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捧著一顆心來——記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校長蔣明權

發佈時間: 2017-12-11 12:59:2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林凡

蔣明權:中學高級教師,長沙市一中校長助理,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校長兼任黨委書記。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校長”,榮獲湖南省人民政府二等功。

2016年12月31日,在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百年校慶典禮上,省教育廳副廳長唐亞武致辭: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已經成為享譽三湘的優質品牌學校,在波瀾壯闊的發展之路上,必將肩負使命,堅守理想,為時養器,為國育才,譜寫更為摧殘的華章。這段話讓蔣明權校長深深感懷。環視校園,他已在這片熱土深耕12年。以文化點燃復興自信 2004年,時任錢糧湖一中校長的蔣明權通過公開招考就任長沙市七中副校長。他至今還記得他初到七中時的困境。他的激情遇到了灰色的冷。

一年後,蔣明權出任校長。他要尋找到那足以帶來自信的火種,尋找那顆失落的“心”。2006年,七中舉行90週年校慶。蔣明權翻開七中的校史,一頁一頁,書寫著“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薪火精神。想當年,廣雅、行素中學先後誕生於初生的民國,思想激揚,中西融匯,曆盡艱險,弦歌不絕。蔣明權讀到了歷史的重任以及七中的精神血脈裏從來不缺的變革與唯新的精神。

重回曆史現場,獲得的是感動;環視尖銳現實,涌起的是隱痛。蔣明權的心裏涌動著兩個字:復興。而復興的前提,就是以文化“立其心”。文化“立心”,首先是價值目標的引領。蔣明權説,今天居住在七中的周邊大多都是平民子弟。復興廣雅、行素時代的優質夢,就是要為普通老百姓提供優質教育。這不是什麼高尚的目標,而是我們的教育良心。思想的引領是先導。於是 “公、毅、誠、樸”作為校訓,“卑之無甚高論,坐言不如起行”作為校風被重新確立。“廣雅樓”、“行素樓”、“起行樓”,裝點一新的辦公樓、教學樓開始有了七中特有的文化表情。

文化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是“人”,文化價值的引領離不開人的表率。為鼓勵優秀教師脫穎而出,學校集合海內外校友的力量創立了“鄔幹于教育獎勵基金”。七中還是原來的七中,校園、樓宇、草木、泥土,一切如常。七中又不是原來的七中,當我們看到所有的變化靜悄悄地進行,走在這司空見慣的校園,心頭抑止不住從未有過的莊嚴與虔敬。讓每一縷陽光灑向學生

身為開福區政協委員,蔣明倡導並權參與了區政協對七中學生的“愛心助學”。當受捐的同學從開福區政協領導和委員手中接過沉甸甸的助學紅包時,眼中不禁淚花閃爍。那一刻,對這些寒門學子來説,就好像陽光灑在身上,溫暖而舒心。 “我們的學生不少是下崗工人子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家庭條件困難的不在少數。學校所能做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緩解這些孩子們的經濟困難,讓他們上好學。”蔣明權説。留校于華中師大的高247班畢業生謝澤文對此深有感觸。“我是寒門學子,沒有飄香的酒,也沒有艷麗的鮮花,唯有用我真誠的心,向學校領導和老師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讓每一縷陽光灑向學生。”這句話,蔣明權常常津津樂道。而令人欣喜的是,在七中,這句頗富教育哲理的話語正不斷演變成學校的行動,教師的行動。一批又一批學生沐浴著教育的陽光在這裡茁壯成長。“既愛白天鵝,也愛醜小鴨”。教育的陽光照耀在每一位學生身上。

著眼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獨立生活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的生活“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寄宿班”就是他們頗具特色的一次探索。至今談起“寄宿班”,蔣明權總是面露喜色,頗為自豪。這不僅因為,經過三年的打磨,“寄宿班”已經成為七中的一塊品牌,家長和孩子們爭相報讀,更重要的是,它實踐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讓更多弱勢群體子女享受到了陽光的溫暖。以素雅情懷邁向未來 2014年9月,長沙市七中與長沙市一中開始深度合作並更名為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學校加盟長沙市一中教育集團以來,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源源不斷地匯入這片洋溢著蓬勃生機的土地,集團內兄弟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的切磋成為日常的教育景象。在名校林立的外部環境中,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選擇逐漸拂去歷史的塵埃,堅守百年來專屬於此的“素雅魂”。

蔣明權説,毋庸置疑,這需要足夠定力。如同廣雅眾人在戰亂中輾轉不棄,如同鄔幹于堅信教育應“我行我素”“素位而行”。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中開福中學的同仁們在對話百年前的先輩和他們的教育理想。百年非一夢,而是對教育的忠誠堅守,對命運的順勢而行。

這是一場有關傳承的對話。於是,在菁菁校園裏,我們仿佛聽到那時的學子在吟唱:

卑之無甚高論

坐言不如起行

些前進些前進萬里征程

嘆起衰振敝

嚶嚶求其友聲

百年興廢伊始

匹夫引為己任

……

 

責任編輯: 林凡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