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中小學校國際理解教育 培育學生國際理解核心素養
發佈時間:2018-03-05 11:26:20 | 來源:中國網 | | 責任編輯:魯楠
夯實中小學校國際理解教育 培育學生國際理解核心素養(胡衛)
摘要:我國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仍處於探索階段,存在的問題是:社會對 “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解存在偏頗;在國際理解課程方面,“引進來”多,“走出去”少;國際理解課程的實施有待改進。為此建議:配合國家戰略,基於各地特點,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國際理解教育;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際課程規範的理解課程;引入和開發形式多樣的國際理解教育評估;通過線上線下培訓、國內外交流,提升教師的國際理解素養和課程執行力。
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全國不少省市區出臺了在中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指導意見,逐漸嘗試建立國際理解教育學校指標體系,試行國際理解教育示範校機制(例如江蘇常州、江蘇無錫、山東青島、四川成都、上海等)。
一、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然而,我國中小學階段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仍處於探索和嘗試的階段,仍存在著以下問題:
1.社會和公眾對中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解仍存在偏頗。
國際理解教育在我國最初開始於公辦外語特色中小學、公辦學校的國際融合部,以及部分國際學校內,因此,不少人將“國際理解教育”狹義地理解為外語教學,僅限于外語學科內的國際理解教育。這種理解是不準確的。實際上,國際理解教育不僅僅是對對方或他者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其前提是民族情懷,是對本民族和國家的理解和認同。
2.在國際理解課程方面,“引進來”較多,“走出去”仍相對較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對外開放要“支援國際漢語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也多次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能夠看到真實的、全面的、豐富的中國。然而,目前國際漢語教育主要仍舊集中在高等教育的成人語言培訓,以漢語、中國(當地社會)歷史、地理、經濟、文學等為載體和內容的中國原創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和活動仍處於探索的初級階段。
3.學校層面國際理解課程的實施有待進一步改進
國際理解課程在學校的實踐包括四種類型:在國際課程理念在基礎型課程中的滲透、拓展型課程中國際理解特色課程的研發、國際理解主題活動、遊學和交流等國際交往。以第二類國際理解特色課程為例,有些學校設計的國際理解化教育課校本程設計過於理想化,無論是授課時間、學生的理解能力方面均難以達到課程預設的目標。
二、對策建議
1.配合國家國際交往戰略,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省市地區無論是社會濟文化發展、國際交往、區域學校教育特色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配合國家國際交往戰略,各地可基於自身資源和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
2.開發符合國際課程規範、適合中國學生的國際理解課程
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既要“迎進來”,更要能夠“走出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了我們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如何將這三大源泉的豐富內涵與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相結合,設定出符合世界標準、中國話語的學校原創國際理解課程,是新時期中國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對的挑戰和重要議題。
3.基於對國際理解教育豐富內涵和目標的準確理解,在學校國際理解課程實施逐漸成熟時,引入和開發形式多樣的國際理解教育評估
隨著國際理解教育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在課程建設逐漸成熟和穩定時,基於各自特色國際理解教育目標的定位和理解,可有選擇地借鑒一些國際組織的相關測評——例如國際經合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測評項目”(PISA)的“全球素養”測評框架和方法,加上基於本土化的調整和自我研發,整合出形式多樣的國際理解評估方式。
4.通過線上線下培訓、國內國際交流,提升中國教師的國際理解素養和國際理解課程執行力
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需要教師具備對中國國際和文化的了解、對國際事務和其他國家社會文化的理解,同時還需要掌握國際先進的教學方法,例如探究式教學、合作教學。這些都需要中國教師抱著開放的終身學習心態,通過線上線下的培訓,國內國際的實地交流,提升自我的國際理解素養,和國際理解課程的操作執行力,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素養。
5.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資訊技術,豐富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國際理解課程需要整合中外不同時期的優秀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資訊技術,打破課程資源和教師資源的時空限制,降低成本,豐富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是21世紀國際理解教育開展的必然特點。
責任編輯: 魯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