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細化管理不宜過分強調“標準化”,忽視“人文化”
發佈時間:2018-03-05 11:14:37 | 來源:中國網 | | 責任編輯:魯楠
城市精細化管理不宜過分強調“標準化”,忽視“人文化”(胡衛)
摘要:目前,全國各主要城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全國“兩會”提出的“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要求,積極推進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成效顯著。但實踐中也發現存在的問題和矛盾,表現為:注重優化硬體,而忽視人民的獲得感;注重統一標準,而忽視地域的特殊性。為此,建議:一立足百姓視角,強化精細化管理的人文關懷;二尊重地域特點,儘量避免統一管理標準“一刀切”;三突出寓教于樂,樹立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文化理念。
目前,全國各主要城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全國“兩會”提出的“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要求,積極推進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成效顯著。但實踐中也發現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
1.注重優化硬體,而忽視人民的獲得感。政府和社會對“精細化”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提高管理手段的“精細化”水準,側重於硬體的高標準。比如強調利用大數據、網格化等智慧科技手段以體現精細化的程度。但這些只是管理的途徑手段,而非管理的最終目的。市民群眾則更加注重城市管理所賦予他們的實際感受,是否真正讓他們感受到城市的溫暖,而非技術的冰冷。
2.注重統一標準,容易忽視地域的特殊性。部分城市出臺了“城市精細化的管理標準”,其本意是好的。但城市管理是一項與時俱進的過程。我國不同地區城市發展的水準差別很大,每個城市以及城市的每個轄區都有其自身獨特性,不可能一個標準。就算同一個區域,不僅在不同發展時期會有所差異,同一時期不同時段也可能有所差異,如果一切都按“一刀切”標準化運作,也可能會違背“繡花一樣精細”的初衷,也未必得到市民的認同。
習總書記強調:“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這不僅是對優化管理“硬體”提出高要求,更是希望“繡花一樣精細”成為今後城市管理必不可少的文化特徵,並將其滲透到城市空間的各個角落,進而在今後城市的每個階段都能夠精細化應對。為此,建議在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推進過程中務必堅持“管理以人為本”和“理念文化養成”的原則,切忌注重“精細化”,而忽視“人文化”。具體包括:
1.立足百姓視角,強化精細化管理的人文關懷。更加注重從市民角度去理解“精細化”的內涵,著力把智慧科技等途徑手段有針對性地運用在市民百姓衣食住行等緊貼民生領域的地方,提高市民體驗“精細化管理”的實際“獲得感”。我們現在採取的每一項措施、建立的每一個制度,最終目的當是讓“繡花一樣精細”這句話在城市每個人心中落地生根,最終成為大家共同的文化認同,進而使得政府實施“精細化管理”單方面所承載的壓力逐漸轉化成政府與市民所共同釋放的“合力”。這是比制度、技術等城市“硬體”更重要的城市“軟體”,是一個城市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2.尊重地域特點,儘量避免統一管理標準“一刀切”。如在出臺城市化精細管理的文件時,謹慎使用“標準”等詞彙進行表述,可換用“指導原則”“管理守則”等。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注重更多聽取當地市民對精細化管理的認識、訴求和意見,問問企業、問問員工、問問生活在各自城市中的普通群眾,他們最希望的“精細化管理”需求是哪些,經過梳理後,再對這些不同群體的管理需求和利益訴求科學區分,進而有的放矢、精準設計管理方案,這才是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的最好體現。。
3.突出寓教于樂,樹立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文化理念。可用好城市社區的黨建服務中心,深化樓宇、園區的“兩心”組織黨建、統戰和群團工作平臺,設計開展一系列他們喜聞樂見的講座、活動和服務,潤物細無聲地將“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內涵“進樓宇”“進園區”,最終“入耳入腦入心”,在潛移默化中凝聚各界意識,形成一個符合各地區實際的“繡花文化”的共識,讓他們不僅僅成為城市管理被動的接受者,更是主動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
責任編輯: 魯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