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H&M等屢上黑榜:未考慮高品質布料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0 內容來源: 中國經濟網
近年來,H&M、ZARA快時尚服飾以驚人速度席捲了國內市場,其價格低廉、款式更新快的特點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
時代週報記者查閱H&M財報顯示,2013財年,H&M在中國新開店面74家,在華一舉掘金67億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幣約為65億元。
快時尚洋品牌信奉“唯快不破”的商戰法則,創造了“15天一週期”的供應鏈神話,但其“掉鏈子”的速度同樣令人咋舌。
在知名快時尚品牌ZARA被曝光的品質負面中,最讓人啼笑皆非的經典段子莫過於:“婚宴開場後,南京新郎單膝跪下,正準備為妻子戴上戒指。一聲響亮的撕裂聲突然傳出—他身上的西褲從襠部一直開裂到後腰。”售價699元的ZARA褲子讓新郎在婚禮上出盡洋相,同時被戳破的,還有快時尚的華麗面具。
這樣的事情並非孤例,據記者統計,ZARA、H&M等快時尚品牌近年來已經屢次登上品質黑榜。
“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快時尚品牌為保持“親民價格”,維持顧客消費熱情,只有從降低成本入手,而代工廠商為了接單只有進一步壓縮成本保證自己微薄的利潤,在這個環節很容易出現品質問題。未來ZARA、H&M、GAP等品牌如果不亡羊補牢,繼續對品質管理掉以輕心,無疑將走上下坡路。”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向記者表示。
頻爆品質醜聞
作為全球“快時尚”風向標的國際巨頭,ZARA、H&M、GAP等品牌歷年卻在中國屢陷品質門,是工商、質檢部門黑名單上的常客。據記者不完全統計,ZARA自2006年入華以來,至今至少15次登上品質黑榜,單是今年3月份,就已經被兩度點名。
3月12日,吉林省工商局官網公佈了流通領域毛織類服裝商品品質抽檢情況,其中就檢出標稱颯拉商業(北京)有限公司生産的ZARA毛絨衫商品纖維含量不合格。纖維含量的明示是企業向消費者傳達産品原料成分的最直接的方式,不正確標注商品的纖維含量,會影響服裝使用後的洗滌和保養。
此前的3月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網站上公佈了日前瀋陽市消協對服裝、礦泉水、濕巾商品品質比較試驗結果,發現4個服裝樣品不符合標準,其中ZARA牛仔褲因色牢度不符合國家標準再度黑榜有名。
中消協指出,色牢度屬於國家強制性標準。如果色牢度不合格,在和其他衣物混洗時極易沾色,而大部分時尚品牌都色彩絢麗,在布料染色過程中,由於時間較短,掉色、沾色、拼接互染等情況凸顯。在此次比較試驗中,標稱颯拉商業(北京)有限公司生産的ZARA牛仔褲,色牢度指標不符合國家標準。去年11月,ZARA也曾因褲子PH值超標及色牢度不合格被中消協批評。此外,H&M近年來也多次因pH值、色牢度、纖維成分含量、産品標識等方面不合格而曝出品質醜聞。
連日來,記者就産品屢遭點名、品質不合格原因等問題多番致電ZARA位於上海的總部,但一直未能撥通該電話取得採訪聯繫。據記者了解,面對每次品質事件,ZARA一貫的策略總是選擇沉默以對,對出現品質問題的産品也極少給出任何處理意見。
分析人士向記者指出:“由於缺乏本土品牌的競爭,ZARA目前在國內沒有競爭對手,中國消費者對它的熱捧使得它極度‘傲慢’,完全按照自己的標準走,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卻希望能用便宜的價格買到國外的大品牌,因此對品質問題往往不夠重視,這就是為什麼ZARA屢上黑榜單,但消費者的熱情絲毫不受影響的原因。”
貼牌代工品質難保
