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好東西 美麗灣的電商模式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4-01-02 內容來源: 中國網
對於孫鎖軍來説,“美麗灣”不僅寄託了自己的電商夢,更承載了美麗灣人的中國夢。
在完成最新一輪升級後,目前美麗灣已初步建立起“東南亞好東西”的路線。美麗灣定位於東南亞進口商品,商品覆蓋東南亞咖啡、零食、榴蓮特質産品、南海産品、東南亞進口調料、農家大米雜糧幹貨、翡翠、精油香薰,紅木沉香貝殼錫器、天然橡膠生活用品等十個品類。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到寮國、柬埔寨、緬甸,這只大象的足跡遍佈東盟的每一個國度。
兩年打磨,雛形初成
其實“美麗灣”的面世也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順利,但其中曲折也只有孫鎖軍和他的團隊才能體會。10年接手貓撲後,孫鎖軍在進行傳統社區建設和發展無線網際網路的同時,也開始觀察網際網路行業的新發展,在此期間,他萌生了做“東南亞好東西”的想法。經過兩年的調研和沉澱,幾乎走遍全國各省,最後他選定了政策和地理位置頗佳的廣西南寧。2012年,孫鎖軍帶著貓撲離開北京,懷著一個新的夢想,孫鎖軍和他的團隊開始了 “東南亞好東西”的探索之路。至此“美麗灣”雛形初現。
眾所週知,東南亞對於電商行業的發展是滯後的,就連“電商”這個詞在很多地區都尚未被人熟知。因此“美麗灣”遇到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難題,“東南亞很多地區對電商還沒有形成認識,這在尋找供應商合作、實現源頭采購環節,給我們帶來了困難和挑戰。”孫鎖軍説。經過多方考量,孫鎖軍決定從基礎開始建設,“美麗灣”先後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來開拓和培育東南亞廠商的電商理念和認知,同時受益於南寧政府的政策開放和牽線搭橋,“美麗灣”逐步開始解決源頭采購的最大難題。目前美麗灣已在廣西建立了倉儲物流基地,已吸引來自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供應商合作,解決了引進“東南亞好東西”的第一個瓶頸。
2013年11月11日,“美麗灣”東盟電子商務平臺正式上線試運營。
源頭采購,精耕東南亞好東西
“不想做下一個淘寶、下一個亞馬遜,我們只想做第一個‘美麗灣’。”美麗灣的一位負責人如是説。“美麗灣”的確是走了一條與眾不同之路,既沒有再重蹈淘寶C2C大集市的覆轍,也沒有像京東、蘇寧那樣模倣亞馬遜模式。美麗灣的創新在於, 在完全自營的基礎上,採取了嚴格源頭采購機制,以此對貨源的純度提供絕對保障,相比于真假參差、對100%正品保證束手無策的淘寶大集市而言,這是“美麗灣”的核心競爭力。另外,走垂直電商路線的“美麗灣”只專注于東南亞商品,從零食、咖啡、榴蓮特産、南海特産再到香薰、玉器、紅木沉香貝殼錫器,每一個領域都有單獨頻道和推薦,這樣的商品細分的佈局可以提供給用戶的不僅是新鮮感,同時還有購物的直觀感。相比于京東、蘇寧,強調商品品類的細分是“美麗灣”的差異化優勢。
不過對於美麗灣來説,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源頭采購。而對於東南亞的廠商來説,美麗灣將網際網路市場大門打開,是其為“美麗灣”提供原滋原味東南亞好東西的基礎。在把純正東南亞風味、風情帶給國人這一使命驅動下的美麗灣人,深入東南亞各國腹地,悉心探訪了解當地的地形氣候、風土人情,努力發掘出最具各地特色和代表性的優勢産品;並對當地的生産廠商進行原料來源、生産工藝、技術設備以及品牌名譽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從而挑選出符合標準的採購供應商。得益於這樣細心、嚴格的源頭采購歷程,美麗灣裏小到零食、海産、調料、雜糧,大到翡翠、紅木、沉香的各類商品,均形成了正品化、規範化的源頭貨源體系,為東南亞的各種優質好物來到國內消費者身邊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
談及源頭采購,孫鎖軍希望可以通過“自行採購、自建倉儲、自行發貨、自行控制”來實現商品品質上的保障,“我認為,這是目前美麗灣保證用戶體驗最根本的一環”孫鎖軍説。所以“美麗灣”甫一上線便打出“正品保障,源頭采購”的口號。美麗灣源頭采購控制的商品,有已經入國內並暢銷的商品,以PK雀巢市場的越南中原G7咖啡為例,美麗灣是國內唯一一家通過源頭采購與G7原廠直接合作的網上商城,這也意味著,美麗灣將在價格上各具優勢。對比這類暢銷商品發現,美麗灣的單價,基本都比京東低出10%~30%。在美麗灣源頭采購的名單裏,也有一部分資源類商品,比如我們在“美麗灣”商城上看到的越南紅木、緬甸翡翠、柬埔寨大米等,美麗灣立足廣西、背靠東盟的優勢,在對原産地資源控制和遴選上具有天然優勢。同時,美麗灣也派駐買手到東南亞當地,深度挖掘當地特色商品,這是開闢新的特色商品的最佳途徑。相比其他跨境電商平臺的模式來説,源頭采購是“美麗灣”的差異化優勢。
談及美麗灣上線後的規劃,孫鎖軍説:“美麗灣希望在明年,進一步優化美麗灣網站平臺系統、商品採購系統、物流倉儲系統等,打造更優異的用戶體驗。同時,在堅持100%源頭采購的基礎上豐富特色商品的種類,14年完成到10000種以上特色商品的挖掘,給用戶帶來更多、更優質、更低價的東南亞好東西。”
責任編輯: 魯楠 |