 


  在辣椒選育方面,楊劍鋒也已經成為爺爺楊意紅和父親楊以龍的得力助手,這幾年“辣青114辣椒”“永綠119辣椒”等品種的選育與審定都有他揮灑的汗水。


  如今,楊意紅在瀏陽老家的研發基地坐鎮,楊以龍在海南的生産基地駐守,新時代青年農民楊劍鋒則主要負責市場對接、推廣。據了解,楊家研發的30多個辣椒品種已銷往湖北、四川、廣東等十多個省份,每年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其中湖南本地6萬畝。


  “辣椒之鄉”


  “雞腸子”獲評國字號地標産品,葛家辣椒走向全國


  楊家培育的辣椒品種繁多,其中以“雞腸子辣椒”最具特色。實際上,這種細長彎曲的線椒在葛家栽種歷史很久遠,但作為當地辣椒栽培的領軍人物,楊意紅在保護、改良“雞腸子辣椒”方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長度、口感、抗性等,都要經過長時間的選育,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楊劍鋒指著數百株“雞腸子辣椒”苗告訴記者,這裡面符合條件的可能只有一兩株,至少要經過兩三年、6輪選育才能完成一輪提純復壯。


  “提純復壯每過幾年就要進行一次,否則就會出現退化,比如長度可能會縮短。”楊劍鋒補充説。據了解,省內知名的湘陰樟樹港辣椒、衡東三樟黃貢椒都把提純繁育、制種基地放在了這裡。


  像樟樹港辣椒一樣,葛家“雞腸子辣椒”去年11月也獲評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這也是瀏陽首個“國字號”蔬菜品牌。


  目前,楊意紅帶領30多戶貧困戶種植了100多畝“雞腸子辣椒”,部分退出宅基地或養殖場的農戶也在進行試種。據了解,葛家“雞腸子辣椒”本月上市後,將進駐長沙麥德龍等大型超市及中高檔餐館。


  與此同時,“雞腸子辣椒”還從葛家走向全國。在河南南陽,以“雞腸子辣椒”作為母本、當地辣椒作為父本雜交選育的“辣豐3號”受到當地農戶的歡迎,並成了扶貧項目的主角,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


  “大力發展辣椒種植産業,既是我們調整農業生産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打好藍天碧水保衛戰的需要。”葛家鎮黨委書記戴聖偉説,作為傳統養豬大鎮,只有2萬人的葛家年出欄生豬最多時達到16萬頭,污染治理壓力巨大。他表示,葛家鎮將建設“雞腸子辣椒”精品辣椒示範園,並以示範園為核心片區綜合打造集種植、旅遊、觀光、採摘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産區,全力打響“辣椒之鄉”品牌。


  如今,走在葛家鎮的各條幹道上,鮮艷火紅的“辣椒燈”“辣椒雕塑”隨處可見,映襯出豐收和喜慶的氣氛。


  鄉村振興,關鍵在産業和人才。産業興旺是物質基礎,而它背後必須要有一批懂農業、愛農村的新農人作支撐。從“辣椒大王”楊意紅的奮鬥經歷中,我們看到了這條內在的邏輯線。從楊意紅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新農人的精神特質。因為愛農村,楊意紅跟辣椒打了60多年的交道,儘管年近八旬,仍每天清早去大棚照看自己的辣椒“寶貝”;因為懂農業、愛鑽研,培育的“雞腸子辣椒”獲評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在楊意紅的帶動下,一些貧困戶不僅借此脫貧,而且推動了當地農業轉型升級。


  新農人是懂農業、愛農村的典範,他們的事業都是用汗水和智慧澆鑄而成。與之相反的是,現實中還是有人跛腳走路:有的空有一腔熱情,想要在農村大展手腳,卻缺少關鍵性技術,在受到幾番打擊後便偃旗息鼓了;還有的雖然學的是農業,對農業技術也有一定了解,卻受不了勞作之苦。這兩類人在農村都呆不久,更談不上做出成績。


  當然,什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農人需要培養,一要自身主動地去向前輩、能人取經,二要政府相關部門熱情幫扶,將國家的惠農政策落實落細,去培植加深其對土地的熱愛,精進技術、更新理念。只要雙管齊下,我們相信新農人定會成長為“三農”發展的生力軍,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 魯楠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相關文章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