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西行札記(十七)大石林牙——畢什凱克

發佈時間: 2016-01-12 13:38:54  |  來源:    |  作者: 吳婧  |  責任編輯: 吳婧

西行札記(十七)大石林牙——畢什凱克

西行札記(十七)大石林牙——畢什凱克

    吉爾吉斯坦與中國的新疆接壤,天山山脈成了兩個國家的分界線。汗騰格裏峰和托木爾峰是天山上的兩座高峰,它們就像兩個巨人兄弟在冰天雪地的天山上徜徉嬉戲。天山山脈東邊,新疆的西南部乾旱少雨,但老天似乎對天山西邊的吉爾吉斯坦格外厚愛,阿克蘇有兩條河流一路向西穿越天山,在吉爾吉斯坦的湖泊裏找到了它們的歸宿。

    天山山脈向西行200余公里,有一大湖泊擋住去路,周圍山間的眾多溪流在此匯聚成一汪湖水,這就是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伊賽克湖。伊賽克湖有多大?繞湖一週開車需要跑兩天時間。茂密的森林在山巒上勾勒著美麗的圖畫,艾特瑪托夫的小説《白輪船》裏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伊賽克湖依然像小説中那麼美麗迷人,但是湖裏沒有了白輪船。雖然已經到了冬天,但這裡感覺不到寒冷,湖水湛藍,藍天白雲雪山倒影其中,如仙境一般。

    玄奘西天取經時曾經路過這裡,他留下了伊塞克湖的最早記載:“山行400余裏至大清池。周千余裏,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鹹苦,洪濤浩瀚,驚波汨忽,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

    伊賽克湖再往西走,看到了滿地的莊稼,地裏面還種著白菜,路邊還不時出現賣白菜的攤點。這裡住著東幹人,這些操著陜西方言的人聲稱自己是中原人,是“陜西老回回”。東幹人是150年前從中國陜西一路向西穿越甘肅青海和新疆,翻越天山來到伊賽克湖西岸。與當地的遊牧民族不同,東幹人擅長種植莊稼,他們帶來了中原的蔬菜和糧食作物,在肥沃的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勞的雙手繁衍生息養育著他們的後代。

    靠近邊境線的一個集市上,我們遇到了一位老者,他的名字叫侯賽因,漢姓馬。當我用陜西話向他問候的時候,他大吃一驚。握著我的手激動地説:“咱人來了!”。他的陜西話説得很地道,雖然不時出現一句哈薩克語或者俄語,但我還是能明白他的意思。他請我們一行人吃飯,飯館裏的人都是東幹人,大家説的話都是陜西方言。我們吃的是陜西麵食,在異國他鄉能吃到麵食算是享福了。老馬在這裡做錢莊生意,他還有幾處店面,店裏賣的貨物都是從義烏進口的。他的日子過得不錯,人緣也好,他的外甥安胡賽是皇上(這裡人把村長叫皇上)。安胡賽曾經到過西安,算是當地的名人啦。老馬的村莊就在吉爾吉斯坦和哈薩克的國境線上,一條不太寬的河流把村子一分為二,河流自然就成了兩國的分界線了。蘇聯沒有解體的時候,這裡沒有國界。現在村裏人要串門還得經過關卡出國,走親訪友還真成一件大事了。

    伊賽克湖西行200公里,就到了吉爾吉斯坦國首都畢什凱克。

    1221年10月初,長春真人丘處機一行由伊犁河出境進入哈薩克境內,然後西南而行,過阿拉木圖,越楚河,穿越吉爾吉斯山,到了今天的畢什凱克。

    “(1221年)十有六日,西南過板橋渡河(楚河)。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其國王遼後也。自金師破遼,大石林牙領眾數千,走西北,移徙十餘年,方至此地。其風土、氣候與金山以北不同,平地頗多以農桑為務,釀葡萄為酒。果實與中國同。惟經夏、秋無雨,皆疏河灌溉,百谷用成。東北西南,左山右川,延袤萬里。傳國幾百年。乃滿失國,依大石士馬復振,盜據其土,繼而算端西削其地。天兵至,乃滿尋滅,算端亦亡。又聞前路多阻,適壞一車,遂留之。” ---《長春真人西遊記》。

    大石林牙就是今天的畢什凱克,它是西遼國的國都(虎思翰耳朵),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古城。

    西元1125年,遼國為金國所滅,遼太祖阿保機八代孫耶律大石(1087-1143年)率族人一路向甘肅新疆方向擴張,攻城掠地,建立了強大的西遼帝國,史稱黑契丹,哈剌契丹。耶律大石“通遼漢字,善騎射”,曾官至翰林學士。契丹語把翰林稱為林牙,所以人們稱他為大石林牙。

    西遼帝國疆土東到甘肅敦煌,西至鹹海,南到崑崙山脈,北到蒙古國西北與俄羅斯接壤。耶律大石經營的西遼帝國是中亞強國,其面積遠遠大於當初的遼國國土。1218年,西遼國為成吉思汗所滅。

    當地的氣候與阿爾泰山北麓有所不同,這裡土地平坦,適宜種植莊稼,田野裏盛産的葡萄可以釀酒,果園裏的水果如同中原。當地夏天和秋天不下雨,田裏的莊稼全憑河裏的水來灌溉。東北和西南皆有山脈,中間一馬平川,沃野千里。

 
責任編輯: 吳婧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