據記者了解,ZARA是全球最大的服飾零售商西班牙INDITEX集團旗下的子品牌,該品牌每年為母公司貢獻了豐厚的利潤,儘管ZARA品牌的專賣店只佔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數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銷售額卻佔集團總銷售額的70%左右。
“你可以想像,昨天還在巴黎時裝周首次露面的時裝,第二天同樣的款式就能挂在ZARA的店裏,這對眾多追逐時尚的年輕人來説絕對是無法拒絕的誘惑”。上述評論足以巧妙概括ZARA持續走紅的門道。
業內人士指出,ZARA的有力擴張正是得益於其強大的供應鏈優勢。數據顯示,ZARA的供應鏈週期平均僅需10-15天,H&M需要20天左右,而大多數服裝企業需要6-9個月甚至更久;ZARA每年庫存週轉達到12次左右,其他運作一流的服裝企業也只能達到3-4次,而國內大多數服裝企業則是0.8-1.2次。
然而,正是這引以為傲的“唯快戰略”導致了此類品牌的基因缺陷。記者了解到,ZARA在歐洲大部分都是自建工廠生産,甚至擁有自己的布料廠,但在亞洲地區不可能短時間內快速設立工廠,ZARA便開始採用OEM模式。
熊曉坤向記者表示,基於對成本控制的考慮,這些品牌在設計階段就已將高品質、使用期長的布料排除在外。尤其是隨著中國代工廠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為了保持低價定位,這些品牌不得不進一步壓縮原料成本。
業內人士指出,快時尚品牌最關注的是加工成本,一批訂單,往往會選擇幾家中國代工廠,讓中國企業競相壓價,價低者得。布料供應商的頻繁更換,使快時尚的品質更不穩定。除此以外,色彩絢麗往往是“快時尚”品牌的特徵,而在布料染色過程中,由於時間較短,色牢度、pH值、甲醛含量等問題往往就會凸現出來。
一位服裝檢測人士曾向媒體透露,服裝檢測一般需要3至5天,如果服裝不合格,重檢需要7至10天,而對於“快時尚”企業來講,耽誤一天時間就可能導致産品無法上架,所以廠方質管員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快時尚品牌風光不再?
事實上,過去兩三年間,在服飾行業遭遇大寒流之時,一眾快時尚品牌表現相當搶眼,國內的銷售也早就成為這些國際快時尚品牌銷售增長的重要引擎。
記者查閱H&M 2013財年年報發現,H&M全年的銷售額達到1466億,在華銷售額約為65億元,同比上升23%,在華營收佔全年業績的4.4%。同時,目前H&M在中國的門店總數為205間,排名第四位,但2013年度,H&M在華新開74家新店,關店3間,新增門店數則是全球最高的。
財報顯示,2014年度H&M還將新開375家新店,主要考慮的區域範圍是中國和美國兩大國家。此外,日本快時尚品牌優衣庫2013財年在華銷售額也躍升至125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5.75億元。世邦魏理仕研究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四大國際快時尚品牌優衣庫、ZARA、H&M和C&A在中國門店總數已達523家,其中2012年後新開的店舖數量為207家,佔到總數的40%左右。從門店總數來看,中國已然躍居成為主要國際快時尚品牌最為重要的海外市場。
但激烈的競爭,以及對於二三線城市的佈局過慢仍然給快時尚品牌帶來了隱憂。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此前業績報告顯示,其2013年度業績增長乏力,乃至在去年6月份出現罕見的大規模清庫存摺扣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與兩三年前徹夜排隊搶號和新品短時間售罄相比,目前相對回歸理性的H&M粉絲徹夜排隊等候或熱炒“黃牛衫”的現象似乎已一去不復返,去年11月H&M攜手設計師Isabel Marant發售的限量款在北京首次遇冷就是一大例證。
此外,先於ZARA、H&M等後起之秀,進入中國市場已有十年之久的MANGO去年以來在上海、南京等地頻頻傳出閉店的消息,也似乎成為快時尚後擴張時代的一個警示信號。
責任編輯: 劉穎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