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專家邵蕓談霧霾治理:城市建設時要留出風道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7-10-24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實驗室總工程師 邵蕓
10月24日上午,人民大會堂一樓中央大廳北側將舉辦“黨代表通道”第三場採訪活動。
人民日報記者:請問邵蕓代表,您是地球遙感科學家,我聽説地球就是給地球拍照和做B超的。請問你們能觀測到霧霾嗎?你們的數據為霧霾監測提供什麼幫助呢?
邵蕓:
霧霾是一個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我們遙感所從2011年開始監測霧霾,我們的監測結果發現從2013年開始PM2.5的下降速率是8%,這説明我們的治理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大家依然覺得非常難受,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風,我們明顯感覺到風力減弱了,颳風的天數減少了,我們等風,風卻不來。這個現象的原因很複雜,我想科學家還在研究當中。今年8月份我去俄羅斯開會,俄羅斯的科學家提到西伯利亞的很多濕地和湖泊都萎縮,甚至消失了。所以氣候變化的影響還是非常顯著的。我們遙感還發現霧霾的顆粒物其實是一個固體和液體的混合物,水分大概佔了三分之一。所以排放是一個主要的因素,但是自然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另外,我們還發現霧霾其實主要分佈在一公里以下這樣一個範圍裏。霧霾特別嚴重的時候還要低,大概在400米到500米的樣子,這個範圍是我們人類生活的範圍,所以我們覺得格外難受。我這裡想強調一點,在這樣一個高度範圍裏,建築物實際上會對霧霾的擴散形成一種阻力。用我們的話説就是增加了空氣動力學粗糙度。我想建議,在城市建設的時候,我們要留出風道,要留出給污染物擴散的通道,給我們的城市開窗透氣。我們國家對環境治理十分重視,在十九大報告裏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14項基本方略之一。我想這充分體現了我們對子孫後代的負責,對歷史的負責。
從遙感來講,國家的支援力度也是非常大的。國家高分專項專門有一顆進行大氣環境監測的衛星即將發射,在國家空間基礎設施裏面,也有專門的用於大氣環境監測的PM2.5偏正探測器以及星載鐳射雷達等等,這些先進的衛星和地面監測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天地一體化的立體監測體系,為霧霾的防控和治理提供更好的科學支撐。今天十九大勝利閉幕了,新時代的美麗中國建設的征程開啟了,任重而道遠,我們遙感人一定會做好藍天綠水青山凈土的守護者。
責任編輯: 吳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